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高效电子镇流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623387 阅读:2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高效电子镇流器,由EMI抗干扰电路、整流电路、功率因素校正及滤波电路、异常保护电路、半桥逆变电路以及输出谐振电路组成,该电子镇流器采用无源功率因数校正技术(无源PFC线路),可以达到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线路(APFC线路)同样的效果,使功率因数校正线路更简单、性能更可靠且此无源线路成本仅为有源线路的五分一,并有效提高了镇流器对电源电网的使用率,抑制了镇流器对电源电网的传导辐射污染,提高了镇流器工作时自身的稳定,同时也保证电源电网的安全与稳定。(*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灯管用的电子镇流器,尤其是一种采用无源功率因数校正技术并达到有源因数校正电路效果的新型高效电子镇流器
技术介绍
现有电子镇流器大都没有功率因数校正电路,见图1所示,其功率因数低,最高只可达到0. 55左右,电流总谐波含量(THD)高,一般大于130%,所以,该种电子镇流器对电源电网的使用率低,对电源电网造成较大的传导辐射污染和干扰,而且,对于整体电源电网的安全和稳定使用造成较大的影响,不符合现今低碳环保经济的社会发展趋势,急需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镇流器功率因低,谐波含量高等问题,而提供制造成本低,线路简化、采用无源功率因数校正线路(无源PFC线路),可以达到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线路(APFC线路)同样的效果,极大降低电子镇流器对电源电网产生的负面影响, 节能环保的新型高效电子镇流器。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高效电子镇流器,其特征是,由EMI抗干扰电路、整流电路、功率因素校正及滤波电路、异常保护电路、半桥逆变电路以及输出谐振电路组成。所述EMI抗干扰电路1包括电容C1、C2、C3、电容CY1、CY2、熔断器F、压敏电阻RV、 电感L1、L2,其中,熔断器F和电容Cl 一端分别与电源输入端的L线和N线接通,压敏电阻 RV两端与电容Cl并联连接,熔断器F另一端与电容Ll 一端接通,电容Cl两端与电感Ll并接,电感Ll两输出端与整流电路两输入端连接,电容CY1、CY2的一端分别接入电源输入端的L线及N线,电容CY1、CY2的另一端相连接后接地,电感L2串联在整流电路的正极上,电容C3并接在整流电路正极和负极上,以达到滤波的效果。EMI抗干扰电路其作用是抑制线路的电子元件中因辐射和传导所引起的电磁干扰信号,提高镇流器的稳压性。整流电路由二极管D1-D4组成,其作用是对交流电源电压进行整流。所述功率因素校正滤波电路3包括电容C4、C5、C6、C7、C8、C9、C10、二极管D5、D6、 D7、D8、D9、D10,电阻Rl、R2。其中电容C4、C5、C6、C7、C10、二极管D5-D10组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C8和C9为电解电容构成滤波电路,二极管D5 —端与电感L2输出端连接,二极管 D5两端还先后并联接有电容C4、C6、二极管D6、D7、电阻R1,二极管D6和D7两端分别并联接有电容C5和C7,电解电容C8负极与C9正极之间串联连接有二极管D8、D9,电解电容C8 正极与C9负极分别接入二极管D6、D7,电解电容C8负极与电阻Rl和二极管D7的连结点接通,二极管DlO与电阻R2串联连接,其各自另一端分别接入电解电容C8正极和C9负极, 二极管DlO与电阻R2之间的连结点与电解电容C9正极接通,电阻R2输出端、电解电容C9负极和二极管D6 —端的连结点接地,电容ClO —端接入二极管D8、D9之间。主要由电容C4、C5、C6、C7、C10、二极管D5-D9组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电解电容 C8、C9组成滤波电路,其中,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主要作用是增加输入电流的导通时间,使电源电流的波形接近电压的正弦波形,有效地抑制输入电流的波形失真,减少总谐波失真 (简称THD)、提高功率因数。同时减少输入电流与输入电压的相位差。滤波电路作用是滤除整流电路输出电压中的脉动成分以获得直流电压。