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朱德昆专利>正文

晃动轮滚式按摩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52505 阅读:2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动态按摩的座椅。该椅设重心后两条腿,腿的下端由活动销连接座椅底座,形成一个能转动的支点。背靠部和坐靠部设有能活动的滚轮组框架,每个框架与底座对应位置,各有两端分别由活动销相连接的斜推拉杆。当人体坐在椅子上给予底座前设置的蹬踏板蹬力、或收回蹬力时,座椅产生前后晃动,致使斜推拉杆推进或拉回框架做运动,框架内紧贴人体的滚轮随框架运动而在人体接触部位滚动,使人在享受座椅晃悠乐趣的同时,享受动态按摩所带来的益处。(*该技术在200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按摩坐椅的专利技术。为使坐椅具有按摩功能,通常的制造方法,是把坐椅背靠部和坐靠部,做成与整把椅子连成一体的凹凸面或滚珠式结构,或放置气泡式、链珠式按摩垫,以求对人体接触部位产生按摩,但人体与坐椅以及这些设置是一个整体,靠人体坐着时不停活动,才能与这些设置产生摩擦,显然有用力不适感,人体不动基本没有按摩功效,所以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动态按摩。为解决这一问题,后来出现了靠电做动力的按摩椅,但由于电动按摩椅制造成本高,售价昂贵,消耗电能,且停电后不能使用或户外移动使用不便等缺点和拘限性,很难被普遍接受采用。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借助人体脚部轻微蹬力,使坐椅产生晃动,同时滚轮对接触人体部位进行滚动按摩的按摩椅,它能有效的对人体产生动态按摩。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坐椅设左右两条腿,腿的底端由活动销连接一底座架,使其形成一个能转动的支点;在坐椅背靠架两侧内、支撑杆后部和坐靠架两侧内、支撑杆底部,各安装一个与之动配合的即能上下和前后移动的按摩滚轮组框架;每个框架两侧对应位置与底座架两侧对应位置各由一根两端分别用活动销相连接的斜推拉杆。椅腿下端支点点位按人体坐在椅子上重心以后位置设定。各框架内串连结在一起的若干数量的按摩滚轮,由拉簧联接框架四边。为减少阻力,各框架两侧分别设两个滑动轮,使其跟背靠架和坐靠架两则内设置的导轮槽形成动配合。各导轮槽顶端设有止点减震弹簧,以使各框架运动到止点时起减震作用。另外,在底座架前端还有一个适合脚部蹬放的可以折叠到坐靠架下的踏板。当人体坐靠在坐椅上,蹬放在踏板上的脚给予蹬力时,人体与坐椅重心后移,这时人体与坐椅后倾,收回蹬力时,重心自动前移,恢复原来位置,从而迫使各斜推拉杆受力,推进或拉回滚轮组框架,由于坐椅相对人体是静止的,而滚轮组框架相对人体是运动的,所以形成滚轮在接触人体部位滚动,实现按摩功能。本技术和现有技术的重要区别,在于把坐椅做成左右两条腿,而使其下端形成一个能转动的支点,背靠部和坐靠部只需设有能上下和前后活动的由推拉杆推进或拉回的按摩滚轮组框架,所以结构简单。由于采用支点平衡原理,同时各个活动点采用轮式、轴销式转动结构,另外,人体背靠部和坐靠部有支撑杆支撑身体,按摩滚轮作用于人体的力量只是一种滚轮凸出支撑杆部分形成的弹力,所以大大减少了各活动点及按摩滚轮与人体接触部位的摩擦阻力,容易实现人体稍用蹬力或收回蹬力、重心移动、坐椅与人体同时晃动、斜推拉杆同时推进或拉回滚轮组框架、滚轮同时对接触身体部位进行滚动按摩的要求。由于根据支点平衡原理,椅腿支点按照人体重心以后所需点位设置,以及各止点减震弹簧的作用,所以也容易实现人体与脚部对坐椅晃动幅度的控制,达到人体在享受坐椅摇晃乐趣的同时享受按摩目的。本技术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侧面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正视图。以下结合附图作进下详述该技术背靠架(1)和坐靠架(24)是一适合人体坐倚姿势角度的整体结构,包括竖向连接的若干根背靠支撑杆(27),和前后连接的若干根坐靠支撑杆(30),两条支撑腿(12),固定于坐靠架(24)左右两则,腿的下端点由活动销连接底座架(15),使其交点形成能转动的支点(14),支点(14)所定位置在人背或背靠架(1)与底座架(15)前角成85°-130°范围时,支点(14)垂直正对人体肩部较为合适。在背靠架(1)两侧内、背靠支撑杆(27)后部和坐靠架(24)两侧内、坐靠支撑杆(30)底部,各有一背靠滚轮组框架(6)和坐靠滚轮组框架(23)。