地震体验及逃生自救教育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667955 阅读:2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教具,尤其是一种地震体验及逃生自救教育馆,包括设置在房屋模型内的震动平台,其中:房屋模型内墙上设置有环幕,在环幕上投影地震灾害图像的投影机,设置在房屋模型中的监控摄像头和位置传感器,卧室模型和模拟横梁,卧室模型与环幕之间设置有走廊,卧室模型下方有烟雾喷射器,走廊下设置有音箱以及模拟地光的蓝光灯;所述投影机、监控摄像头、位置传感器、烟雾喷射器、音箱、画框或吊灯、蓝光灯和震动平台均与控制系统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于所述结构而具有的优点是:实现了地震教学与体验,实现了多种地震效果模拟,增强了体验真实感,对体验过程进行动作监控,对体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提高了地震教育和体验效果。(*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教具,特别是一种集地震教学、体验和对学生学习程度评价为一 体的地震体验及逃生自救教育馆
技术介绍
为了让学生学习和体验地震有关知识,掌握地震防范的有关技能,增加地震发生 时的生存机会,地震体验教具应运而生。现有技术的地震体验教具一般就是在体验馆的教 室里观看相关地震视频,由老师讲解地震发生时的注意事项以及怎样逃生和保护自己不受 伤害;然后就到体验馆里的震动平台上进行地震体验,震动平台沿左右上下晃动几分钟,完 成体验。现有技术的地震体验馆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教学和地震体验目的,但是其存 在以下问题1、体验单一。现有技术或项目大多都是体验者站在震动台地板上,随着地板左右 上下晃动若干分钟,就完成了体验。体验形式单一。虽然部分项目有震级选项,但是同一个 震级体验时只能表现单一的震动效果。充其量只能完成单一的震动体验,没有更深层次的 地震防震避震知识的传播和体验操作;2、无法体验地震波的三个阶段。一次地震的地震波按发生的时间先后一般分为P 波、S波、L波三个阶段。P波的振幅较小、频率较高(>3Hz),以上下震动为主。S波振幅较 大、频率较低(<3Hz),以左右晃动为主。L波一般认为是P波和S波的叠加,破坏性最大。现 有的体验中,大多没有加入这三个地震阶段地震波的模拟,一般都是以固定的频率和振幅 震动。但是这三个阶段是作为需要普及的地震基本知识,应该在体验教育中予以表现,并传 达给体验者,因此现有的解决方式就是直接以展板的形式向学习者展出,不能给学习者直 接的体验;3、无法对地震发生后的躲避知识进行体验。地震发生后的就近避震躲避是地震逃 生自救技巧的重要环节,正确的躲避方法能有效的减少伤害,为逃生赢得宝贵的时间和机 会。现有技术中没有或缺少的躲避知识的介绍或教育;或者虽然有躲避知识,大多都是以展 板文字形式表现,形式过于单一和呆板。没有采用环境模拟和体验者实践的形式来传播避 震自救知识;4、没有传授地震发生后防止二次灾害的体验设施。地震发生后切断燃气、电源等 二次灾害源也是重要的自救措施。现有技术中没有对二次灾害的防护做出体验和实践;5、只有室内地震效果。现有技术一般都是模拟了一个室内环境,而忽略了地震发 生后的室外环境的模拟,降低了地震效果的逼真程度,降低了模拟效果的沉浸感;6、地震效果模拟单一。现有技术,一般只模拟了室内的震动效果,只有地面震动, 没有墙壁、声音、地光、烟雾、吊灯等环境模拟,环境效果不佳,缺乏身临其境的效果,体验者 沉浸感不强,缺乏震撼力和畏惧感,充其量只能算一个地震效果模拟,不能算是一个真正意 义上的地震体验和教育,地震自救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的效果不佳;7、没有体验者行为检测、行为分析和综合评价。现有技术只提供了环境让体验者 感受震动效果,没有逃生自救的体验和实践,更谈不上对于这些体验和实践动作的行为分 析和综合评价。这是功能上的严重缺失;8、震动台高度较高,一般都在1.5米以上,有的甚至超过2米,在很多场馆内建设 时限于已有建筑层高而不能实施。北京海淀安全馆和重庆科技馆的地震平台均超过1. 5 米。综上所述,现有技术的地震教具体验馆震动模拟效果单一、教学和体验地震程度 与实际地震相差甚远,与预期的教学和体验目的存在差距。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体验效果与真 实地震相差无几、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体验效果、集震动效果体验、地震环境模拟、地震逃 生自救知识体验、地震二次灾害的预防措施、体验过程综合评价为一体的地震体验及逃生 自救教育馆。