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韦总新专利>正文

操作简便的铜鼓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247593 阅读:2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操作简便的铜鼓模具,包括圆盘底座、外筒套、鼓身模、内筒套、鼓面模和模盖,鼓身模、鼓面模为分体结构,鼓身模的外筒形状与外筒套的内筒形状及大小相一致,圆盘底座纵向截面呈“凸”字型,中央开设有一散热通孔,圆筒罩状的内筒套竖直安装连接在圆盘底座的中央,圆筒状的外筒套由至少两块扇形外模块围合构成,竖直套接在“凸”字型圆盘底座的凸肩上,与圆盘底座对接的卡口与圆盘底座的圆形凸台相吻合,以便与圆盘底座呈无缝连接,构成外筒套的每一外模块均铰接在圆盘底座上,呈花瓣式结构。每一外模块沿着圆盘底座上铰链,十分容易拼装成铸造铜鼓的外筒套,从而确保生产的铜鼓质量不变。(*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制作铜鼓的模具,具体是一种操作简便的铜鼓模具
技术介绍
铜鼓是我国少数民族民间的一种乐器,以青铜为主配其他金属铸造而成,是中华 民族宝贵文化遗产之一。壮乡广西是我国主要的铜鼓之乡。民间传统铸造铜鼓的模具,通 常是一次性使用的,铸造精度、光洁度不高,散热效果差,铸造时间长,生产效率低,而且不 能重复使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申请人韦启初于2007年6月9日申请了一种名为“铜 鼓模具”的技术专利,其专利号为=200720153464. 1,包括底座、外筒套、鼓身模、内筒 套、鼓面模和模盖,由于外筒套、鼓身模、内筒套、鼓面模和模盖均是可拆式的,因此,该铜鼓 模具可以重复使用,解决了传统铜鼓模具铸造精度、光洁度不高,散热效果差,不能重复使 用的问题。但是,该铜鼓模具由于构成其外筒套的各扇形外模块是分体结构的,在每次铸造 生产铜鼓时,需要拼装在底座上构成外筒套,因此不但操作复杂,生产效率低,而且还难以 保证外筒套围成的内筒绝对是圆的,从而影响生产的铜鼓的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操作简便的铜鼓模具,它不仅操作轻便 省力,生产效率高,而且能有效保证生产铜鼓的质量。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种操作简便的铜鼓模具,包括圆盘底座、 外筒套、鼓身模、内筒套、鼓面模和模盖,鼓身模、鼓面模为分体结构,鼓身模的外筒形状与 外筒套的内筒形状及大小相一致,圆盘底座纵向截面呈“凸”字型,中央开设有一散热通孔, 圆筒罩状的内筒套竖直安装连接在圆盘底座的中央,其筒身比鼓身模低,套壁上开设有散 热孔,圆筒状的外筒套由至少两块扇形外模块围合构成,其高度与铜鼓鼓身模和圆盘底座 凸台高度之和要高,竖直套接在“凸”字型圆盘底座的凸肩上,与圆盘底座对接的卡口与圆 盘底座的圆形凸台相吻合,以便与圆盘底座呈无缝连接,构成外筒套的每一外模块均铰接 在圆盘底座上,呈花瓣式结构。每一外模块沿着圆盘底座上的铰链,十分容易拼装成铸造铜 鼓的外筒套,而且能确保前后质量不变。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操作轻便省力,生产效率高。由于本技术的外筒套由铰接在圆盘底座上的 外模块拼装构成,因此操作十分轻便省力,生产效率大大提高。2、质量可靠。由于拼装外筒套的效果直接影响到铸造生产铜鼓的质量,而本实用 新型的外筒套的各外模块由于均铰接在圆盘底座上,从而保证其拼装的外筒套前后一致不 变形,因此生产的铜鼓质量一致得到保证。