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的阻抗调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655518 阅读:1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触控面板的阻抗调整结构,该触控面板至少包含有一透明基板、一透明导电层及一电极图案层,其中电极图案层由两相对平行的X侧电极与两相对平行的Y侧电极以矩形围绕于导电层表面周缘而成,其中,电极图案层的X、Y侧电极分别由多个相邻排列的碳胶段与银胶段所组成,又碳胶段与银胶段可以等距、等差或等比的组成比例来调整X、Y侧电极的输出电流,透过前述设计,能让触控面板依其使用环境的特殊需求,进行电极图案层的特定阻抗调整,使其能保持触点灵敏度的一致性与稳定性,进而提高触控面板侦测触点位置的准确性。(*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显示器触控面板的阻抗调整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能依使用环境调 节阻抗的触控面板的阻抗调整结构,使触控面板能保持其触点灵敏度的稳定性,进而提高 触控面板侦测触点位置的准确性。
技术介绍
按,早期显示器多半为阴极射线管(CRT,Cathode Ray Tube)显示器,由于其体积 庞大与耗电量大,而且所产生的辐射线对于长时间使用显示器的使用者而言,有危害身体 的疑虑。因此市面上的显示器渐渐将由液晶显示器(IXD,Liquid Crystal Display)取代。 液晶显示器具有轻薄短小、低辐射与耗电量低等优点,也因此成为目前市场主流。再者,伴 随着近年来由于面板产制科技的快速跃进,已使触控面板的生产成本大幅降低,因此触控 面板目前已经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一般的电子产品上,在这些电子产品上,触控面板被配置 于电器的显示屏幕上使用,以便让使用者可进行交互式输入操作,而大幅改善人与机器之 间沟通接口的亲善性,并提升输入操作效率。而近年来,多点触控功能之触控面板的出现, 如iWione、HTC等智能型手机,更造成使用接口的新革命,而大幅改善人与机器间沟通接口 的亲善性,并提升输入操作效率,让用户能以直觉的方式使用该多点触控面板的电子产品。现有技术的表面电容式触控面板的构成,如图1和图2所示,该触控面板10具有 一透明基板11,透明基板11上方设有一透明导电层12,而透明导电层12上方设有一电极 图案层13,该电极图案层13由形成围绕成矩形的两相对X侧电极131与两相对Y侧电极 132形成于该透明导电层12的周缘部份,再者电极图案层13上方表面覆设有一绝缘保护 用的硬化层14。其在运作架构上,系统会在透明导电层12产生1个均勻电场,当手指接触 触控面板10时会出现电容充电效应,触控面板10上的电极图案层13与手指间形成电容 耦合,进而产生电容变化,控制器只要量测4个角落电流强度,就可依电流大小计算接触位 置。但其最大的限制则是,它无法实现多点触控功能,主要是因其在实际工作业时,如同时 施于二个以上触点,而进行两触点间的手势动作时,如缩放、旋转或拖拉等,其可能因两指 位置呈对应状而使输出的电流相互抵销,造成其触点或动作的误判,故现有表面电容式触 控面板并不是多点触控的理想技术。再者,表面电容式技术虽然生产容易,但需进行校准工作,也得克服难解的电磁干 扰(EMI)及噪声问题,而造成其信号过于敏感或衰弱。就环境因素观察,EMI是常见的设计 挑战,在信号复杂的手机中,又显得更为困难;天候变化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不同温、湿度 或下雨状况,都会影响触控感测正确性。由于阻抗太高时,会产生触控不良的现象,反之如 阻抗太低,则会有过于敏感的问题,造成信号的误判,不论何者均将会影响到触控面板使用 的稳定性与触点侦测的准确性。因此,目前大多数的做法是在该信号传送过程中,利用设有 复杂的导电图纹、电阻单元或均衡器来重新分配信号,以执行一个可调整阻抗的校准程序, 以便获得输出一符合特定规格的电流信号。在许多习知的电流信号调整或校准中,如美国专利第4,四3,734号和第34,661,655号等专利案所揭露的设置补强电极方法,其利用在该导电薄膜的边缘附近设置 经特别设计的复杂图纹的补强电极,而该补强电极具有不同的形状或长度,且将多数补强 电极设于靠近的中间部位,借由在中间部位增加设置多数补强电极以降低该部位信号传递 时的衰减值;然而这种现有技术,由于该复杂的图纹电极的设计及计算方法不易,且其制作 技术难度较高,也很容易在制造生产时发生误差,以致产生不准确的信号校准结果,又,在 该导电薄膜边缘设置这些复杂的导电图纹,也将导致触控面板的作用面积被陷缩成更小。