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胡赓白专利>正文

能提升低频声音效果的播音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333189 阅读:2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能提升低频声音效果的播音装置,包括一管体、一喇叭及一共振单元,其中该管体的两端分别开设有一第一开孔及一第二开孔,该管体内设有一容置空间,该喇叭的一框架本体邻近一鼓膜的一侧周缘系固定在该第一开孔,该共振单元系由另一鼓膜及一配重元件组合而成,该另一鼓膜的周缘系固定在该第二开孔,使该管体内位于该喇叭及共振单元间的该容置空间,成为一密闭的共振腔,该配重元件系固定在该另一鼓膜的中央位置。较传统无共振单元的播音装置,能多产生近乎一倍的低频声音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系关于播音装置,尤指一种能提升低频声音效果的播音装置,其系设有一喇叭及一共振单元,当该喇叭的鼓膜产生振动,振荡该播音装置前方的周遭空气,而发出声音时,该共振单元系能产生近乎同步的振动效果,进而使该播音装置产生加倍的低频声音效果。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各种电子产品(如:随身音响、行动电话、行动电视、语音导航装置……等)的功能皆日益丰富,且体积亦日渐轻薄短小,令使用者不仅能便利地携带各该电子产品,尚能随时随地享受各该电子产品多元化的功能。一般言,前述各该电子产品上,均设有至少一个喇叭,以播放音乐或语音……等声音,而影响喇叭音量大小的一主要因素,系为喇叭的尺寸,惟,诚如上述,时下各电子产品均以轻薄短小为设计的主轴,故,各该电子产品所采用的喇叭的尺寸普遍较小,造成所播放出的音量明显偏低,尤其是低频的声音,导致使用者藉由各该电子产品播放声音时,不仅无法聆听到清楚嘹亮的声音,亦无法充分享受到喇叭的低频声音效果。据上所述,如何兼顾喇叭的尺寸及播音的质与量,以符合现今电子产品的设计趋势,并提供消费者最佳的播音效果,即成为喇叭相关制造业者亟欲解决的一问题。因此,有业者设计出一种播音装置,期能解决上揭问题,请参阅图1所示,该播音装置1系具有一壳体10、一第一喇叭11及一第二喇叭12,其中该壳体10的一端设有一开口,且该壳体内设有一容置空间,该第一喇叭11的一第一框架本体110的一端周缘,系固定在该壳体10上对应该开口的内缘的位置,使该第一框架本体110及其内的鼓膜、线圈及磁性元件被容纳在该容置空间中,而该第二喇叭12的一第二框架本体120的一端周缘,系固定在该壳体10内缘,介于该第一喇叭11及壳体10的另一端间的位置,以藉由该第一喇叭11及第二喇叭12,将该壳体10内位于该第一喇叭11及第二喇叭12间的该容置空间,区隔成为一密闭的共鸣腔13,并将该壳体10内位于该第二喇叭12及壳体10另一端间的该容置空间,区隔成为一密闭的反射腔14。如此,由于线圈系设在该鼓膜内缘的中央位置,故,当电流流经各该喇叭11、12内的线圈,令线圈被激磁,而产生磁力线时,各该线圈将与各该喇叭11、12内的磁性元件所产生的磁力线,发生吸斥效应,进而带动各该喇叭11、12的鼓膜,令各该鼓膜产生同步振动,振荡该共鸣腔13内及播音装置1前方的周遭空气,而发出声音,此时,由于该第一喇叭11及第二喇叭12间系一密闭的共鸣腔13,故各该鼓膜的振动,将对该共鸣腔13中的空气产生挤压及真空效应,进而使该共鸣腔13中的空气带动各该喇叭11、12的鼓膜产生更大的振动效果,以提高播放声音的音量,且能以相同方向振荡该反射腔14内的空气,使该反射腔14内的空气因该壳体10另一端的反射作用,产生二次共振,以使得该播音装置1前后方因同步振动及二次共振,而较传统喇叭,能产生更显著的低频声音效果。然而,该播音装置1在使用上,仍具有缺点,在此说明如下:-->1、由于该播音装置1在播放声音时,需同时驱动各该喇叭11、12,故,虽该播音装置1能产生较传统喇叭更大的音量,及产生更显著的低频声音效果,但,却须耗费加倍的电能,由此可知,该播音装置1实无法符合现今众人力求的节能环保的诉求。2、在该播音装置1播放声音时,各该喇叭11、12必须同步地发出声音,始能令该播音装置1正确地发出声音,而不会产生杂音或音讯干扰的问题,因此,业者对于各该喇叭11、12的规格、线路及安装位置……等,均需严格规划与设计,否则,即可能造成设计制造的播音装置1的各该喇叭11、12,所发出的声音不同步,故,使得业者在设计与制造该播音装置1时,需耗费更庞大的设计及品管成本,导致播音装置1的单价无法有效降低,进而严重影响该播音装置1的市场竞争力。3、此外,由于该播音装置1需采用二个喇叭11、12,故,亦将使得业者制造该播音装置1的材料成本大幅地上升,造成该播音装置1的单价居高不下,进而影响该播音装置1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如何设计出一种播音装置,以在能提高音量及低频声音效果的前提下,尚能有效降低业者制造、品管、设计及原料的成本,并具备节能环保的优点,以解决传统喇叭或播音装置所存在的前述诸多问题,即成为本专利技术欲达成的一重要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人乃根据多年实务经验及研究实验,开发设计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能提升低频声音效果的播音装置,以期藉由本专利技术,达成节能环保的效果,且令使用者在聆听该播音装置所播放的声音时,不仅能享受到嘹亮的声音,尚能享受极佳的低频声音效果,并使得业者能以低廉的成本,制造出具高品质与市场竞争力的播音装置。