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553683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测试装置,用于对电子装置的零部件进行抗疲劳弯折测试,其包括一安装板、一驱动装置、二夹持杆及一计算机系统,所述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安装板的一侧,且该驱动装置与所述二夹持杆的一端连接,所述计算机系统连接所述驱动装置以控制所述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驱动所述二夹持杆摆动。本天线测试装置通用性强,测试效率高,方法科学,测试结果可靠,且本装置成本低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测试装置,尤其是关于电子装置的零部件的抗弯折性能的测试装置。
技术介绍
电子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其零部件的抗弯折性检测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如手机天线或 柔性线路板的抗弯折性能测试,通过该种测试从而了解零部件的抗弯折性能,从而对其进行 改善,最大程度地提高电子产品的耐用性。现有的电子零部件的弯折疲劳测试是通过设计一专用的治具,按预定次数手工进行往复 弯折测试。然该种方法通过手持产品进行往复弯折,受人为因数干扰较大,测试时工件受力 忽大忽小,造成测试结果不准确,且手工往复上千、万次的疲劳测试时,会造成作业员劳动 强度过大,极易疲劳。由于该种测试的结果的准确性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对电子产品的设计验证、制程生产及 电子产品走向市场构成巨大的品质隐患与市场风险。 一些电子产品生产厂商设计专用治具来 进行抗弯折疲劳测试,然该种治具开发时间长,成本高,且其按照较高的标准来管控生产, 这样又易于把许多合格产品判定为不良品而造成成本上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内容,有必要提供一种耐测试结果可靠、操作方便的测试装置。一种测试装置,包括一安装板、 一驱动装置、二夹持杆及一计算机系统,所述驱动装置 设置于所述安装板的一侧,且该驱动装置与所述二夹持杆的一端连接,所述计算机系统连接 所述驱动装置以控制所述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驱动所述二夹持杆摆动。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通过一驱动装置作用使夹持杆摆动,且摆动的次数可通过计算 机系统统计,工件需进行抗弯折疲劳测试时,只需将工件的需检测部位夹持于二夹持杆之间 ,然后通过摆动气缸带动二夹持杆摆动,从而带动工件的摆动,如此可快速检测出工件的抗 弯折性能。本测试装置可免除手工弯折,通过机械测试,测试结果可靠,且操作方便。同时 ,该设备结构简单,开发周期短,制造成本低廉。附图说明图l是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测试装置的整体示意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测试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应用该测试装置的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2,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一测试装置100包括一支撑座10、 一驱动装置20、 一第一连接组件30、 二夹持杆40、 一第二连接组件50及一计算机系统(未标示)。所述支撑座10包括一座体12、 二支撑板14及一安装板16。所述座体12呈矩形箱体结构, 其一侧面上设置有显示屏122及若干功能键124。所述二支撑板14及安装板16平行地设置于所 述座体12的顶面。所述二支撑板14上彼此相对地开设有一第一通孔142及环绕该第一通孔 142的若干螺接孔1422。所述安装板16上开设一安装通孔162,该安装通孔162与第一通孔142 直径尺寸相当且同轴线,且该安装板16亦开设有环绕该安装通孔162的螺接孔1622。所述驱动装置20为一摆动气缸,其包括一缸体22及一设置于缸体22—侧的转轴24。该转 轴24的直径大致与所述安装板16的安装通孔162的直径相当。该转轴24的端面上开设有二第 一连接孔242。该缸体22的安装有转轴24的侧面上还开设若干螺接孔222,该螺接孔222用于 与安装板16的螺接孔1622配合,以便该驱动装置20可固接至安装板16上。所述第一连接组件30包括一连接轴32、 一端盖34、 一轴承36、 一连接体38及一摆动块 39。所述连接轴32呈圆柱形,其一端面上开设有二第二连接孔322及一卡槽324。该第二连接 孔322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孔242配合,以使该连接轴32可与驱动装置20的转轴24固接。所述 卡槽324为矩形凹槽,用于与所述连接体38的一端卡合。所述端盖34大致呈圆盘状,其包括一圆环本体342及形成于该圆环本体342中部的一环形 凸缘344。所述圆环本体342上开设有一轴套孔3422及若干螺接孔3424。