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流管及具有该集流管的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658772 阅读:2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换热器,其包括有换热扁管、集流管,该换热器在作为蒸发器或冷凝器使用时均可以达到均匀分配冷媒的效果,进而提高蒸发器或冷凝器的换热性能。该集流管包括:上集流管壁、下集流管壁、用于均匀分流的分流孔板,该分流孔板上设有分流孔,该分流孔板穿插于该上集流管壁、下集流管壁之间,并与该上集流管壁、下集流管壁围绕形成上腔体和下腔体。冷媒气体首先进入下腔体,流经分流孔在进入上腔体,最后进入换热扁管。由于分流孔板的分流作用,使得进入换热扁管内的冷媒气体流量分配均匀,达到均匀而充分换热的效果,提高换热器的整体换热性能。(*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空调换热器领域,尤其是指一种集流管及具有该集流管的换热O
技术介绍
微通道换热器作为蒸发器使用时,进口冷媒一般为气液两相。如图1所示,现有微 通道换热器用集流管通常直接与换热扁管连接,没有任何分流措施,进入集流管后气液两 相分层现象明显,导致进入各换热扁管的冷媒分配不均勻,换热器换热性能较差。并且,因 热泵有制冷和制热两种运行模式,所以室外机换热器涉及冷凝器和蒸发器相互转换使用。 对于单流程换热器,作为冷凝器使用时,入口为过热气体,采用现有的微通道换热器结构, 同样存在分气不均的问题;作为蒸发器使用时,入口为气液两相,则存在分流不均的问题。 对于多流程换热器,不仅换热器入口存在分流不均的情况,在换热器的中部同样存在分流 不均的问题。因此,为尽快在家用或者商用空调领域推广应用微通道换热器,急需解决微通 道蒸发器的分流问题。近几年出现了集流管内插分流管的分流技术,实际上,这种技术具有一定的局限 性。首先,为实现均勻分流,需要在分流管上开设不等距离或不等面积的通孔,技术上在分 流管开设这种非等距等面积的通孔和大孔的难度较高;另外,如果保持原换热器集流管的 直径不变,则分流管的直径受限,为保证分流管的强度,单个分流孔的面积和总分流孔的面 积均不宜过大,因此冷媒在分流管内的流动阻力相应增大;若增大分流管上的分流孔面积, 则需增大分流管的直径,集流管的直径也需对应增加,由此管内的冷媒流速则会降低,而且 增加了材料成本。由此可鉴,本技术提供一种集流管及具有该集流管的换热器,其能够使集流 管内的冷媒分配到换热扁管内,使换热器内部冷媒均勻分布,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集流管及具有该集流管的换热器,其通过改变集流管的结 构,使冷媒气体能均勻的分布于换热扁管内,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种集流管,其包括有集流管壁,及用于密封该集流管壁的堵帽,该集流管壁上设 有多个用于连接换热扁管的连接孔,该集流管壁分为上集流管壁及下集流管壁;该集流 管还包括用于均勻分流的分流孔板,该分流孔板上设有分流孔,该分流孔板穿插于该上集 流管壁、下集流管壁之间,并与该上集流管壁、下集流管壁围绕形成上腔体和下腔体。冷媒 气体首先进入下腔体,流经分流孔在进入上腔体,最后进入换热扁管。由于分流孔板的分流 作用,使得进入换热扁管内的冷媒气体流量分配均勻,达到均勻而充分换热的效果,提高换 热器的整体换热性能。优选的是,为了能够使该堵帽与该分流板固定,该堵帽上设有通孔,该分流孔板的端部设有固定部,该通孔与该固定部配合固定该分流孔板。 优选的是,该集流管还包括有定位装置,其用于限制该换热扁管的插入深度,其可选择的横向设于该分流孔板的上侧1上集流管壁的端部或下集流管壁的端部。 为了能够使该集流管与双排换热扁管配合,该上集流管壁或该下集流管壁上设有两排用于与换热扁管配合的连接孔,该两排换热扁管平行1或互呈角度设置,该上腔体或该下腔体内设有隔板,使该上腔体或该下腔体分为左1右两部分,该左1右两部分与形成左腔和右腔。 可供选择的是,该分流孔板上的分流孔的形状为圆形1椭圆形1矩形1不规则性形1或其任意两者的组合,且该多个分流孔的面积不相等,使得进入各个换热器扁管的气液两相冷媒分配较为均匀,进一步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可供选择的是,该上集流管壁1下集流管壁的一侧连接,另一侧形成一狭长的直缝。 优选的是,该上集流管壁1下集流管壁的截面分别为弧形1矩形或其任意两者的组合。