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工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326490 阅读:2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动工具,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尽量减小电动工具的全长尺寸、并且简化外壳主体的形状。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的电动工具,在筒状的外壳主体(12)内沿轴向串联收纳有多个部件(20、30、40、50),通过串联连结多个部件(20、30、40、50)而构成的部件连结体,被形成于外壳主体(12)的内壁面的多个突起部(12f、12b、122)从轴向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支承,从而相对于该外壳主体(12)在轴向上被定位,在部件连结体和外壳主体(12)的突起部(122)之间夹持有弹性体(124)。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工具,该电动工具具备由筒状的外壳主体和握柄部构成的外壳, 在上述外壳主体内沿轴向串联收纳有多个部件。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与上述电动工具相关的技术。该电动工具是螺丝拧紧机,在筒状的外壳主体内从前侧开始依次同轴地收纳有使 前端工具旋转的齿轮部、驱动源即电机、和使上述电机动作的开关。而且,各部件(齿轮部、 电机、开关)分别被在上述外壳主体的内壁面形成的突起部从轴向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支 承,相对于该外壳主体在轴向上被定位。由此,能够抑制各部件在轴向上的晃动。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7-283471号公报但是,在通过外壳主体的突起部分别从轴向两侧支承各部件(齿轮部、电机、开 关)的结构中,在串联配置的各部件间配置有突起部。因此,从收纳在外壳主体内的部件集 合体的前端至基端部的全长尺寸增加了在各部件间配置的突起部的厚度的量。由此,外壳 主体的全长尺寸、即电动工具的全长尺寸增大。进而,由于需要对各部件的每个设置支承上述部件的突起部,所以突起部的数量 增多,外壳主体的内壁面形状也变得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点而研发的,本专利技术想要解决的课题是尽量减小电动 工具的全长尺寸,并且简化外壳主体的形状。上述的课题通过各技术方案的专利技术而得以解决。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动工具,该电动工具具备由筒状的外壳主体和握柄 部构成的外壳,在上述外壳主体内沿轴向串联收纳有多个部件,其特征在于通过串联连结 上述多个部件而构成的部件连结体,被形成于上述外壳主体的内壁面的多个突起部从轴向 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支承,从而相对于该外壳主体在轴向上被定位,在上述部件连结体和 上述外壳主体的突起部之间夹持有弹性体。在本专利技术中,串联连结多个部件而构成部件连结体,该部件连结体被外壳主体的 突起部从轴向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支承,相对于上述外壳主体在轴向上被定位。因此,不需 要在各部件间配置突起部,能够将部件连结体的全长尺寸缩短该突起部的省略量。由此,能 够缩短外壳主体的全长尺寸、即电动工具的全长尺寸。进而,由于也能够减少外壳主体的突 起部的数量,所以也能够简化外壳主体的内壁面形状。在此,在串联连结多个部件而构成部件连结体的情况下,因各个部件的制作误差 而导致上述部件连结体的长度方向的累积公差变大。但是,由于在部件连结体和外壳主体 的突起部之间夹持有弹性体,所以能够通过该弹性体的弹性变形量吸收上述部件连结体的长度方向的累积公差。根据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上述外壳主体的基端部 形成为扁平容器状,嵌入到握柄部的凹部内,突起部和弹性体设置在上述外壳主体的基端 部内。S卩,由于形成为扁平容器状而能够将突起部和弹性体收纳在对于部件的收纳而言 不适当的部分,所以外壳主体内的部件收纳空间不会因突起部和弹性体而变得狭窄,能够 有效地利用外壳主体内的空间。根据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外壳主体的基端 部以贯通该基端部的方式形成有圆筒部,设置在上述握柄部的凹部的位置的连结轴部通过 上述圆筒部,上述外壳主体构成为相对于上述握柄部能够绕上述连结轴部转动,在上述外 壳主体的圆筒部的外周面,以沿着该圆筒部的轴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有作为上述突起部发挥 功能的截面圆弧状的槽,轴状的弹性体嵌入到该槽中。