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关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646699 阅读:1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开关装置,其中包括咬合突起的滑块设置在灯开关旋钮和雾灯开关旋钮之间。当灯开关旋钮处于前灯或尾灯位置时,滑块通过凸轮机构移动到雾灯开关旋钮侧,以使咬合突起与雾灯开关旋钮的球保持器(64)的咬合球(65)接合,使得能够选择/保持雾灯开关旋钮的点亮位置。当灯开关旋钮关闭时,滑块通过弹簧移动到灯开关旋钮侧,以从咬合球分离,并且也将雾灯开关旋钮返回到关闭位置。防止在雾灯点亮后仅雾灯随后遗留为开启状态。以此方式,当灯开关处于与关闭位置不同的位置时,雾灯开关可设定在选择的位置,且仅当灯开关被操作为关闭时雾灯开关互锁地移动到关闭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开关装置,所述开关装置包括两个操作旋钮,所述操作旋钮每个具有多个开关位置,且特别地涉及操作旋钮的互锁机构。
技术介绍
在车辆内安装了多种类型的开关,且为了增强可操作性,开关中的许多被集中在转向柱部分上作为所谓的组合开关。组合开关设有操作杆且构造为杆开关,所述杆开关通过操作杆的操作来操作多种类型的开关。例如,用于转换前灯和尾灯的灯类型的旋转开关旋钮与用于开启和关闭雾灯的旋转开关旋钮同轴地布置。在此,当使得用于转换灯的类型的旋转开关旋钮(在后文中称为灯开关旋钮) 与用于开启和关闭雾灯的旋转开关旋钮(在后文中称为雾灯开关旋钮)可相互独立地操作时,存在虽然前灯关闭但雾灯仍开启的可能性。因此,本申请人先前已在日本专利 No. 3574709中提出了一种开关装置,所述开关装置将前灯的开启和关闭与雾灯的开启和关闭彼此互锁。日本专利申请No. 3574709的开关装置包括设有干涉孔的雾灯旋钮,所述干涉孔形成为具有预先确定的角度的弧形形状,且包括设有联接突起的灯开关旋钮,所述联接突起从灯开关旋钮突出到雾灯开关旋钮的干涉孔内。因此,在灯开关旋钮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中,当雾灯开关旋钮从关闭位置旋转到开启位置时,灯开关旋钮通过联接突起和干涉孔的干涉而互锁地旋转到第一位置(例如,小灯和尾灯开启)。干涉孔允许灯开关旋钮从第一位置旋转到第二位置(例如,前灯开启)。至于反方向,当灯开关旋钮从第一位置旋转到关闭位置时,如果雾灯开关旋钮处于开启位置,则联接突起和干涉孔相互干涉以导致雾灯开关旋钮也互锁地旋转到关闭位置。因此,在前灯和尾灯关闭的同时雾灯关闭,且防止了灯被遗留为开启状态。
技术实现思路
顺便提及的是近来车辆在数量上是增加的,所述车辆包括安装在车身前部分处的前雾灯以主要用于辅助前方视场,并且包括安装在车身后部分处的尾雾灯而作为车辆自身存在的指示。在这样的车辆中,雾灯开关旋钮具有前雾灯位置以用于仅点亮前雾灯,以及具有前/后雾灯位置以用于点亮前雾灯和后雾灯二者。在此情况中,在日本专利No. 3574709的开关装置中,当灯开关旋钮从第一位置旋转到关闭位置时雾灯开关旋钮互锁地旋转过仅一个位置的量,当雾灯开关旋钮处于前/后雾灯位置时雾灯开关旋钮仅切换到前雾灯位置,而后雾灯维持开启。因此,仍存在所有雾灯不能通过与灯开关旋钮的操作的互锁而关闭的问题。为克服此问题,可构思将开关装置构造为修改灯开关旋钮的联接突起和雾灯开关旋钮的干涉孔的关系。即,开关旋钮构造为互锁地依次旋转,使得当灯开关旋钮首先从第二位置旋转到第一位置时,雾灯开关旋钮从前/后雾灯位置旋转到前雾灯位置,且当灯开关旋钮进一步从第一位置旋转到关闭位置时,雾灯开关旋钮从前雾灯位置旋转到关闭位置。然而,例如当临近黎明且灯开关旋钮从第二位置旋转到第一位置时,雾灯开关旋钮旋转到前雾灯位置。因此,在此情况中,虽然尾灯在第一位置处为照明状态但后雾灯关闭,且后雾灯的安装价值降低。因此,鉴于以上问题完成了本专利技术,且本专利技术的任务是提供开关装置,所述开关装置包括两个开关旋钮,每个开关旋钮具有除关闭位置之外的多个开关位置,其中在除了开关旋钮的一个的关闭位置之外的位置中,其它开关旋钮的位置被保持,且仅当一个开关旋钮被操作到关闭位置时,其它开关旋钮互锁地移动到关闭位置。为此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开关装置包括第一操作旋钮和第二操作旋钮,其中第一操作旋钮和第二操作旋钮分别具有第一开关位置和第二开关位置,且通过将第一操作旋钮和第二操作旋钮定位在各自的选择的开关位置处,而开闭相应的开关触点。开关装置包括构造为将第二操作旋钮返回到第一开关位置的旋钮返回单元,和构造为当第一操作旋钮处于第二开关位置时使旋钮返回单元失效的返回失效单元,其中仅当第一操作旋钮处于第二开关位置时,第二操作旋钮可通过返回失效单元定位在第二开关位置,且在第二操作旋钮定位在第二开关位置的状态中,当第一操作旋钮从第二开关位置返回到第一开关位置时,第二操作旋钮通过旋钮返回单元返回到第一开关位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除非第一操作旋钮不处于第二开关位置,第二操作旋钮不能通过操作旋钮返回单元定位在第二开关位置。