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氧大输液体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644853 阅读:2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治疗的医用配制品的制备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高氧大输液体的制备方法,它至少包括:(1)按医用液体常规配制方法和要求配制一份溶氧基液;(2)将溶氧基液贮存在密封的容器内加温80℃~150℃,负压真空并将液体冷却致5℃~10℃;(3)将1.5~2.0大气压的医用无菌纯O↓[2]或与O↓[3]的混合气体输入溶氧基液;(4)溶氧10~20min后,当液体内的氧分压>90kPa以上时或在685~912mmHg时,等压灌装于输液袋内即制成高氧医用注射液。其作用是可经静脉、动脉直接将高氧注射液输入到血液中,以提高血液氧含量和氧分压,从而达到治疗临床各种缺氧性疾病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治疗的医用配制品的制备方法,特别是涉及。
技术介绍
人体内氧的储备甚微,必需从外界不断地获得氧气才能维持生命。众所周知,通过呼吸系统供氧,是人体最自然最基本的摄氧途径。因此,经呼吸道给氧理所当然成为有效缓解缺氧的主要方法。目前,呼吸道给氧的方法主要包括面罩给氧、鼻导管给氧、高压氧舱和呼吸机机械通气给氧等。然而,氧气从口鼻传递至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包含许多环节,每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呼吸道给氧的效果,诸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不张、肺纤维化、哮喘急性发作、喉痉挛、呼吸衰竭及呼吸道感染和烧伤等,均会出现肺通气功能、弥散功能以及通气血流比的障碍和紊乱,从而出现所谓“呼吸性缺氧”。此外,重大自然灾害和野战条件下,因严重呼吸道烧伤、吸入窒息性毒剂(光气、双光气等)、创伤性液气胸、海水溺水、肺间质纤维化、煤肺、尘肺和SARS等造成肺弥散功能严重障碍的伤病员,由于肺无法进行正常的气体交换,常规呼吸道给氧不能有效的挽救其生命。以上种种,都促使人们思考呼吸道以外的给氧途径。同肠外营养一样,人们自然也就想到了静脉通道。近年来,国外尚无高氧大输液体的相关研究和临床应用,但有关液体携氧与供氧静脉输注方法分为三种情况①将臭氧和氧的混合气体冲入在体外的血液,再经静脉回输给人体,称为光量子血液疗法,曾在临床广泛使用。主要特点是将血抽到体外在特制的容器中,利用光、磁、臭氧、氧、超声等进行处理后再回输给人体的一种治疗方法。近年来,由于使用不方便,存在热原、过敏、溶血反应及血液污染,特别是爱滋病和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同时光量子直接照射血液有引起有核血细胞DNA畸变的可能,2005年国家卫生部已禁止该方法在临床使用;②光量子液体疗法是在液体输注过程中应用光量子照射5%或10%葡萄糖,使糖分子中氧原子脱离,重新组合成O2,能使P液O2提高到30~40kPa,但造成糖分子结构改变而生成新物质,这种新化合物对机体的作用尚不清楚,2005年也被国家卫生部禁止在临床使用;③静脉通路给氧法是目前临床唯一允许使用的静脉辅助供氧方法,主要使用要点是将医用O2通过“溶氧仪”,在紫外线光或电晕放电方法作用下,生成的O3和O2的混合气体,再通入临床上常用的500ml瓶装液体,再从静脉输入人体,以改善低O2血症。这三种方法的共同缺点③均需要通过某种特殊的仪器将输液瓶中500ml的医用液体制备成高携氧液后用于临床,每溶500ml液体需耗时15分钟,需专人操作,使用不方便,难以广泛推广使用;②在溶氧时液体无氧环境被破坏,溶氧后的液体不能长时间保存,需现配现用;③在输液过程中由于要进入等量的新鲜空气使液体内氧浓度稀释导致氧分压下降而影响疗效;④溶氧后的液体内均含有微量的O3,治疗剂量的O3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对重度缺血再灌注损伤者,由于机体自由基清除系统功能低下,进入体内的O3可增强自由基对组织的损伤。这些缺点均明显地限制了高携氧液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以适合批量产业化生产的高氧大输液体的制备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按以下方法制备的,它至少包括(1)按医用液体常规配制方法和要求配制一份溶氧基液;(2)将溶氧基液贮存在密封的容器内加温80℃~150℃,以去除液体内溶解的各种气体,然后负压真空并将液体冷却至5℃~10℃,以增加气体的溶解度;(3)将1.5~2.0大气压的医用无菌纯O2或与O3的混合气体输入溶氧基液;(4)溶氧10~20min后,经气血分析仪测定,当液体内的氧分压>90kPa以上时或在685~912mmHg时,等压灌装于输液袋内即制成高氧医用注射液。