所述半桥逆变电路包括电阻R8、R9、RIO、Rll、R12、R13、R14、R15、R16、R17、R18、 电容C12、C13、二极管Dll、D13、D14、D15、D16、双向二极管D12、三极管Ql、Q2、变压器 Tl-I T1-3,其中,电阻R8、R9、RIO、Rll、R12、电容C12、变压器T1-2、R18先后串联连接,R8 另一接入二极管D5负极,电阻R18输出端与三极管Q2基极和三极管Q3集电极接通,电容 C13、二极管D11、双向二极管D12先后串联连接,电容C13另一端接入二极管D5负极,双向二极管D12另一端接入三极管Q2基极,二极管D16、电阻R15、R16 —端分别并联接入三极管 Q2发射极,二极管D16另一端与三极管Q2基极接通,电阻R15、R16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14 和电阻R19连结点接通,三极管Q2集电极与三极管Ql的发射极之间并联连接有电阻R13、 R14,变压器T1-3 —端连接在电容ClO与电阻R13和R14之间的连结点上,变压器T1-3另一端连接串联连接电阻R17,电阻R17另一端分别与三极管Ql的基极和二极管D15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15的正极接入Ql的发射极,Ql的集电极与电容C13另一端接通,二极管D13、 D14串联连接,其中间连结点分别与变压器Tl-I 一端和电容ClO连接,串连连接的二极管 D13、D14另外两端并联连接入三极管Ql的集电极和电阻R16、R19之间的连结点。半桥逆变电路将直流电源电压转换成为高频交流电压输出,以达到镇流器变频节能的效果。所述异常保护电路包括电阻R3、R4、R5、R6、R7、R19、R20、R21、R22、可控硅Q4、三极管Q3、电容Cll、C14、C17、双向二极管D17、双向二极管D17、二极管D18、D19,其中电阻 R3、R4、R5、R6先后串联连接,电阻R3另一端接入电解电容C8正极,电阻R6另一端与可控硅Q4阳极连接,可控硅Q4阴极与电阻R7输入端连接,三极管Q3的的基极与可控硅Q4阴极与电阻R7输入端之间的连结点接通,三极管Q3的的发射极与电阻R7输出端并接地,电容Cll连接在可控硅Q4阴极与控制极之间,电容C14、电阻R19、二极管D19分别并联接入电阻R2输出端,双向二极管D17两端分别接入可控硅Q4控制极与电容C14和R19之间的连结点,二极管D18正负极与二极管D19负极和电阻R19 —端连接,二极管D18正极与二极管D19负极的连接点还先后串联连接有1 22、1 21、1 20、电容(17。当发生异常时,输出端电压会升高,异常保护电路动作,关断半桥逆变驱动电路供电电源,使半桥逆变电路不能工作。所述输出谐振电路包括电感L3、电容Cl5、C16、二极管D21、D20、热电阻PTCl,变压器Tl-I另一端接入电感L3,电感L3另一端与电容C17接通,二极管D20、D21的负极之间串接有电容C15、二极管D20、D21的正极之间串接有电容C16,热敏电阻PTCl两端分别与二极管D20、D21的正负极连接,二极管D20的负极与电容C4、C5之间的连结点接通,二极管D21 的负极与电感L3另一端和电容C17之间的连接点接通,热敏电阻PTCl两端还连接灯管。输出谐振电路通过LC产生高谐振高压来驱动灯管负载工作。本技术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解决作为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电容C4、C5、C10为高频反馈电容。所述C6、C7为高频滤波电容。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该电子镇流器采用无源功率因数校正技术(无源 PFC线路),可以达到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线路(APFC线路)同样的效果,使功率因数校正线路更简单、性能更可靠且此无源线路成本仅为有源线路的五分一,并有效提高了镇流器对电源电网的使用率,抑制了镇流器对电源电网的传导辐射污染,提高了镇流器工作时自身的稳定,同时也保证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高效电子镇流器,其特征是,由EMI抗干扰电路(1)、整流电路(2)、功率因素校正及滤波电路(3)、异常保护电路(4)、半桥逆变电路(5)以及输出谐振电路(6)组成;所述EMI抗干扰电路(1)包括电容C1、C2、C3、电容CY1、CY2、熔断器F、压敏电阻RV、电感L1、L2,其中,熔断器F和电容C1一端分别与电源输入端的L线和N线接通,压敏电阻RV两端与电容C1并联连接,熔断器F另一端与电容L1一端接通,电容C1两端与电感L1并接,电感L1两输出端与整流电路2两输入端连接,电容CY1、CY2的一端分别接入电源输入端的L线及N线,电容CY1、CY2的另一