所述轴套孔3422开设 在圆环本体342的中央且与所述环形凸缘344同轴线,该轴套孔3422的直径较环形凸缘344的 直径小。所述螺接孔3424环绕所述轴套孔3422开设,其用于与一所述支撑板14的螺接孔 1422配合,以使所述端盖34固接至支撑板14的一侧。所述环形凸缘344的外环直径尺寸与所 述支撑板14的第一通孔142的直径尺寸相当。所述轴承36包括一外环362及一内环364。所述外环362的直径与所述支撑板14的第一通 孔142的直径相当,该轴承36可装配至该第一通孔142内。所述内环364的直径与所述端盖34 开设的轴套孔3422的直径相当。所述连接体38大致呈圆柱凸台结构,包括一轴套段382及一固接端384,所述轴套段382 的直径与所述轴承36的内环364直径相当,该轴套段382的端面形成有一凸起3822。该凸起 3822大致呈矩形体结构,用于与所述连接轴32的卡槽324相卡合。所述固接端384的直径较所 述轴套段382的直径大的多,该固接端384的端面上开设有二第一固接孔3842。所述摆动块39呈一矩形块结构,该摆动块39上开设有一套设孔392、 一滑槽394及二第二 固接孔396。所述套设孔392为一圆孔,其用于套设一所述夹持杆40的一端。所述滑槽394的 槽宽与所述夹持杆40的直径相当,用于装置一所述夹持杆40的一端且使得所述夹持杆40可于 该滑槽394内滑动。该摆动块39的侧边开设有贯通所述滑行槽394的限位槽398 ,该限位槽 398侧壁上形成有螺纹(未标示)。所述二夹持杆40为圆杆,每一夹持杆40上开设有若干夹 持槽42,且二夹持杆40的夹持槽42两两相对,每一相对的夹持槽42可用于卡固一待检测的工 件。该第二连接组件50包括一次端盖34'、 一次轴承(未图示)、 一次连接体38'及一次摆 动块39'。该第二连接组件50的元件结构与第一连接组件30的元件结构大致相同。该第二连 接组件50较第一连接组件30仅缺少所述第一连接组件30中的连接轴32 。由于所述测试装置 100无需两个驱动装置20,因此该第二连接组件50中不需要与驱动装置20连接的连接轴32。 该第二连接组件50的部件与第一连接组件30相对应的部件的区别在于第二连接组件50的次 端盖34'中央未开设所述轴套孔3422,其为一封闭的端盖。另外,第二连接组件50的次连接 体38'的轴套段(未图示)无所述凸起3822。本实施例中所述计算机系统为一单片机控制系统,该计算机系统设置在所述支撑座10的 座体12内,其通过二电线126与所述驱动装置20连接。驱动装置20的转轴22摆动的角度及次 数等参数可通过功能键124设置,摆动的次数可即时在所述显示屏122上显示。组装所述测试装置100时,所述驱动装置20固接至安装板16的一侧,且所述驱动装置20 的转轴22穿过所述安装通孔162并与所述连接轴32固接。将所述第一连接组件30的端盖342及第二连接组件50的次端盖342'分别固接至二支撑板将所述轴承36及次轴承分别安装至每一所述支撑板14的第一通孔142内,然后将所述第 一连接体38的轴套段382分别穿过轴承36的内环364、端盖34的轴套孔3422、且轴套段382的 凸起3822与所述连接轴32的卡槽324相卡合。将第二连接组件30的次连接体38'的轴套段抵 持至相应的端盖34'。将二夹持杆40的二端分别安装至摆动块39及次摆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安装板、一驱动装置、二夹持杆及一计算机系统,所述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安装板的一侧,且该驱动装置与所述二夹持杆的一端连接,所述计算机系统连接所述驱动装置以控制所述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驱动所述二夹持杆摆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安装板、一驱动装置、二夹持杆及一计算机系统,所述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安装板的一侧,且该驱动装置与所述二夹持杆的一端连接,所述计算机系统连接所述驱动装置以控制所述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驱动所述二夹持杆摆动。2.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设置于一 座体上,该安装板开设有一安装通孔,所述驱动装置为一摆动气缸,其转轴通过该安装通孔 与二夹持杆的一端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装置还包括 二支撑板,所述二支撑板与所述安装板平行地设置于所述座体上,且该二支撑板相对地开设 有第一通孔。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装置还包括 一第一连接组件,该第一连接组件包括一连接轴、该连接轴的一端面开设有卡槽,且该连接 轴另一端与所述摆动气缸的转轴固接。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组件还 包括一端盖及一轴承、该端盖上形成有环形凸缘且该端盖的中央开设有轴套孔,所述轴承安 装于所述一支撑板的一第一通孔内,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雷陈平姜志强王春影翟学良黄丽平成智孙长发杜显翠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