换言之,由于触控面板所处的工作环境不同,其受环境因素影响的程度也不尽相 同,虽然目前业界开发有不同的阻抗调整设计,但其并无法满足不同工作环境的调整需要, 其有必要在触控面板制作过程中预先针对电极图案层进行阻抗调整,以形成符合特殊需求 的电极,进而满足不同工作环境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的阻抗调整结构,以期 能让触控面板依其使用环境的特殊需求,进行电极图案层特定阻抗调整,从而克服现有表 面电容式触控面板于阻抗调整时的不便与困扰。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触控面板的阻抗调整结构,该触控面板,至少由一透明基板、一透明导电层、 一电极图案层及一护层所构成,其中该电极图案层由形成围绕成矩形的两相对平行的X侧 电极与两相对平行的Y侧电极形成于该透明导电层的周缘部分;且X、Y侧电极由一或多数 相邻排列的碳胶段与银胶段所组成,又X、Y侧电极并以碳胶段与银胶段的组成比例来调整 阻抗,再者各X侧电极与Y侧电极的端部分别电气连接有一供量测输出电流的导线。本技术所提供的触控面板的的阻抗调整结构,,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通过前述技术手段的具体实现,让本技术的触控面板能依其使用 环境的特殊需求,进行电极图案层的特定阻抗调整,使其能保持触点灵敏度的一致性与稳 定性,进而提高触控面板侦测触点位置的准确性,且可以最简单的印刷技术进行阻抗调整, 大幅简化其制程,而能有效的降低其制作成本,进一步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与经济效益。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的触控面板简要架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为现有的触控面板于接收感测信号以判定触点位置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触控面板简要架体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触控面板的阻抗调整结构的平面示意图;图5A C为本技术触控面板的阻抗调整结构不同实施例的简要平面示意 图;图6A B为本技术触控面板的阻抗调整结构不同构成的简要剖面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触控面板于接收感测信号以判定多触点位置的示意图;以及图8为本技术触控面板的阻抗调整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简要配置平面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0) 触控面板 (11) 透明基板(12)导电层(13)电极图案层(131)X侧电极(132)Y侧电极(14)硬化层(50)触控面板(51)透明基板(52)透明导电层(55)护层(60)电极图案层(61)X侧电极(611)碳胶段(612)银胶段(62)Y侧电极(621)碳胶段(622)银胶段(63)导线(64)连接部(80)触控面板(81)透明基板(82)透明导电层(85)护层(90)电极图案层(91)X侧电极(911)碳胶段(912)银胶段(92)Y侧电极(921)碳胶段(922)银胶段(93)导线(94)连接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本技术的实施例对本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本技术触控面板的阻抗调整结构,随附图例示的本技术触控面板的具体 实施例及其构件中,所有关于前与后、左与右、顶部与底部、上部与下部、以及水平与垂直的 参考,仅用于方便进行描述,并非限制本技术,亦非将其构件限制于任何位置或空间方 向。本技术的触控面板的阻抗调整结构,如图3所示,该触控面板50为表面电容 式的触控技术,又触控面板50至少包含具有一透明基板51、一透明导电层52、一电极图案 层60及一护层55相互堆栈而成,其中透明基板51选自透明玻璃或透明塑料或ITO导电塑 料薄膜,而透明导电层52可选自氧化铟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面板的阻抗调整结构,该触控面板至少由一透明基板、一透明导电层、一电极图案层及一护层所构成,其中该电极图案层由形成围绕成矩形的两相对平行的X侧电极与两相对平行的Y侧电极形成于该透明导电层的周缘部分,再者各X侧电极与Y侧电极分别电气连接有一供量测输出电流的导线;其特征在于:  该电极图案层的X、Y侧电极由一或多数相邻排列的碳胶段与银胶段所组成,又X、Y侧电极并以碳胶段与银胶段的组成比例来调整阻抗。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吴栋许治平邱启峰
申请(专利权)人:毅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