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杯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271940 阅读:2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聚光杯模组,其设置于一承载座上,且此承载座设置有一装设有一太阳能晶片的电路板,聚光杯模组包含有一设置于承载座上的防尘罩下盖,其设有一用以显露出电路板的第一穿槽;一罩设于防尘罩下盖上的防尘罩上盖,其设有一对应于太阳能晶片的第二穿槽;以及一聚光杯,其插设至第二穿槽内且对应于太阳能晶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聚光杯模组能将太阳光均匀导引至太阳能晶片,以提高太阳光的转换效率。(*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聚光杯模组
本技术涉及一种太阳能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用以将太阳光导引至太阳能晶 片的聚光杯模组。
技术介绍
随着石油资源的耗竭,各种替代性能源因应而生,例如太阳能、风力、水力与 地热等,而太阳能因具有较不受地域限制、安定性、无公害、无污染与取的不竭等特 点,成为各国所极力研究的替代能源之一。太阳能转换效率和收集太阳光的构造有关,若想提高太阳能转换效率,则必须 有效的利用太阳光。公知使用太阳能晶片转换太阳光时,皆会以透镜聚集太阳光于太阳 能晶片上。而透镜在聚集太阳光时,会产生光线较强的一聚光区域与一光线较弱的非聚 光区域,因此一般是在聚光区域设置太阳能晶片,以产生较大的电力。但这样的架构却 无法有效地利用非聚光区域的光线,导致太阳光转换效率偏低。鉴此,产生于非聚光区 域设至导光装置,以将非聚光区域的光线补偿至聚光区域的技术架构,如图1所示,其 是于承载太阳能电路板10的承载座12上利用螺丝14锁固弹片状的导光装置16,但此导 光装置16是利用应力方式弯折所形成,因此日后会有应力变形的问题存在,导致非聚光 区域18的光线传导路径产生偏移。有鉴于此,本技术遂针对上述公知技术的缺失,提出一种崭新的聚光杯模 组,以有效克服上述的该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聚光杯模组,其可将太阳光均勻导引至太阳 能晶片,以提高太阳光的转换效率。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种聚光杯模组,其聚光杯是利用数个片状体相 互嵌设而成或者是一锥形实心体,因此将不会产生因应力变形所导致的光线传导路径偏 移。本技术的再一目的在提供一种聚光杯模组,其利用防尘罩上盖与防尘罩下 盖所形成的盒体,来包围并保护电路板,避免太阳光照射下对电路板上的电子元件造成 损伤。为达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提出一种聚光杯模组,其设置于一承载座上,该 承载座设置有至少一装设有一太阳能晶片的电路板,该聚光杯模组包含有一防尘罩下 盖,其设置于该承载座上,该防尘罩下盖设有一第一穿槽,以显露出该电路板;一防尘 罩上盖,其罩设于该防尘罩下盖上,该防尘罩上盖设有一对应于该太阳能晶片的第二穿 槽;以及一聚光杯,其包含有一顶端开口与一小于该顶端开口的底端开口,该聚光杯插 设至该第二穿槽内并对应于该太阳能晶片。本技术更提出另一种聚光杯模组,其设置于一承载座上,该承载座设置有至少一装设有一太阳能晶片的电路板,该聚光杯模组包含有一防尘罩下盖,其设置于 该承载座上,该防尘罩下盖设有一第一穿槽,以显露出该电路板;一防尘罩上盖,其罩 设于该防尘罩下盖上,该防尘罩上盖设有一对应于该太阳能晶片的第二穿槽;以及一聚 光杯,其为一底端小于顶端的锥形实心体,该聚光杯插设至该第二穿槽内并对应于该太 阳能晶片。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一种崭新的聚光杯模组,其可将菲涅尔透镜的非聚 光区域的太阳光导引至太阳能晶片,以提高太阳光的转换效率。再者,本技术的聚 光杯是利用数个片状体相互嵌设而成或者是实心锥形体,因此将不会产生公知因位应力 变形所造成非聚光区域的光线传导路径产生偏移的问题。此外,本技术更利用防尘 罩上盖与防尘罩下盖所形成的盒体,来包围并保护电路板,避免太阳光照射下对电路板 上的电子元件造成损伤。