端相连接后接地,电感L2串联在整流电路2的正极上,电容C3并接在整流电路2正极和负极上;所述功率因素校正滤波电路(3)包括电容C4、C5、C6、C7、C8、C9、C10、二极管D5、D6、D7、D8、D9、D10,电阻R1、R2,其中,电容C4、C5、C6、C7、C10、二极管D5-D10组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电容C8和C9为电解电容构成滤波电路,二极管D5一端与电感L2输出端连接,二极管D5两端还先后并联接有电容C4、C6、二极管D6、D7、电阻R1,二极管D6和D7两端分别并联接有电容C5和C7,电解电容C8负极与电解电容C9正极之间串联连接有二极管D8、D9,电解电容C8正极与电解电容C9负极分别接入二极管D6、D7,电解电容C8负极与电阻R1和二极管D7的连结点接通,二极管D10与电阻R2串联连接,其各自另一端分别接入电解电容C8正极和C9负极,二极管D10与电阻R2之间的连结点与电解电容C9正极接通,电阻R2输出端、电解电容C9负极和二极管D6一端的连结点接地,电容C10一端接入二极管D8、D9之间;所述异常保护电路(4)包括电阻R3、R4、R5、R6、R7、R19、R20、R21、R22、可控硅Q4、三极管Q3、电容C11、C14、C17、双向二极管D17、双向二极管D17、二极管D18、D19,其中电阻R3、R4、R5、R6先后串联连接,电阻R3另一端接入电解电容C8正极,电阻R6另一端与可控硅Q4阳极连接,可控硅Q4阴极与电阻R7输入端连接,三极管Q3的的基极与可控硅Q4阴极与电阻R7输入端之间的连结点接通,三极管Q3的的发射极与电阻R7输出端并接地,电容C11连接在可控硅Q4阴极与控制极之间,电容C14、电阻R19、二极管D19分别并联接入电阻R2输出端,双向二极管D17两端分别接入可控硅Q4控制极与电容C14和电阻R19之间的连结点,二极管D18正负极与二极管D19负极和电阻R19一端连接,二极管D18正极与二极管D19负极的连接点还先后串联连接有电阻R22、R21、R20、电容C17;所述半桥逆变电路(5)包括电阻R8、R9、R10、R11、R12、R13、R14、R15、R16、R17、R18、电容C12、C13、二极管D11、D13、D14、D15、D16、双向二极管D12、三极管Q1、Q2、变压器T1-1~T1-3,其中,电阻R8、R9、R10、R11、R12、电容C12、变压器T1-2、电阻R18先后串联连接,电阻R8另一接入二极管D5负极,电阻R18输出端与三极管Q2基极和三极管Q3集电极接通,电容C13、二极管D11、双向二极管D12先后串联连接,电容C13另一端接入二极管D5负极,双向二极管D12另一端接入三极管Q2基极,二极管D16、电阻R15、R16一端分别并联接入三极管Q2发射极,二极管D16另一端与三极管Q2基极接通,电阻R15、R16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14和电阻R19连结点接通,三极管Q2集电极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之间并联连接有电阻R13、R14,变压器T1-3一端连接在电容C10与电阻R13和R14之间的连结点上,变压器T1-3另一端连接串联连接电阻R17,电阻R17另一端分别与三极管Q1的基极和二极管D15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15的正极接入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电容C13另一端接通,二极管D13、D14串联连接,其中间连结点分别与变压器T1-1一端和电容C10连接,串连连接的二极管D13、D14另外两端并联连接入三极管Q1的集电极和电阻R16、R19之间的连结点;所述输出谐振电路(6)包括电感L3、电容C15、C16、二极管D21、D20、热电阻PTC1、灯管,变压器T1-1另一端接入电感L3,电感L3另一端与电容C17接通,二极管D20、D21的负极之间串接有电容C15、二极管D20、D21的正极之间串接有电容C16,热敏电阻PTC1两端分别与二极管D20、D21的正负极连接,二极管D20的负极与电容C4、C5之间的连结点接通,二极管D21的负极与电感L3另一端和电容C17之间的连接点接通,热敏电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海黄显光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新信德节能环保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佛山市顺德区高迅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