本专利技术的一目的,系提供一种能提升低频声音效果的播音装置,包括一管体、一喇叭及一共振单元,其中该喇叭的一框架本体邻近一鼓膜的一侧周缘系固定在该管体一端上的一第一开孔,该共振单元系由另一鼓膜及一配重元件组合而成,该另一鼓膜的周缘系固定在该管体另一端上的一第二开孔,使该管体两端的第一开孔及第二开孔分别被封闭,进而令该管体内位于该喇叭及共振单元间的容置空间,成为一密闭的共振腔,而该配重元件系固定在该另一鼓膜的中央位置,如此,当该喇叭被驱动时,该鼓膜将产生振动,且振荡该播音装置前方的周遭空气,而发出声音,此时,该鼓膜的振动将对该共振腔中的空气产生挤压及真空效应,进而带动该共振单元之另一鼓膜,产生近乎同步的振动效果,且能以相同方向振荡该播音装置后方的周遭空气,使得该播音装置前后方的周遭空气因近乎同步地产生相同方向的振荡,而较传统无共振单元的播音装置,能多产生近乎一倍的低频声音效果,此外,由于该播音装置仅采用单一喇叭,故,系能有效降低电能之消耗,达成节能环保之效果,并令业者能大幅节省设计、制造该播音装置之成本。为便贵审查委员能对本专利技术之目的、形状、构造机构特征及其功效,做更进一步之认识与了解,兹举实施例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传统播音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能提升低频声音效果的播音装置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能提升低频声音效果的播音装置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能提升低频声音效果的播音装置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能提升低频声音效果的播音装置的第四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及图6为本专利技术能提升低频声音效果的播音装置的第五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播音装置  ………………  2管体      ………………  20第一开孔  ………………  200第二开孔  ………………  201共振腔    ………………  202反射腔    ………………  203容置空间  ………………  204喇叭      ………………  21框架本体  ………………  210鼓膜      ………………  211线圈      ………………  212磁性元件  ………………  213共振单元  ………………  22另一鼓膜  ………………  220配重元件  ………………  221板体      ………………  23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系一种能提升低频声音效果的播音装置,请参阅图2所示,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中,该播音装置2包括一管体20、一喇叭21及一共振单元22,其中该管体20的两端分别开设有一第一开孔200及一第二开孔201,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能提升低频声音效果的播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包括:一管体,其两端分别开设有一第一开孔及一第二开孔,所述的管体内设有一容置空间;一喇叭,其上的一框架本体邻近一鼓膜的一侧周缘固定在所述的第一开孔,使所述的框架本体及其内的一线圈及一磁性元件被容纳在所述的容置空间中;及一共振单元,由另一鼓膜及一配重元件组合而成,其中所述的另一鼓膜的周缘固定在所述的第二开孔,所述的等鼓膜能分别将所述的第一开孔及第二开孔封闭,使得所述的管体内位于所述的喇叭及共振单元间的所述的容置空间,成为一密闭的共振腔,而所述的配重元件固定在所述的另一鼓膜的中央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US 2009-10-22 12/588,6361.一种能提升低频声音效果的播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包括:一管体,其两端分别开设有一第一开孔及一第二开孔,所述的管体内设有一容置空间;一喇叭,其上的一框架本体邻近一鼓膜的一侧周缘固定在所述的第一开孔,使所述的框架本体及其内的一线圈及一磁性元件被容纳在所述的容置空间中;及一共振单元,由另一鼓膜及一配重元件组合而成,其中所述的另一鼓膜的周缘固定在所述的第二开孔,所述的等鼓膜能分别将所述的第一开孔及第二开孔封闭,使得所述的管体内位于所述的喇叭及共振单元间的所述的容置空间,成为一密闭的共振腔,而所述的配重元件固定在所述的另一鼓膜的中央位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提升低频声音效果的播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配重元件系被容纳在所述的容置空间中。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提升低频声音效果的播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配重元件系外露在所述的容置空间外。4.一种能提升低频声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赓白
申请(专利权)人:胡赓白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