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范仲华专利>正文

下肢关节康复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58447 阅读:1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下肢关节康复器,底座中安装着电机及丝杆。与丝杆相配合的螺母与一曲杆的一端铰接,曲杆的另一端定位在两个上连杆的中部。两个上连杆的右端安装踏板,左端则各通过一铰链分别与两个连为一体的连接杆的右端相连,一个连接杆的左端又与定位在底座上的调节器相连,连接杆及上连杆上还装有大托板和小托板。该器依据“术后关节持续被动”的新概念,可有效促进下肢关节康复,且病人使用无痛苦,无疲劳感,整机的结构也简单,适合推广使用。(*该技术在200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人体下肢关节的康复器械。目前使用的人体下肢康复器械,其理论根据是传统医学的“术后静养”概念。这类康复器的其中一个典型器械的主要结构是采用由铰链相连接的两块托板。这两块托板分别捆绑在病人下肢的大腿及小腿的下边,然后病人坐在凳上,用手拉动引自足尖部位板端的绳索。如此一拉一松,就可使膝关节、胯关节进行伸屈运动,达到锻炼的目的。但是这种康复机只能在传统的“术后静养”的康复期才能使用,不能在病人手术后马上使用,因而贻误了较佳的治疗康复时机,其次是病人在使用该器械时,下肢有主动运动;加上要病人自己用手拉伸,体力消耗大,不可能长时间地运动,老、弱、病者又无法使用,因此也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而另一方面,“术后关节持续被动”(即病损关节手术后马上开始让关节被动持续缓慢地运动,由于具有刺激关节软骨再生,防止关节粘连和僵硬的积极效果),这一医学骨科领域中的新概念,正在逐渐为医学界所接受。然而,根据这一理论所制造的下肢康复器械尚未在国内出现及报道过。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下肢持续被动康复器械,该机应具有康复效果好,结构简单,制造容易等特点。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该康复器的底座中定位着一可转动的丝杆,又安装着传动丝杆的电机,与丝杆相配合的螺母与一曲杆的一端铰接,曲杆的另一端定位在两个相隔一定距离的上连杆的中部,两个上连杆的左侧端部各通过一铰链分别与两个连成一体的连接杆的右端相连。其中一个连接杆的左端又与定位在底座上的调节器铰接,两个上连杆的右端还装有一踏板。另外,大托板和小托板还分别安装在两个连接杆上以及两个上连杆上,用于托搁病人下肢的大腿以及小腿部位。以下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主视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踏板的A向示意图。图3、图4分别是该器在左、右两个极端位置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底座27中定位着丝杆30,由电机1通过联轴器2将运动传递至丝杆,与丝杆相配合的螺母28又通过铰链3与曲杆4连接(螺母28上装有的轴承29还嵌入在底座的长槽中,使得丝杆转动时,螺母只能产生平移运动)。所说的曲杆上端可开叉,呈“U”形或“Y”形(可参见图3图4)。其下端与螺母28铰接,上端的两个端点分别是套筒13,套筒上有固定螺钉,两个上连杆14各插入并穿过一个套筒,螺钉拧紧后即定位。两个上连杆的左侧各通过一铰链16与两个连接杆17的右端连接。两个连接杆17之间也用连杆连成一体。两个连接杆中的一个还通过铰链21铰接在底座27上。在上述机构中,三个铰链16、21和3之间的三个连线可形成一个三角形。由于设计中使铰链3和16的连线与铰链16和21的连线之和总是大于铰链21和3之间的最大连线。因而当螺母28在丝杆带动下平移运动时,铰链16总是在铰链21和3之间的连线上方运动,保证了机构有确定的运动轨迹;又使得病人下肢31搁置在器械上后,上连杆14与连接杆17的相对运动跟人体下肢膝关节的运动一致。两个上连杆的右端还安装着一个踏板,用于托搁病人的脚板。其具体结构可以有多种形式。图1、图2中的结构是两个直杆5固接在上连杆上,套筒6也与直杆5一起固装在上连杆右端。横杆7的两端分别与套筒联接。直杆的上部的孔中,分别由短杆10穿过后与横杆8相接。踏板9的长槽穿在横杆8和7上。