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发光二极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516724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结构,包括一基板单元、一第一导电层、一有机发光层及一第二导电层,第一导电层具有一将第一导电层划分为一第一导电区块及一第二导电区块的L形开口;有机发光层覆盖部分L形开口及部分第一导电区块,且未覆盖第二导电区块并暴露第一导电区块的一第一部分及一第二部分;第一与第二部分至少其中之一电性连接至一正电压源;第二导电层覆盖部分有机发光层且具有一覆盖部分第二导电区块的突出部,第二导电区块未被突出部所覆盖的区域电性连接至一负电压源,第二导电层、有机发光层及第一导电层三者重叠的部分定义为一发光区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使有机发光二极管结构具有较佳的发光均匀度,且可有效提升其发光效率与亮度。(*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半导体结构,更具体地说,是有关于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进步,平面显示器是近年来最受瞩目的显示技术。其中,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因其自发光、无视角依存、省电、制程简易、低成本、低温度操作范围、高应答速度以及全彩化等优点而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可望成为下一代的平面显示器的主流。有机发光二极管主要是由一对电极以及有机发光层所构成。当电流通过透明阳极与金属阴极间,使电子和电洞在有机发光层内结合而产生激子(exciton)时,有机发光层依照材料的特性而产生不同颜色的放光机制,进而达到发光显示的效果。然而,距离外接电极越远的有机发光层会因为电流流经的路径越长,电阻越大,因电阻所造成的压降也随之越大,所以跨在有机发光层上的电压越小,亮度越小。因此,当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朝向大尺寸发展时,横跨在有机发光层上各处的压降情况便有明显的不同。如此一来,将使得显示器之发光均勻度不佳。为了解决上述之问题,已知通常是由在阳极上增设辅助电极来帮助导电。然而,由于辅助电极的材质为金属,其与有机发光层之间因注入接口的差异,易产生电荷累积的情形。再者,辅助电极的设置也会使有机发光层变得不平坦,进而易产生尖端放电,而造成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寿命减短。此外,增设辅助电极则会增加制程步骤以及制造成本。如此一来,已知技术并无法有效率地解决上述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的母的是提出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结构,其具有较佳的发光均勻度,且可有效提升发光效率与亮度。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结构,其包括一基板单元、一第一导电层、 一有机发光层以及一第二导电层。第一导电层配置于基板单元上且具有一L形开口。L形开口暴露出部分基板单元且将第一导电层划分为一第一导电区块以及一第二导电区块。有机发光层配置于第一导电层上,且覆盖部分L形开口以及部分第一导电区块。有机发光层未覆盖第二导电区块且暴露出第一导电区块的一第一部分以及一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至少其中之一电性连接至一正电压源。第二导电区块位于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第二导电层配置于有机发光层上且覆盖部分有机发光层。第二导电层具有一突出部, 且突出部覆盖部分第二导电区块。第二导电区块未被突出部所覆盖的区域电性连接至一负电压源。第二导电层、有机发光层以及第一导电层三者重叠的部分定义为一发光区域。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导电区块的面积大于第二导电区块的面积。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导电区块位于基板单元的一角落。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导电层相邻突出部的两侧边暴露出部分有机发光层。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有机发光层的形状为矩形。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基板单元的材质包括玻璃或塑料。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至少其中之一为透明导电层。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的材质包括氧化铟锡、铝、镁或银。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有机发光层的材质包括小分子有机发光材料或是高分子有机发光材料。基于上述,本技术的有机发光二极管结构是通过组件层(包括第一导电层、有机材料层以及第二导电层)的图案设计,来改变正电压源与负电压源的接点位置。如此一来,此设计可使有机发光二极管结构具有较佳的发光均勻度,且可有效提升其发光效率与亮度。为让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结构的俯视示意图;图2为沿图1的线I-I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沿图1的线II-II的剖面示意图。