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地震体验及逃生自救教育馆,包括设置 在房屋模型内的震动平台,其中所述房屋模型的内墙上设置有环幕,设置在房屋模型内且能在环幕上投影地震灾 害图像的投影机,以及设置在房屋模型墙壁上的监控摄像头、位置传感器、模拟电源开关和 模拟燃气阀,设置在房屋模型中的卧室模型,卧室模型与环幕之间靠近房屋模型内墙边设 置有走廊;卧室模型下方设置有烟雾喷射器;卧室模型内设置有画框和吊灯;卧室模型与 走廊设置在震动平台上,走廊下设置有音箱以及模拟地光的蓝光灯;所述投影机、监控摄像 头、位置传感器、烟雾喷射器、音箱、蓝光灯和震动平台均与设置在房屋模型外的控制系统 连接;所述震动平台包括基础框架,横向和竖向安装在基础框架中的若干地震模拟液 压缸,带动地震模拟液压缸的执行器的控制端与设置在房屋模型外的控制系统连接;基础 框架的顶面连接振动台的地板;所述基础框架为曲杆机构,在地震模拟液压缸的带动下做 上、下、左、右、前、后和不同震级、不同阶段的震动;所述房屋模型的内墙包括设置在震动平台周边的固定框架,设置在固定框架上的 轻钢龙骨乳胶漆墙面,轻钢龙骨乳胶漆墙面之间设置的模拟横梁以及设置在轻钢龙骨乳胶 漆墙面的窗户框架,设置在轻钢龙骨乳胶漆墙面外的封窗板;所述模拟横梁由伸缩或翻动 机构支撑,所述伸缩或翻动机构的控制端与连接的控制系统连接。本技术由于上述结构而具有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将地震环境模拟、地震逃 生自救知识体验、地震二次灾害的预防措施、地震室内外逃生自救等内容进行综合模式和 实施,让体验者在体验过程中真正的学习到地震防护自救互救等知识,并通过亲身体验和 实践,掌握这些关键知识。可以体验不同震级的地震体验,地震体验效果感强。附图说明本技术上述结构可以通过附图给出的非限定性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震动平台与房屋模型内墙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a、投影机;b、环幕;C、卧室模型;d、走廊;e、房屋模型;f、震动平台;1、 固定框架;2、封窗板;3、轻钢龙骨乳胶漆墙面;4、模拟横梁;5、窗户框架;6、基础框架;7、 遮挡橡胶板;8、地震模拟液压缸;9、地板;10、音箱;11、安全指示标志;12、监控摄像头; 13、蓝光灯;14、位置传感器;15、烟雾喷射器;16、模拟电源开关;17、模拟燃气阀。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参见附图1、2,图中的地震体验及逃生自救教育馆,包括设置在房屋模型e内的震 动平台f,其中所述房屋模型e的内墙上设置有环幕b,设置在房屋模型e内且能在环幕b上投影 地震灾害图像的投影机a,以及设置在房屋模型e墙壁上的监控摄像头12、位置传感器14、 模拟电源开关16和模拟燃气阀17,设置在房屋模型e中的卧室模型c,卧室模型c与环幕 b之间靠近房屋模型e内墙边设置有走廊d ;卧室模型c下方设置有烟雾喷射器15 ;卧室模 型c内设置有画框和吊灯;卧室模型c与走廊d设置在震动平台f上,走廊d下设置有音 箱10以及模拟地光的蓝光灯13 ;所述投影机a、监控摄像头12、位置传感器14、烟雾喷射器 15、音箱10、蓝光灯13和震动平台f均与设置在房屋模型e外的控制系统连接;上述结构中所述控制系统由计算机、PLC控制器以及与计算机连接的电动机连 接。本实施例所述的模拟横梁4采用软性材料制成,一端与轻钢龙骨乳胶漆墙面3铰 链连接,另外一端与轻钢龙骨乳胶漆墙面3连接,靠电磁铁吸合,电磁铁断电后模拟横梁4 落下,体验完后手动复位。本结构所述的卧室模型c内设置有家居家具和灶台,家居家具和灶台采用软性材 料制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震体验及逃生自救教育馆,包括设置在房屋模型(e)内的震动平台(f),其特征是:所述房屋模型(e)的内墙上设置有环幕(b),设置在房屋模型(e)内且能在环幕(b)上投影地震灾害图像的投影机(a),以及设置在房屋模型(e)墙壁上的监控摄像头(12)、位置传感器(14)、模拟电源开关(16)和模拟燃气阀(17),设置在房屋模型(e)中的卧室模型(c),卧室模型(c)与环幕(b)之间靠近房屋模型(e)内墙边设置有走廊(d);卧室模型(c)下方设置有烟雾喷射器(15);卧室模型(c)内设置有画框或吊灯(18);卧室模型(c)与走廊(d)设置在震动平台(f)上,走廊(d)下设置有音箱(10)以及模拟地光的蓝光灯(13);所述投影机(a)、监控摄像头(12)、位置传感器(14)、烟雾喷射器(15)、音箱(10)、蓝光灯(13)和震动平台(f)均与设置在房屋模型(e)外的控制系统连接;所述震动平台(f)包括基础框架(6),横向和竖向安装在基础框架(6)中的若干地震模拟液压缸(8),带动地震模拟液压缸(8)的执行器的控制端与设置在房屋模型(e)外的控制系统连接;基础框架(6)的顶面连接振动台的地板(9);所述基础框架(6)为曲杆机构,在地震模拟液压缸(8)的带动下做上、下、左、右、前、后和不同震级、不同阶段的震动;所述房屋模型(e)的内墙包括设置在震动平台(f)周边的固定框架(1),设置在固定框架(1)上的轻钢龙骨乳胶漆墙面(3),轻钢龙骨乳胶漆墙面(3)之间设置的模拟横梁(4)以及设置在轻钢龙骨乳胶漆墙面(3)的窗户框架(5),设置在轻钢龙骨乳胶漆墙面(3)外的封窗板(2);所述模拟横梁(4)由伸缩或翻动机构支撑,所述伸缩或翻动机构的控制端与连接的控制系统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洪刚刘涛刘泽均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欧派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