短杆21还套装有弹簧11,使踏板9的倾斜角度可调,病人脚板托搁在踏板上,在康复器开动后,膝关节、胯关节运动时,踝关节也可随之运动。另外,用于托搁大腿部位的大托板18的两边分别跨越定位安装在两个连接杆17上;用于托搁小腿及脚部的小托板15的两边则分别跨越定位安装在两个上接杆14上。如此使得下肢舒适地定位在该康复器上。为适应不同年龄、不同体形的病人使用。该器上还装有若干调节装置。调节装置之一是调节器中的支承杆22(由套管及内杆组成,其长度可伸缩变化调节,并由定位螺钉23锁定)、24分别通过铰链25和26铰接在底座上。支承杆24上还开有长槽,定位螺钉23嵌入该长槽后旋入支承杆22的螺孔中。调节时使定位螺钉固定在长槽的不同位置,就可使两个支承杆固定在一起,并使支承杆22长度确定。短杆20插入连接杆17中,螺钉19用来固定两杆位置。短杆20插入连接杆17内的长度可以改变。通过调节上述机构的位置就可调节病人胯关节角度变化的最佳起始点。调节装置之二是调节套筒13在上连杆14上的不同位置,也可改变该器的运动轨迹。调节装置之三是拧动短杆10上的螺母12,即可改变踏板9的倾斜角度。另外,病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将短杆20插入并固定在两个连接杆中的一个。一般情况是,病人若康复治疗右下肢,则短杆20可与图1中前面的连接杆17固定;若康复治疗左下肢,则可将短杆20与图1中后面被遮挡的连接杆固定。使得康复治疗时,支承杆22、24总是位于病人被康复肢体的外侧。该机器运动速度(每次往复循环一次的时间)可以事先设计确定。为方便使用,也可增加电子无级调速器或其它控制装置,则可获得所需的任何速度。这些控制装置可直接从市场上购买后装配使用。该机器使用时,病人只需躺在床上并将下肢搁上托板,调节至位置合适,则可开机。即便是手术刚完后的病人,也感到舒适,无痛苦之感。本技术依据“术后关节持续被动运动”的理论,使病人下肢运动时完全依靠外力缓慢运动,完全没有病人自身的主动运动,因而可有效地促进病人下肢关节的功能恢复,刺激关节软骨再生,防止关节粘连和僵硬,促进手术切口的愈合。而且病人使用无痛苦,无疲劳感觉,使用也十分方便。另外,整机的结构也简单,制造也容易,适合国内外医疗单位中推广使用。权利要求1.一种下肢关节康复器,设有大托板和小托板,底座上还装有电机,其特征在于底座中还定位着由电机传动的可转动的丝杆,与丝杆相配合的螺母与一曲杆的一端铰接,曲杆的另一端定位在两个相隔一定距离的上连杆的中部,两个上连杆的左侧端部各通过一铰链分别与两个连成一体的连接杆的右端相连,其中一个连接杆的左端又与定位在底座上的调节器铰接,两个上连杆的右端还装有一踏板,大托板和小托板则又分别安装在两个连接杆上以及两个上连杆上。2.按权利要求1所说的下肢关节康复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调节器中有两个分别铰接在底座上的支承杆22和24,支承杆24中制有长槽,支承杆22又由套管及内杆组成,定位螺钉23嵌入该长槽后旋入支承杆22的螺孔中。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说的下肢关节康复器,其特征在于该康复器中还设有电子无级调整器。专利摘要一种下肢关节康复器,底座中安装着电机及丝杆。与丝杆相配合的螺母与一曲杆的一端铰接,曲杆的另一端定位在两个上连杆的中部。两个上连杆的右端安装踏板,左端则各通过一铰链分别与两个连为一体的连接杆的右端相连,一个连接杆的左端又与定位在底座上的调节器相连,连接杆及上连杆上还装有太托板和小托板。该器依据“术后关节持续被动”的新概念,可有效促进下肢关节康复,且病人使用无痛苦,无疲劳感,整机的结构也简单,适合推广使用。文档编号A61H1/02GK2105953SQ9122944公开日1992年6月3日 申请日期1991年11月26日 优先权日1991年11月26日专利技术者范仲华 申请人:范仲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下肢关节康复器,设有大托板和小托板,底座上还装有电机,其特征在于底座中还定位着由电机传动的可转动的丝杆,与丝杆相配合的螺母与一曲杆的一端铰接,曲杆的另一端定位在两个相隔一定距离的上连杆的中部,两个上连杆的左侧端部各通过一铰链分别与两个连成一体的连接杆的右端相连,其中一个连接杆的左端又与定位在底座上的调节器铰接,两个上连杆的右端装有一踏板,大托板和小托板则又分别安装在两个连接杆上以及两个上连杆上。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仲华
申请(专利权)人:范仲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