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下式背光源结构和底反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642299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直下式背光源结构,用以提供一种厚度较小的直下式背光源。该结构包括:发光体构成的光源阵列、扩散装置、底反射装置,其中,底反射装置上布设有漫反射结构;光源阵列位于扩散装置之下、底反射装置之上;发光体的出光面位于发光体的侧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一种底反射装置。(*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液晶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直下式背光源结构和底反射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在平板显示器(FPD,Flat Panel Display)技术中,液晶显示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居于统治地位,而透射式IXD又是当前IXD技术的主流。由于IXD作为一种被动显示器件,本身并不发光,所以其显示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受为其提供光照的背光源所影响。一般来说,根据光源分布位置的不同,背光源可以分为侧入式背光源和直下式背光源两种。目前,典型的侧入式背光源是由光源(比如可以为冷阴极萤光灯管(CCFL,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或发光二极管(LED,Light Emitting Diode))、导光板、反射片、扩散片、棱镜片组成的,其主要应用于中小尺寸LCD(比如电脑的液晶显示器),若应用于大尺寸LCD,其导光板的重量和成本将随着尺寸的增加而增加,而且其发光亮度较低和均勻性较差的缺点也越来越明显;而直下式背光源由于不需要导光板,因此其主要应用于大尺寸LCD (比如液晶电视等)。直下式背光源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是由光源11 (比如可以为CCFL或 LED)、扩散板12、底反射片13、扩散片14、增亮膜15组成。其中,光源11布局于扩散板12 和底反射片13构成的灯腔内,光源11发出的光照射到扩散板12后,部分光被反射到底反射片13,底反射片13再对光进行反射,从而经过一个足够的混光高度后光在灯腔内实现初步混光,进一步地,通过扩散片14将光线均勻分散,之后再进入水平放置且布有棱镜片微结构的增亮膜15中,将过于发散的光线汇聚到一定的可视角度内,这样便完成了由初始光源到最终出射面光源的过程。为了使直下式背光源达到最优的混光效果,传统的做法是调整初始光源(比如 LED点光源)的间距或者增大灯腔的高度来实现的。前者存在的缺陷在于需要增加LED点光源的布设密度从而会增大成本;后者存在的缺陷在于虽然增大灯腔高度可以保证足够的混光高度(一般而言,混光高度越高,混光的效果越好),然而同时也会增大直下式背光源结构的厚度,从而导致LCD的厚度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直下式背光源结构,用以在避免成本增加的基础上提供一种厚度较小的直下式背光源,进而保证LCD的厚度不增加。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底反射装置。本技术实施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直下式背光源结构,包括由发光体构成的光源阵列、扩散装置,还包括底反射装置,其中底反射装置上布设有漫反射结构;光源阵列位于扩散装置之下、底反射装置之上;发光体的出光面位于发光体的侧面。较佳地,光源 阵列包含多个发光组,每个发光组包含两个发光体,所述两个发光体的出光面的朝向相反。较佳地,任一发光组所包含的发光体的出光面所在平面垂直于与所述任一发光组相邻的至少一个发光组所包含的发光体的出光面所在平面。较佳地,任一发光组所包含的发光体的出光面所在的平面垂直于与所述任一发光组相邻的所有发光组所包含的发光体的出光面所在的平面。较佳地,所述每个发光组的两个发光体中,一个发光体的与出光面相反的面与另一个发光体的与出光面相反的面贴合在一起。较佳地,该结构还包括背板和侧框架,其中,背板位于底反射装置下方;光源阵列、 扩散装置、底反射装置和背板固定在所述侧框架中。较佳地,所述扩散装置为扩散片。较佳地,所述漫反射结构布设在相邻发光体之间。一种底反射装置,所述底反射装置上布设有漫反射结构。较佳地,所述漫反射结构为棱镜结构。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方案通过发光体的光直接发射到底反射装置的漫反射结构上被散射并进行混光,相当于增大了发光体的光的发射角,从而可以减小了混光高度并减小了背光源的厚度。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直下式背光源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图2a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下式背光源结构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图2b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底反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a为现有技术混光示意图;图3b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混光示意图;图4为出光面朝向相反的两个发光体构成的发光组的示意图;图5为发光组所包含的发光体的出光面所在平面垂直于与该发光组相邻的所有发光组所包含的发光体的出光面所在平面的示意图;图6为发光体贴合在一起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提供一种在不增加成本的基础上,不增大直下式背光源灯腔高度,进而保证 LCD厚度不增加,并保证较好的混光效果的方案,本技术实施例对现有技术中的直下式背光源结构中的底反射板进行了改进。主要改进体现在在底反射板上布设漫反射结构,并采用出光面位于侧面的发光体作为光源。发光体的光可以直接发射到底反射板的漫反射结构上被散射并进行混光,而不是先发射到扩散板上后再反射到底反射片来实现混光。采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方案,相当于增大了光源的光发射角,从而可以有效减小混光高度,达到减小背光源的厚度,进而保证LCD的厚度不增加。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方案。本技术实施例首先提供一种如图加所示的直下式背光源结构,该结构包括由发光体20构成的光源阵列21、扩散装置22、底反射装置23,其中底反射装置23上布设有漫反射结构;光源阵列21位于扩散装置22之下、底反射装置23之上;发光体20的出光面χ位于发光体20的侧面。由于在图加中画出该漫反射结构和出光面χ会影响图片的清晰度,因此图加中并没有明确画出该漫反射结构和出光面 χ。关于漫反射结构和出光面χ的具体示意图请参见图2b。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扩散装置22可以为扩散片,也可以为扩散板,还可以为扩散片和扩散板。较佳地,上述结构还可以进一步包括位于扩散装置22上方的增亮膜。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底反射装置23的侧视图示意可以参考图2b。图2b 中带有箭头的线条表示发光体20发出的光,最粗的线条表示漫反射结构M,这里的漫反射结构M可以为棱镜结构,也可以为其他形状的具备漫反射功能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满足混光均勻的需求,图2b中的发光体20的布设方式满足相邻的发光体20的发光面相互垂直,各发光体20附近可以布设至少一个漫反射结构对。对应于相邻发光体20的发光面相互垂直的布设方式,两个相邻的漫反射结构M也可以采用相互垂直的方式进行布设。上述发光体20可以但不限于为CCFL或LED,扩散装置22可以为扩散板也可以为扩散片,但鉴于扩散片的厚度较薄,因此,可以优先选用扩散片作为扩散装置22。采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该方案所能达到的效果的直观描述可以参照图3a、 图北。图3a是采用现有技术提供的方案的混光示意图,而图北是采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该方案的混光示意图,其中,带有箭头的实线表示光及其发射方向,而图3a中的虚线则用以表示混光高度。由图3a、图北可以看出,采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方案,由于发光体20发出的光能通过漫反射结构进行散射,从而相当于增大了发光体20的发射角,实现了显著降低混光高度、减小背光源厚度的目的。本技术实施例中,为了获得更好的混光效果,还可以将上述光源阵列划分为多个发光组,其中,每个发光组包含两个发光体20,这两个发光体20的出光面χ的朝向相反,如图4所示。为了便于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直下式背光源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布设有漫反射结构的底反射装置;置于底反射装置之上的光源阵列,所述光源阵列包括多个发光体,所述发光体的出光面位于发光体的侧面;置于光源阵列之上的扩散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东升刘飞那志成
申请(专利权)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东方茶谷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