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防潮药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633963 阅读:1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防潮药瓶,它包括瓶顶(1)、瓶身(2)、旋转体(3)、底座(4),瓶身(2)底部开有瓶身孔(6),旋转体(3)可绕底座(4)的纵向中心线旋转并开有旋转体孔(7),旋转体(3)向外侧凸起形成拨动钮(8)。在无外力作用下,瓶身孔(6)始终与旋转体孔(7)完全错开,使瓶顶(2)和瓶身(2)之间形成一个密闭空间,在外力作用下,拨动拨动钮(8)带动旋转体(3)旋转一定角度至极限位置,可使瓶身孔(6)与旋转体孔(7)完全重合,撤销外力时,旋转体(3)迅速恢复到无外力作用下的状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能大量减少病人在取药过程中瓶内外的空气和水汽交换,从而达到防潮的目的。(*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疗药品包装领域,属于防潮药品包装的一种。
技术介绍
药瓶是药品的一个重要包装。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的药瓶,不仅可以防止药品在转运和使用过程中被污染,而且可以有效阻隔瓶内外的空气和水汽,从而达到防潮和延长药品有效期的目的。现在,药瓶的密封形式可分为瓶塞密封、塑料盖密封和瓶贴密封三种, 这三种密封方式都能较好地实现药瓶在病人第一次开封使用前的密封效果,但是,随着药瓶被开封启用,病人的每一次开瓶取药过程都会导致瓶内外的空气就会发生交换,加速药品受潮,如果瓶内所存放药品数量大,服用周期长,极有可能导致药品尚未服用完就已经失效,有害患者身体健康,也造成了大量的浪费。虽然很多药瓶内还有防潮棉或其他干燥剂, 但干燥剂不仅占用药瓶装药容积,而且容易使人误将干燥剂当药品服用。不仅如此,干燥剂的使用期有限,药瓶启封后很快就会失效,失效后还可能产生有害物质,危害使用者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完全不依靠干燥剂而能够在药瓶启封后的使用过程中起到防潮作用的装置,是一种新型的防潮药瓶。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的防潮药瓶由瓶顶、瓶身、旋转体、 底座、瓶盖以及固定于底座底部的扭转弹簧构成,瓶身与瓶顶之间、瓶身与底座之间均为固定紧密连接,旋转体与瓶身之间、旋转体与底座之间均紧密配合,但可发生圆周方向的相对位移。瓶身具有一个偏心漏斗形底部,漏斗形底部最低处开有纵向圆形通孔瓶身孔。旋转体可绕底座的纵向中心线旋转并开有一个纵向圆形通孔旋转体孔,旋转体向外侧凸起形成拨动钮。底座侧面开有一横向瓶口,瓶口外接与之匹配的瓶盖。在无外力作用下,瓶身孔始终与旋转体孔完全错开,使瓶顶和瓶身之间形成一个密闭空间,瓶身和旋转体之间形成一个狭小U形空间,该U形空间的开口正对瓶口,在外力作用下,拨动拨动钮带动旋转体旋转一定角度到极限位置,可使瓶身孔与旋转体孔完全重合,使瓶身和旋转体之间形成一个连通空间,撤销外力时,旋转体在扭转弹簧的回弹力作用下迅速恢复到无外力作用下的状态。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瓶身与旋转体之间形成的狭小的U形空间的存在,起到了阻隔药瓶内外空气和水汽交换的作用,与传统的普通药瓶相比,病人每次取药的过程中,药瓶内外的空气交换量大大减少,从而起到了在药瓶使用过程中的防潮作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未使用状态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在旋转体旋转到极限位置时的剖视图图3是A-A剖面图图4是B-B剖面图图5是C-C剖面图图中,1.瓶顶,2.瓶身,3.旋转体,4.底座,5.漏斗形底部,6.瓶身孔,7.旋转体孔,8.拨动钮,9.瓶口,10.瓶盖,11.扭转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参照附图,本技术的新型防潮药瓶,包括瓶顶(1)、瓶身(2)、旋转体(3)、底座(4)、瓶盖(10)以及固定于底座(4)底部的弹簧(11),所述瓶身(2)与瓶顶(1)之间、瓶身 (2)与底座(4)之间均为固定紧密连接,所述旋转体(3)与瓶身(2)之间、旋转体(3)与底座(4)之间均紧密配合,但可发生圆周方向的相对位移。瓶身(2)具有一个偏心漏斗形底部(5),漏斗形底部(5)最低处开有纵向圆形通孔瓶身孔(6)。旋转体(3)可绕底座(4)的纵向中心线旋转并开有纵向圆形通孔旋转体孔(7),旋转体(3)向外侧凸起形成拨动钮(8)。底座(4)侧面开有一横向瓶口(9),瓶口(9)外接与之匹配的瓶盖(10)。