相比于现有技术,集流管截面形状的多样化,有利于缩小集流管的横截面积,提高集流管内冷媒的流速,增强换热性;有利于缩短换热扁管插入集流管的长度;同时,有利于节约换热扁管和集流管的材料成本。 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换热器,其包括有换热扁管,该换热扁管的上1下端分别插入该集流管的连接孔,进口管,出口管,及如以上任一项所述的集流管,该集流管内部分或全部含有分流孔板,该换热器在作为蒸发器或冷凝器使用时均可以达到均匀分配冷媒的效果,进而提高蒸发器或冷凝器的换热性能。 优选的是,该换热器含有一个或多个流程。 本技术的技术效果 本技术一种集流管及具有该集流管的换热器,其结构简单1成本低1能够使换热扁管内的冷媒分配均匀,具有良好的分流作用;集流管不仅适用于单流程换热器1且适用于多流程的换热器,在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或冷凝器使用时均具有很好的分流作用。附图说明 图l现有技术换热器用集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集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集流管的分解图; 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集流管的侧视图; 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堵帽和分流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分流孔板的横截面图; 图7为含有本技术集流管的换热器局部示意图; 图8为分流孔板的分流孔面积的变化曲线图; 图9为本技术实例二的集流管的侧视图; 图lo为本技术实例三的集流管的侧视图; 图11为本技术实例三的分流孔板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技术实例四的集流管的侧视图;图13为本技术实例五的集流管的侧视图;图14为本技术实例六的集流管的分体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技术中分流孔板结构示意图;图16为具有本技术集流管的微通道换热器结构示意图之一;图17为具有本技术集流管的微通道换热器结构示意图之二。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一如图2至图7所示,其中,图7示意了本技术集流管与换热管的结合示意图。 集流管包括上集流管壁2、下集流管壁3、分流孔板4。其中,该上集流管壁2上横向设有 多个连接孔1,该连接孔1用于连接换热扁管6 (如图4或图7所示),该分流孔板4设于该 上集流管壁2与该下集流管壁3之间;该下集流管壁3包围于该上集流管壁2、该分流孔板 4外部,通过下集流管壁3两侧的凸台31定位,该上集流管2、下集流管3、该分流孔板4通 过焊接方式固定,该上集流管壁2、该下集流管壁3分别与该分流孔板4围绕形成上腔体A、 下腔体B。该分流孔板4上设有多个分流孔5 (如图3所示),如图7所示,冷媒气体首先进 入下腔体B,流经该分流孔5再进入上腔体A,最后进入换热扁管6。由于分流孔板4的分流 作用,使得进入换热扁管6内的冷媒气体流量分配均勻,达到均勻而充分换热的效果,提高 换热器的整体换热性能。如图5所示,该集流管还包括堵帽7,该堵帽7的中间开设有通孔71,该分流孔板 4的端部设有固定部42,优选该堵帽7的面积略小于该集流管的横截面积,使该通孔71与 该固定部42配合将堵帽7固定于该分流孔板4后,堵帽7能够对该集流管密封。如图4或图6所示,该分流孔板4的上横向设有定位装置8,该定位装置8为两条 凸棱,该二凸棱之间的距离小于该换热扁管的宽度,换热扁管6从连接孔1插入时,该二凸 棱与该换热扁管6的底端接触,恰能对该换热扁管6支撑,凸棱的高度决定该换热扁管6的 插入深度。本技术所述的上集流管壁2、下集流管壁3的截面分别为圆形、椭圆形、矩形 或其任意两者的组合,本实施例优选上集流管壁2、下集流管壁3均为椭圆形。相比于现 有技术,集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集流管,包括集流管壁,该集流管壁上设有多个用于连接换热扁管的连接孔,其特征在于,在该集流管内设有用于分流的分流孔板并将该集流管分成上、下两个腔体,该分流孔板上设有一个或多个分流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邢淑敏梁祥飞尹茜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