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光片、镜片组及包括该镜片组的镜头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555527 阅读:1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遮光片,其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及位于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并与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相接的外侧面。该遮光片设有贯穿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的通孔,用于透光。该遮光片设有固定凹槽,该固定凹槽自外侧面向遮光片内部延伸,并贯穿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镜片组及镜头模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摄像
,特别涉及一种遮光片、镜片组及包括该镜片组的镜头模组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镜头模组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例如,应用于数码 相机、摄像机及带有摄像功能的手机等便携式电子产品中。在人们对数码相机、摄像机及带 有摄像功能的手机追求小型化的同时,对其拍摄出的物体的影像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希望拍摄物体的影像画面更加清晰。拍摄物体的成像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镜头模组中各镜片的光轴是否对齐。Alpheus W. Burner等人在1995年SPIE系统、图像计量学第四次会议(Videometrics IV)上发表的论 文Zoom Lens Calibration For Wind Tunnel Measurements中说明了由于镜头模组中的各镜 片的光轴不对齐而产生的影响。现有技术中的镜头模组包括镜筒及依次设置于镜筒内的第一镜片、遮光片及第二镜片。 该第一镜片与第二镜片之间的遮光片,用以遮挡透过镜片非光学成像区的杂散光,以使透过 每个镜片的光学区的光束共同配合成像。然而,组装该镜头模组时通常采用先将遮光片与第 一镜片对位并固定,再将第二镜片与遮光片对位并固定,最终使遮光片设置于第一镜片与第 二镜片之间。该组装过程需要两次遮光片与镜片的对位与固定过程,可能会出现多次对位中 的误差所引起的光轴不对齐,还会增加镜头模组组装时间以及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遮光片、镜片组及包括该镜片组的镜头模组,以减少组装过程中 对位及固定过程,降低镜头模组组装时间以及成本。以下将以实施例说明一种遮光片、镜片组及包括该镜片组的镜头模组。一种遮光片,其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及位于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并与第 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相接的外侧面。该遮光片设有贯穿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的通孔,用于透光 并与其他元件配合成像。该遮光片设有固定凹槽,该固定凹槽自外侧面向遮光片内部延伸, 并贯穿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一种镜片组,其包括第一镜片、第二镜片及设置于第一镜片与第二镜片之间的遮光片。 该第一镜片包括第一光学部与及连接并围绕第一光学部周围的第一固定部。该第二镜片包括第二光学部与及连接并围绕第二光学部周围的第二固定部。该遮光片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 表面及位于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直接并与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相接的外侧面。该第一表面与 第一镜片的第一固定部接触。该第二表面与第二镜片的第二固定部接触,以使第一镜片、遮 光片及第二镜片通过收容于固定凹槽的粘胶剂相固定。一种镜头模组,其包括镜筒及设置于镜筒内的镜片组。该镜片组包括第一镜片、第二镜 片及设置于第一镜片与第二镜片之间的遮光片。该第一镜片包括第一光学部与及连接并围绕 第一光学部周围的第一固定部。该第二镜片包括第二光学部与及连接并围绕第二光学部周围 的第二固定部。该遮光片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及位于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直接并与第 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相接的外侧面。该第一表面与第一镜片的第一固定部接触。该第二表面与 第二镜片的第二固定部接触,以使第一镜片、遮光片及第二镜片通过收容于固定凹槽的粘胶 剂相固定,并通过该粘胶剂固定于镜筒内壁。与现有技术相比,该遮光片的固定凹槽用于收容粘胶剂,使位于遮光片相对两侧或与该 遮光片相邻的元件可通过该粘胶剂与该遮光片相固定,简化组装过程及成本。附图说明图l是本技术方案实施例提供的遮光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方案实施例提供的镜头模组的分解图。 