因此,能够将弹性体在稳定的状态下夹持在外壳主体的突起部和部件连结体之 间。此外,由于弹性体形成为轴状,所以与平板状的弹性体相比能够增大弹性变形量。根据技术方案4的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部件连结体是使前端工 具旋转的齿轮部、驱动源即电机、使上述电机动作的开关、和基于上述开关的信号进行上述 电机的旋转控制的电子元件的壳体串联连结的结构。通过将上述电子元件设置在外壳主体的基端部内,不需要为了确保用于配置电子 元件的空间而增大电动工具的长度尺寸。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减小电动工具的全长尺寸,并且也能够简化外壳主体的形状。 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动工具的局部剖切侧视图。图2是表示上述电动工具的突起部和弹性体的放大侧视图。图3是表示上述电动工具的部件连结体的侧视图。图4是表示电机和开关的连结部分的立体图。图5是上述电动工具的俯视截面图(图1的V-V箭头方向的截面图)。符号说明12...外壳主体;12f···前部支承部(突起部);12m··.浅槽部(突起部); 12h...轴承支承部(突起部);15...握柄部;18...电池组;20...齿轮部(部件); 30...电机(部件);40...开关(部件);42...开关主体部;44...触发器;50...元件壳 体(部件);122...圆筒部(突起部);122m...槽;124...弹性体;152. 凹部;C. · ·部 件连结体。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方式1)以下基于图1至图5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动工具(充电式笔冲击螺丝 刀(pen impact driver))进行说明。在此,图中记载的前后左右和上下与充电式笔冲击螺 丝刀(以下称作电动工具)的前后左右和上下对应。<电动工具的结构>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动工具10的外壳11,如图1所示,由筒状的外壳主体12和以 能够上下转动的状态与该外壳主体12的基端部连结的握柄部15构成。握柄部15是使用 者使用电动工具10时所把持的部分,通过将左右的半筒状的握柄片150a、150b(参照图5) 合在一起而形成筒状,在其内侧设置有电池收纳部15e(参照图1)。电池收纳部15e是收纳 电池组18的壳体主体部18m的部分,在握柄部15的前端侧(在图1中为下端侧)设置有 开口 15h。电池组18是由电动工具10用的电池、和收纳该电池的壳体构成的电池单元,由 壳体主体部18m和握柄形成部18z构成。而且,通过将电池组18的壳体主体部18m整体插 入到握柄部15的电池收纳部15e中,将电池组18与握柄部15连结,并且将该电池组18的 电池与电动工具10的电路电连接。此外,在该状态下,电池组18的握柄形成部18z构成握 柄部15的前端部分。外壳12是两半式分割的外壳,如图4所示,通过半筒状的左外壳片120a和右外壳 片120b相互接合而形成为筒状。在外壳主体12内从前侧开始依次同轴地收纳有齿轮部20、 电机30、开关40和元件壳体50。如图1、图3所示,齿轮部20具备使电机30的旋转减速 的行星齿轮机构24、通过行星齿轮机构24而旋转的主轴25、将主轴25的旋转力变换成旋 转击打力的击打力发生机构26、和接受击打力发生机构26的旋转击打力的砧座27。而且, 砧座27被轴承27 j支承为绕轴自如旋转。此外,在砧座27的前端部设置有夹头部27t,该 夹头部27t用于装配螺丝刀头、套筒头(socket bit)等(省略图示)的前端工具。如图1至图4所示,电机30形成为圆柱形状,在其前端面中央和后端面中央设置 有支承该电机30的旋转轴32的前部轴承33和后部轴承34 (参照图4)。电机30的旋转轴 32,如图1、图3所示,从前部轴承32向前方突出,在该旋转轴32的突出端设置有电机侧齿 轮32w。而且,上述电机侧齿轮32w与行星齿轮机构24的一对行星齿轮24r啮合。此外,上 述电机30的前部轴承3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工具,具备由筒状的外壳主体和握柄部构成的外壳,在所述外壳主体内沿轴向串联收纳有多个部件,其特征在于,通过串联连结所述多个部件而构成的部件连结体,被形成于所述外壳主体的内壁面的多个突起部从轴向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支承,从而相对于该外壳主体在轴向上被定位,在所述部件连结体和所述外壳主体的突起部之间夹持有弹性体。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长坂英纪任翔友永聪吉崎达哉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牧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