因此,随后不能将第二操作旋钮返回到第一开关位置的可能性被消除。因此,例如,第一操作旋钮的第一开关位置设定为前灯的关闭位置,第一操作旋钮的第二开关位置设定为照明位置,第二操作旋钮的第一开关位置设定为雾灯的关闭位置,且第二开关旋钮的第二开关位置设定为雾灯的照明位置。此时,不发生仅雾灯开启且随后它们被遗留为开启状态的情况,且进一步地防止了在开启前灯和雾灯后,虽然关闭前灯但雾灯未关闭的情况的发生。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目标、特征和优点将从如下参考附图的详细描述中更加显而易见, 其中类似的零件以类似的附图标记指示,其中图1是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构造的竖直截面视图;图2是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图3是示出了开关位置的显示示例的图;图4是从底侧观察的固定旋钮、雾灯开关旋钮和第二杆末端部分的透视图;图5是从远端侧观察的雾灯开关旋钮的透视图;图6是示出保持了咬合球的球保持器的细节的放大的截面视图;图7是从末端侧观察的固定旋钮和滑块的透视图8是从底侧观察的滑块的透视图;图9是滑块的咬合突起的图;图IOA和图IOB是每个示出了从底侧观察的杆/旋钮联接构件的视图。图11是杆/旋钮联接构件的凸轮部分的图;图12A和图12B是每个示出了从灯开关旋钮侧观察的滑块的凸轮部分和固定旋钮的视图;图13是滑块的凸轮部分和雾灯开关旋钮的展开视图;和图14A至图14C是每个示出了取消机构的操作的解释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在后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围绕车辆的转向柱安装的组合开关的操作杆。图1是示出了该实施例的构造的竖直截面视图,且图2是分解透视图。 操作杆1具有三重结构,包括第一杆2和依次在第一杆2内侧的第二杆3和第三杆4。第二杆3通过未示出的固定到转向柱的开关外壳侧构件支承。第一杆2通过已知的联接单元使用锁定结构整体地固定到第二杆3,所述锁定结构由突起5和第二杆3的联接部分9的异形(modified)截面组成。在图1的轴线上的上半部分对应于由经过将在下文中描述的固定旋钮40的球保持器44的平面切出的横截面,且下半部分对应于由经过雾灯开关旋钮60 的球保持器64的平面切出的横截面。在图1中,开关外壳侧内的来自第一杆2的部件省略而未示出。操作杆1设计为整体地围绕其支承点摆动,所述支承点定位在未示出的开关外壳侧处,以将可移动的开关构件在开关外壳内位移,用于执行转向信号、前灯照明方向切换等的转换操作。在后文中,沿操作杆1的轴线,由开关外壳侧构件支承的侧将被描述为底部方向,且自由端(外端)侧将被描述为末端方向。第一杆2大体上形成了外壳的三分之一,以被布置在操作杆1的纵向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内,且来自此部分的底侧被开关外壳覆盖。第二杆3从第一杆2的向外端出来并且延伸到将在下文中描述的固定旋钮的末端附近。第三杆4穿透第二杆3,使得在开关外壳侧处的一个端部与未示出的可移动触点构件接合,并且从第二杆3的外端出来的另一端延伸到将在下文中论述的灯开关旋钮20内。第三杆4相对于第二杆3可旋转。第三杆4的末端部分具有异形截面,且具有在其上形成的凹槽,以与将在后文中描述的杆/旋钮联接构件2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开关装置,包括:第一旋转旋钮;和第二旋转旋钮,所述第一旋转旋钮和所述第二旋转旋钮沿杆的轴向方向布置以将固定旋钮夹在其间,其中所述第一旋转旋钮和所述第二旋转旋钮分别具有第一开关位置和第二开关位置,其中通过将所述第一旋转旋钮和所述第二旋转旋钮定位在各自的选择的开关位置处,而将开关触点切换到相应的开关触点,所述开关装置包括:旋钮返回单元,所述旋钮返回单元构造为包括设置在杆上的固定侧和所述第二旋转旋钮之间的第一弹簧,以将所述第二旋转旋钮返回到所述第一开关位置;和返回失效单元,所述返回失效单元构造为当所述第一旋转旋钮处于所述第二开关位置时使所述旋钮返回单元失效,其中所述返回失效单元包括在轴向方向移动且与所述第二旋转旋钮接合的滑块,其中当所述第一旋转旋钮处于所述第二开关位置时,所述返回失效单元将所述滑块与所述第二旋转旋钮接合,以将所述第二旋转旋钮保持在所述第二开关位置,仅当所述第一旋转旋钮处于所述第二开关位置时,所述返回失效单元将所述第二旋转旋钮定位在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二旋转旋钮定位在所述第二开关位置的状态中,当所述第一旋转旋钮从所述第二开关位置返回到所述第一开关位置时,所述滑块和所述第二旋转旋钮的接合被释放,并且所述第二旋转旋钮通过旋转旋钮返回单元的所述第一弹簧返回到所述第一开关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青木洋松桥寿内山则夫
申请(专利权)人:耐力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