图3是本技术方案实施例提供的镜头模组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方案实施例提供的遮光片、镜片组及包括该镜片组的 镜头模组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请参阅图l,本技术方案提供的遮光片IO,其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11与第二表面12及位 于第一表面11及第二表面12之间并与第一表面11及第二表面12相接的外侧面13。该遮光片 10设有通孔15。该通孔15贯通第一表面11与第二表面12,用于透光。该遮光片10设有多个固 定凹槽14,该固定凹槽14自外侧面13向遮光片10内部延伸,并贯穿第一表面11及第二表面12 。每个固定凹槽14具有与外侧面13相对的第一粘结面141及同时与外侧面13及第一粘结面141 相连的第二粘结面142与第三粘结面143,该固定凹槽14用以收容粘胶剂,以使遮光片10通过 该粘胶剂与相邻的物件相固定。本实施例中,遮光片10为圆环状,并设有沿该遮光片10的圆周间隔分布的六个固定凹槽 14。优选地,该固定凹槽14沿遮光片10的圆周等间距间隔分布。如果制作微型镜头模组时, 该固定凹槽14自外侧面13向遮光片10内部的凹陷深度为0. l至0.2mm。请参阅图2及图3,本技术方案提供的镜头模组30,其包括镜筒31及沿光轴组装于该镜筒 31内的本实施例中镜片组20。该镜片组20包括第一镜片21、第二镜片22及设置于第一镜片21与第二镜片22之间的遮光 片IO。该第一镜片21具有第一光学部211以及第一固定部212。该第一光学部211与遮光片10的 通孔15相对应,用于对物体进行光学成像。该第一固定部212连接围绕于第一光学部211周围 ,用于固定第一光学部212。该第一固定部212与遮光片10相对侧具有第一固定面213。该第 一固定面213与遮光片10的第一表面11相接触。该第一固定面213与固定凹槽14相对应的部分 ,自固定凹槽14露出,用于与位于固定凹槽14内的粘胶剂接触,从而实现与遮光片10的固定该第二镜片22具有第二光学部221以及第二固定部222。该第二固定部222连接围绕于第 二光学部221周围。第二光学部221的光轴与第一光学部211的光轴重合。该第二固定部222与 遮光片10相对侧具有第二固定面223。该第二固定面223与遮光片10的第二表面12相接触。该 第二固定面223与固定凹槽14相对应的部分,自固定凹槽14露出,用于与位于固定凹槽14内 的粘胶剂接触,从而实现与遮光片10的固定。本实施例中,该遮光片10的内径等于或略小于第一光学部212或第二光学部221的直径, 以保证阻挡杂散光的效果。该固定凹槽14自外侧面13向遮光片10内部的凹陷深度为0. l至 0.2mm。组装时,收容于遮光片10的固定凹槽14中粘胶剂,同时将自该固定凹槽14露出的第 一固定面213及第二固定面223与固定凹槽14的第一粘结面141、第二粘结面142与第三粘结面 143相粘合,从而使第一镜片21的第一固定部212、第二镜片22的第二固定部222及遮光片10 相互固定,如图3所示。该镜筒31具有内壁311。组装时,收容于固定凹槽14中的粘胶剂同时与镜筒31的内壁 311相粘结,从而使第一镜片21、遮光片10及第二镜片22相粘合的同时也固定于镜筒31内。说,可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构思做出其它 各种相应的改变与变形,而所有这些改变与变形都应属于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遮光片,其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及位于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并与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相接的外侧面,所述遮光片设有贯穿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的通孔,用于透光,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片设有固定凹槽,所述固定凹槽自外侧面向遮光片内部延伸,并贯穿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遮光片,其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及位于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并与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相接的外侧面,所述遮光片设有贯穿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的通孔,用于透光,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片设有固定凹槽,所述固定凹槽自外侧面向遮光片内部延伸,并贯穿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2.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遮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片为圆环,所 述固定凹槽沿遮光片的圆周间隔分布于遮光片。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遮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凹槽等间距分布。4.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遮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凹槽自外侧面 向遮光片内部的凹陷深度为O. l至O. 2m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耕铭
申请(专利权)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