背靠滚轮组框架(6)两则分别有滑动轮(4)和(9),与背靠架(1)两则内设置的导轮槽(3)和(8)形成动配合;同样,坐靠滚轮组框架(23)两则的滑动轮(16)和(21),与坐靠架(24)两则内设置的导轮槽(11)和(20)形成动配合。背靠滚轮组框架(6)内若干数量串连一起的滚轮(5),分别由弹簧(28)连接框架(6)四边;同样,坐靠滚轮组框架(23)内若干数量串连一起的滚轮(31)也分别由弹簧(29)连接框架(23)四边。(坐靠部结构,与背靠部结构完全相同)。各滚轮分布于各支撑杆之间,并凸出各支撑杆,根据按摩合适强度,由滚轮半径大小而定凸出多少。斜推拉杆(10)、(18),分别由活动销(7)、(19)连接滚轮组框架(6)、(23),活动销(13)、(17)连接底座架(15)。后晃动止点减震弹簧(2)和前晃动止点减震弹簧(22),除起止点减震作用外,还可起回弹助力作用,所定位置,以坐椅和人体后晃动重心不超过或垂直正对支点(14)时,前晃动坐靠架(24)平行于底座架(15)时,滚轮组框架(6)、(23)顶端运动到的止点为准。脚蹬踏板(25)可以折叠到坐椅底下,以不妨碍做普通坐椅使用。坐椅可以外加坐靠垫套(26),也可以不加。图中坐椅处于前止点状态,如图1所示,当人体(图中未画出)坐靠在椅子上,脚给予踏板(25)蹬力,人体产生后推力,这时人体与坐椅以支点(14)为圆心,沿箭头(a)所指方向做旋转倾斜运动,迫使斜推拉杆(10)推动框架(6)沿箭头(b)所指方向运动;斜推拉杆(18)拉动框架(23)沿箭头(b′)所指方向运动,随着人体与坐椅重心不断后移,人的蹬力会感觉越来越轻,当人体随坐椅运动到人所需适宜倾斜度,或框架(6)运动到止点减震弹簧(2)时,收回蹬力,在弹簧(2)弹力和人体重心压力作用下,人体与坐椅重心自动前移,且压力越来越大,迫使人体与坐椅及推拉杆(10)、(18)、框架(6)(23)做相反运动,恢复到前止点状态,与此同时,框架(6)、(23)内紧贴于人体的滚轮(5)、(31)由于受人体接触面摩擦阻力的作用,必然随框架(6)、(23)运动而在人体接触面滚动,不断重复上述运动即可实现本技术目的。权利要求1.一种借助人体蹬力产生晃动、滚轮同时对接触人体部位进行滚动按摩的坐椅,该坐椅背靠架(1)、背靠支撑杆(27)、坐靠架(24)、坐靠支撑杆(30)和支撑腿(12)是一整体结构,在其下端有一底座架(15)及与底座架前端相连接的折叠蹬踏板(25),其特征在于支撑腿(12)的下端是一由活动销连接底座架(15)形成的能转动的支点(14);在坐椅背靠架(1)两侧内、背靠支撑杆(27)后,和坐靠架(24)两侧内、坐靠支撑杆(30)上,各有一个与背靠架(1)和坐靠架(24)形成动配合的、即能上下和前后活动的滚轮组框架(6)、(23);每个滚轮组框架两侧与底座架(15)两侧对应位置之间各有一根两端分别由活动销(7)(13)、(19)(17)相连接的斜推拉杆(10)、(1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摩坐椅,其特征是支点(14)的点位在背靠架与底座架前角成85°-130°范围内垂直正对人体肩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摩坐椅,其特征是滚轮组框架(6)、(23)两侧两端分别设有滑动轮(4)(9)、(16)(21),与背靠架(1)两侧内和坐靠架(24)两侧内设置的导轮槽(3)(8)、(11)(20)形成动配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摩坐椅,其特征是框架(6)、(23)内串连接一起的按摩滚轮(5)、(31)由拉簧(28)、(29)连接框架四边。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按摩坐椅,其特征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借助人体蹬力产生晃动、滚轮同时对接触人体部位进行滚动按摩的坐椅,该坐椅背靠架(1)、背靠支撑杆(27)、坐靠架(24)、坐靠支撑杆(30)和支撑腿(12)是一整体结构,在其下端有一底座架(15)及与底座架前端相连接的折叠蹬踏板(25),其特征在于支撑腿(12)的下端是一由活动销连接底座架(15)形成的能转动的支点(14);在坐椅背靠架(1)两侧内、背靠支撑杆(27)后,和坐靠架(24)两侧内、坐靠支撑杆(30)上,各有一个与背靠架(1)和坐靠架(24)形成动配合的、即能上下和前后活动的滚轮组框架(6)、(23);每个滚轮组框架两侧与底座架(15)两侧对应位置之间各有一根两端分别由活动销(7)(13)、(19)(17)相连接的斜推拉杆(10)、(18)。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德昆
申请(专利权)人:朱德昆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