所述的溶氧基液是按医用液体操作常规制成9%氯化钠溶液。所述的9%氯化钠溶液贮存在密封的容器内加温100℃,然后负压真空并将液体冷却至10℃。以2.0大气压的医用无菌纯O2或与O3的混合气体输入9%氯化钠溶液内。所述的溶氧基液是按医用液体操作常规制成乳酸林格氏溶液,每100ml中,含氯化钙0.02g,氯化钾0.03g,氯化钠0.6g,乳酸钠0.31g。所述的乳酸林格氏溶液贮存在密封的容器内加温100℃,然后负压真空并将液体冷却至10℃。以2.0大气压的医用无菌纯O2或与O3的混合气体输入乳酸林格氏溶液内。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①高氧液的制备是在医用大输液生产车间,在大输液制备流程中应用物理与化学相结合溶氧方法,将氧高浓度的溶解于常规液体中制成含有高氧的医用大输液体;②高氧液体中不含O3,对自由基清除系统无影响;③高氧液体应用医用输液袋包装,液体输注过程中不进入新鲜空气,不会导致氧分压下降而影响疗效;④本专利技术是应用于液体配制流程中大批量产业化生产的溶氧方法,而不是对临床应用的500ml液体的溶氧,终产品就是高氧液体(高氧0.9%氯化钠注射液、高氧林格氏液、高氧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等),可直接供临床使用,克服了目前临床上应用特殊溶氧设备一瓶一瓶制备高氧液的诸多缺点,使得高氧液更方便、更安全、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含有高氧的医用注射液,其作用是可经静脉、动脉直接将高氧注射液输入到血液中,以提高血液氧含量和氧分压,从而达到治疗临床各种缺氧性疾病的目的。自18世纪80年代,人类发现氧气并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呼吸道是唯一的给氧途径。本专利技术应用静脉输注高氧液辅助供氧与呼吸给氧比较,增加了供氧途径,是呼吸道给氧的重要补充;与临床应用的静脉通路给氧比较,在溶氧时间,溶氧方法,治疗效果和易推广程度方面均具有明显的创新和优点,特别是对肺弥散功能障碍和危重病人的救治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广泛的社会和经济意义。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清楚的理解本专利技术,以下结合专利技术人给出的依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所完成的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实施例1高氧生理盐水溶液的制备方法,按以下方法制备(1)按医用液体操作常规制成9%氯化钠溶液;首先完成医用大输液体的(0.9%氯化钠注射液或用林格氏液及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等);(2)将9%氯化钠溶液贮存在密封的容器内加温100℃,(或加温80℃~150℃)然后负压真空并将液体冷却至10℃(或5℃~10℃);(3)以2.0(或1.5~2.0大气压)大气压的医用无菌纯O2或与O3的混合气体输入9%氯化钠溶液内;(4)溶氧20min后,经血气分析仪测定,当液体内的氧分压达到90Kpa(685mmHg)以上时,等压灌装于输液袋内即制成高氧9%氯化钠溶液,经热原质检验合格后,即可供临床人体输注。实施例2高氧乳酸林格氏溶液的制备方法,按以下方法制备;(1)按医用液体操作常规制成乳酸林格氏溶液,每100ml中,含氯化钙0.02g,氯化钾0.03g,氯化钠0.6g,乳酸钠0.31g;(2)将乳酸林格氏溶液贮存在密封的容器内加温100℃,然后负压真空并将液体冷却至10℃;(3)以2.0大气压的医用无菌纯O2或与O3的混合气体输入乳酸林格氏溶液内;(4)溶氧20min后,经血气分析仪测定,当液体内的氧分压达到90kPa(685mmHg)以上时,等压灌装于输液袋内即制成高氧乳酸林格氏溶液,经热原质检验合格后,即可供临床人体输注。本专利技术经多次研究均取得肯定的实验结果①应用高氧大输液制备方法,液体氧分压达93±5.8kPa;②密封存放12月,液氧分压无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氧大输液体的制备方法,它至少包括:(1)按医用液体常规配制方法和要求配制一份溶氧基液;(2)将溶氧基液贮存在密封的容器内加温80℃~150℃,以去除液体内溶解的各种气体,然后负压真空并将液体冷却至5℃~10℃,以增加气 体的溶解度;(3)将1.5~2.0大气压的医用无菌纯O↓[2]或与O↓[3]的混合气体输入溶氧基液;(4)溶氧10~20min后,经气血分析仪测定,当液体内的氧分压>90kPa以上时或在685~912mmHg时,等压灌装于输 液袋内即制成高氧医用注射液。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礼鲜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7[中国|西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