兹为使贵审查员对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及所达成的功效更有进一步的了解与 认识,谨佐以较佳的实施例图及配合详细的说明,说明如后附图说明图1为公知的导光装置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聚光杯模组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的聚光杯模组的元件分解图;图4为本技术的聚光杯模组移除防尘罩上盖后的立体图;图5为本技术的聚光杯的元件分解图;图6为本技术的聚光杯模组应用于收集太阳光时的作动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聚光杯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太阳能电路板;12-承载座;14-螺丝;16-导光装置; 18-非聚光区域;20-聚光杯模组;22-承载座;24-太阳能晶片;26-电路板;28-防尘 罩下盖;30-第一穿槽;32-螺丝;34-防尘罩上盖;36-第二穿槽;38-卡固柱;40-聚 光杯;42-顶端开口 ; 44-底端开口 ; 46-卡合槽;48-透镜;50-侧壁;52-定位凸块; 54-侧壁;56-定位槽;58-第一片状体;60-第二片状体;62-第三片状体;64-第四片 状体;66-第一扇状本体;68、68’ -第一卡挚臂;70、70’ -向上卡挚槽;72-第二扇 状本体;74、74’ -第二卡挚臂;76、76’ -向下卡挚槽;78-聚光杯。具体实施方式请一并参阅图2、图3、图4与图5,各为本技术的聚光杯模组的立体图、元 件分解图、移除防尘罩上盖后的立体图与聚光杯的元件分解图。如图所示,本技术的聚光杯模组20设置于一承载座上22,且该承载座22设 置有至少一装设有一太阳能晶片M的电路板沈。承载座22可以是一散热板,以将太阳 能晶片M运作时所产生的热能散逸出去,避免累积的热能对太阳能晶片M造成损伤。本技术的聚光杯模组20包含有一设置于承载座22上的防尘罩下盖观,其 设有一用以显露出电路板沈的第一穿槽30,其中防尘罩下盖观可通过螺丝32锁固于承 载座上。一罩设于防尘罩下盖观上的防尘罩上盖34,其设有一对应于太阳能晶片M的第二穿槽36与数个位于第二穿槽36周围的卡固柱38。一聚光杯40,其包含有一顶端开 口 42、一小于顶端开口 42的底端开口 44、以及数个设置于聚光杯40的外围且用以与卡 固柱38相嵌固的卡合槽46。所述聚光杯40的底端开口 44插设至第二穿槽36内且对应 于太阳能晶片M,以将太阳光聚焦至太阳能晶片对,同时达到避免错误聚焦至电路板沈 时所可能引起的元件损伤。聚光杯的顶端开口 42上设置有一透镜48,其可以是菲涅尔 (Fresnel)透镜。上述的防尘罩下盖28的侧壁50上可设有数个定位凸块52,防尘罩上盖34的侧 壁M上设有数个对应于定位凸块52的定位槽56,在防尘罩上盖34罩设于防尘罩下盖28 时,可通过定位凸块52与定位槽56使防尘罩上盖34与防尘罩下盖观定位固定,形成 一盒体状,以包围并保护电路板26,避免太阳光照射下对电路板沈上的电子元件造成损 伤。再者,上述的聚光杯40呈现四角锥状,且如图5所示是由一第一片状体58、一 第二片状体60、一第三片状体62与一第四片状体64所相互嵌设形成,因此,将不会有因 应力变形导致非聚光区域的光线传导路径产生偏移的问题。其中第一片状体58与第二片 状体60是相同的,第三片状体62与第四片状体64是相同的。第一片状体58与第二片状体60由第一扇状本体66、两个分别连接于第一扇状本 体66相对侧边的第一卡挚臂(68、68’)、以及两个分别间隔于第一卡挚臂68、68’与 第一扇状本体66间的向上卡挚槽70、70,所组构成。而第三片状体62与第四片状体64 包含有第二扇状本体72、两个分别连接于第二扇状本体72相对侧边的第二卡挚臂(74、 74,)、其底端设置有先前所述的卡合槽46、以及两个分别间隔于第二卡挚臂74、74’ 与第二扇状本体72间的向下卡挚槽76、76’。当利用第一片状体58、第二片状体60、第三片状体62与第四片状体64组配成 导光杯时,系将第三片状体62的向下卡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聚光杯模组,其特征在于,其设置于一承载座上,该承载座设置有至少一装设有一太阳能晶片的电路板,该聚光杯模组包含有:  一防尘罩下盖,其设置于该承载座上,该防尘罩下盖设有一第一穿槽,以显露出该电路板;  一防尘罩上盖,其罩设于该防尘罩下盖上,该防尘罩上盖设有一对应于该太阳能晶片的第二穿槽;以及  一聚光杯,其包含有一顶端开口与一小于该顶端开口的底端开口,该聚光杯插设至该第二穿槽内并对应于该太阳能晶片。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文雄吴复元
申请(专利权)人:禾晶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