图中10,有机发光二极管模块;100,有机发光二极管结构;110,基板;110a、110b、110c、110d,基板单元;112,间隙;120,第一导电层;122,L 形开口;124,第一导电区块;126,第二导电区块;127,第一部分;129,第二部分;130,有机发光层;140,第二导电层;142,突出部;S,发光区域;VI,正电压源;V2,负电压源。具体实施方式图1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结构的俯视示意图。图2为沿图1的线I-I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沿图1的线II-II的剖面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1、 图2与图3,在本实施例中,有机发光二极管结构100包括一基板单元110a、一第一导电层 120、一有机发光层130以及一第二导电层140。在此,必须说明的是,图1中示意地绘示四个有机发光二极管结构100,其中基板 110具有多个基板单元110a、110b、110c、110d,而每一基板单元IlOa (或基板单元110b、 llOcUlOd)与相邻的基板单元IlOb (或基板单元110a、110c、IlOd)之间具有一间隙112, 且第一导电层120不会覆盖间隙112。基板110可为一硬基板,其例如是玻璃基板,或是, 基板110可为一软质基板,其例如是塑料基板。一般而言,为了使光线可以经基板110透射出,基板110通常是采用透明材质。然而,本技术不限于此。倘若有机发光二极管结构 100的设计为单面发光型,也可以采用非透明材质的基板。为了方便说明起见,以下仅以一个有机发光二极管结构100进行详细说明。详细来说,第一导电层120配置于基板单元1 IOa上且具有一 L形开口 122,其中L 形开口 122暴露出部分基板单元IlOa且将第一导电层120划分为一第一导电区块124以及一第二导电区块12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区块IM的面积大于第二导电区块1 的面积,且第二导电区块1 是位于基板单元IlOa的一角落。在此,第一导电层120是作为一阳极。有机发光层130配置于第一导电层120上,且覆盖部分L形开口 122以及部分第一导电区块124。特别是,本实施例的有机发光层130未覆盖第二导电区块1 且暴露出第一导电区块1 的一第一部分127以及一第二部分129,其中第二导电区块1 位于第一部分127与第二部分1 之间。在此,有机发光层130所暴露出的第一导电区块124的第一部分127与第二部分1 至少其中之一适于电性连接至一正电压源VI。此外,有机发光层 130的形状例如是矩形。第二导电层140配置于有机发光层130上且覆盖部分有机发光层130。特别是,本实施例的第二导电层140具有一突出部142,且突出部142覆盖部分第二导电区块126。第二导电层140相邻突出部142的两侧边暴露出部分有机发光层130。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第二导电层140并未完全覆盖有机发光层130。此外,第二导电层140、有机发光层130以及第一导电层120三者重叠的部分定义为一发光区域S。如图1所示,这些有机发光二极管结构100可构成一个有机发光二极管模块10,而此有机发光二极管模块10具有四个发光区域S。特别是,此处的第二导电层140是作为一阴极,且第二导电区块1 未被突出部142 所覆盖的区域适于电性连接至一负电压源V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120与第二导电层140至少其中之一为透明导电层,且第一导电层120与第二导电层140的材质包括氧化铟锡、铝、镁或银。举例来说,有机发光二极管结构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板单元;一第一导电层,配置于所述基板单元上且具有一L形开口,其中该L形开口暴露出部分所述基板单元且将该第一导电层划分为一第一导电区块以及一第二导电区块;一有机发光层,配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上,且覆盖部分所述L形开口以及部分所述第一导电区块,其中该有机发光层未覆盖所述第二导电区块且暴露出所述第一导电区块的一第一部分以及一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至少其中之一电性连接至一正电压源,且所述第二导电区块位于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以及一第二导电层,配置于所述有机发光层上且覆盖部分所述有机发光层,其中所述第二导电层具有一突出部,该突出部覆盖部分所述第二导电区块,而该第二导电区块未被所述突出部所覆盖的区域电性连接至一负电压源,且所述第二导电层、所述有机发光层以及所述第一导电层三者重叠的部分定义为一发光区域。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板单元;一第一导电层,配置于所述基板单元上且具有一 L形开口,其中该L形开口暴露出部分所述基板单元且将该第一导电层划分为一第一导电区块以及一第二导电区块;一有机发光层,配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上,且覆盖部分所述L形开口以及部分所述第一导电区块,其中该有机发光层未覆盖所述第二导电区块且暴露出所述第一导电区块的一第一部分以及一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至少其中之一电性连接至一正电压源,且所述第二导电区块位于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以及一第二导电层,配置于所述有机发光层上且覆盖部分所述有机发光层,其中所述第二导电层具有一突出部,该突出部覆盖部分所述第二导电区块,而该第二导电区块未被所述突出部所覆盖的区域电性连接至一负电压源,且所述第二导电层、所述有机发光层以及所述第一导电层三者重叠的部分定义为一发光区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家乐邱创弘凃威任李怀安
申请(专利权)人:华映视讯吴江有限公司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