在无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即本技术处于未使用状态时,瓶身孔(6)与旋转体孔(7)处于完全错位状态,使瓶顶(1)和瓶身(2)之间形成一个密闭空间,瓶身(2)和旋转体(3)之间形成一个U形空间,该U形空间的开口正对瓶口(9),在外力作用下,拨动拨动钮 (8)带动旋转体(3)旋转一定角度到极限位置,可使瓶身孔(6)与旋转体孔(7)完全重合, 从而使瓶身和旋转体之间形成一个连通空间,瓶内最接近瓶身孔(6)的药粒将因自身重力及其他药粒的挤压而掉入瓶身(2)与旋转体(3)之间形成的狭小U形空间,此时松开拨动钮 (8),旋转体(3)将在扭转弹簧(11)的作用下迅速恢复原位,瓶身(2)和瓶顶(1)之间重新恢复成密闭空间,此时,瓶身(2)与旋转体(3)之间形成的狭小U形空间的开口正好对准瓶口(9),打开瓶盖(10),即可顺利取出药粒。从一次完整的取药过程来看,由于瓶身与旋转体之间形成的狭小的U形空间的存在,使得药瓶内外的空气交换分为两次进行,第一次交换发生在病人拨动拨动钮使瓶身孔与旋转体孔重合时,药瓶内的空气与瓶身与旋转体之间形成的一个狭小的U形空间的空气发生短暂的交换,第二次空气交换发生在病人松开拨动钮使旋转体恢复到原位,再打开瓶盖取药时,瓶身与旋转体之间的狭小U形空间与瓶外的空气将发生交换。由于U形空间容积很小,两次空气交换的量都很小,而且,由于两次交换存在着一定的递减效应,瓶内外的实际空气交换量更少,实际上相当于瓶身与旋转体之间形成的狭小U形空间阻挡了瓶内外的空气交换,使瓶内外空气交换量大大降低,从而起到了在药瓶使用过程中的防潮作用。上面所述的只是用图解说明本技术新型防潮药瓶的一些原理,由于对相同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很容易在此基础上进行若干修改和改动的,因此本说明书并非是要将本技术新型防潮药瓶局限在所示和所述的具体结构和适用范围内,故凡是所有可能被利用的相应修改及等同物,均属于本技术的所申请的专利范围。权利要求1.新型防潮药瓶,包括瓶顶(1)、瓶身(2)、旋转体(3)、底座(4)、瓶盖(10)以及固定于底座(4)底部的弹簧(11),其特征是所述瓶身(2)与瓶顶(1)之间、瓶身(2)与底座(4)之间均为固定紧密连接,所述旋转体(3)与瓶身(2)之间、旋转体(3)与底座(4)之间均紧密配合,但可发生圆周方向的相对位移。2.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潮药瓶,其特征是所述瓶身(2)具有一个偏心漏斗形底部 (5),漏斗形底部(5)最低处开有纵向圆形通孔瓶身孔(6)。3.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潮药瓶,其特征是所述旋转体(3)可绕底座(4)的纵向中心线旋转并开有纵向圆形通孔旋转体孔(7),旋转体(3)向外侧凸起形成拨动钮(8)。4.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潮药瓶,其特征是所述底座(4)侧面开有一横向瓶口(9), 瓶口(9)外接与之匹配的瓶盖(10)。5.根据权利要求1、2、3、4所述的防潮药瓶,其特征是在无外力作用下,瓶身孔(6)始终与旋转体孔(7)完全错开,瓶顶(1)和瓶身(2)之间形成一个密闭空间,瓶身(2)和旋转体(3)之间形成一个U形空间,该U形空间的开口正对瓶口(9),在外力作用下,拨动拨动钮 (8)带动旋转体(3)旋转一定角度,可使瓶身孔(6)与旋转体孔(7)完全重合,瓶顶(1)、瓶身(2)和旋转体(3)之间形成一个连通空间,撤销外力时,旋转体(3)在扭转弹簧(11)的回弹力作用下迅速恢复到无外力作用下的状态。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防潮药瓶,它包括瓶顶(1)、瓶身(2)、旋转体(3)、底座(4),瓶身(2)底部开有瓶身孔(6),旋转体(3)可绕底座(4)的纵向中心线旋转并开有旋转体孔(7),旋转体(3)向外侧凸起形成拨动钮(8)。在无外力作用下,瓶身孔(6)始终与旋转体孔(7)完全错开,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新型防潮药瓶,包括瓶顶(1)、瓶身(2)、旋转体(3)、底座(4)、瓶盖(10)以及固定于底座(4)底部的弹簧(11),其特征是:所述瓶身(2)与瓶顶(1)之间、瓶身(2)与底座(4)之间均为固定紧密连接,所述旋转体(3)与瓶身(2)之间、旋转体(3)与底座(4)之间均紧密配合,但可发生圆周方向的相对位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仁华杨李雪赵霄祥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理工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