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纵向剖视图。附图1中的标记为1、底座,2、外筒套,3、把手,4、螺栓连接扣,5、鼓身模,6、鼓身 模块,7、扇形外模块,8、内筒套,9、鼓面模,10、散热孔,11、隔板,12、模盖,13、圆盘底座凸 台,14、铰链,15、散热通孔。具体实施方式在图1中,该种操作简便的铜鼓模具,包括圆盘底座1、外筒套2、鼓身模5、内筒套 8、鼓面模9和模盖12,鼓身模5、鼓面模9和模盖12为分体结构,鼓面模9表面雕刻有鼓面 花纹,圆盘底座1纵向截面呈“凸”字型,中央开设有一散热通孔15,圆筒罩状的内筒套8竖 直安装连接在圆盘底座1的中央,其筒身比鼓身模5低,套壁上开设有散热孔10,鼓身模5 的外筒形状与外筒套2的内筒形状及大小相一致,由两块完全相同的扇形鼓身模块6对接 围成,竖直安装在以内筒套8为中心的“凸”型圆盘底座1的凸台上,这样冲砂后非常容易 拆开,圆筒状的外筒套2由四块相同的扇形外模块7围合构成,其高度与铜鼓鼓身模5和圆 盘底座凸台13高度之和要高,竖直套接在“凸”字型圆盘底座1的凸肩上,与圆盘底座1对 接的卡口与圆盘底座1的圆形凸台相吻合,以便与圆盘底座1呈无缝连接,构成外筒套2的 每一外模块7均铰接在圆盘底座1上,呈花瓣式结构,这样每一外模块7十分容易合起组合 成外筒套2,或打开外筒套2以便安装或取下鼓身模5。使用本技术的铜鼓模具浇铸铜鼓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将底座1平放在地 面上,由两块鼓身模块6对接围成的鼓身模5竖直安装在以内筒套8为中心的“凸”型圆盘 底座1的凸台上,然后合拢四块扇形外模块7围成外筒套2,并用螺栓连接扣4将各扇形外 模块7连接安装好,往鼓身模5内、外由内筒套8和外筒套2围成的空隙冲填型砂,当型砂 冲填满至鼓身模5端口,将鼓面模9正对平放在鼓身模5端口,对接安装好模盖12,并往模 盖12内冲填型砂,在冲填型砂时,在两个方位预留有浇铸孔,浇铸孔经模盖12、外筒套2与 鼓身模5围成的型砂到鼓身模5上端侧壁。型砂全部冲好后,起模盖12,拆开外筒套2,取 出鼓面模9和鼓身模5,填补好外筒套2上型砂内壁型砂,并在外筒套2型砂内壁上压制各 种铜鼓花纹图案,并再次安装好外筒套2及模盖12,从模盖12上的浇铸孔同时往内注入已 熔化的铜水,直到注满为止。待浇铸冷却后,起模盖12,拆开外筒套2,即可取出浇铸好的铜 鼓,再经打磨后完成一次铜鼓浇铸过程。权利要求一种操作简便的铜鼓模具,包括圆盘底座(1)、外筒套(2)、鼓身模(5)、内筒套(8)、鼓面模(9)和模盖(12),鼓身模(5)、鼓面模(9)为分体结构,鼓身模(5)的外筒形状与外筒套(2)的内筒形状及大小相一致,圆盘底座(1)纵向截面呈“凸”字型,中央开设有一散热通孔(15),圆筒罩状的内筒套(8)竖直安装连接在圆盘底座(1)的中央,其筒身比鼓身模(5)低,套壁上开设有散热孔(10),圆筒状的外筒套(2)由至少两块扇形外模块(7)围合构成,其高度与铜鼓鼓身模(5)和圆盘底座凸台(13)高度之和要高,竖直套接在“凸”字型圆盘底座(1)的凸肩上,与圆盘底座(1)对接的卡口与圆盘底座(1)的圆形凸台相吻合,以便与圆盘底座(1)呈无缝连接,其特征在于构成外筒套(2)的每一外模块(7)均铰接在圆盘底座(1)上,呈花瓣式结构。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操作简便的铜鼓模具,包括圆盘底座、外筒套、鼓身模、内筒套、鼓面模和模盖,鼓身模、鼓面模为分体结构,鼓身模的外筒形状与外筒套的内筒形状及大小相一致,圆盘底座纵向截面呈“凸”字型,中央开设有一散热通孔,圆筒罩状的内筒套竖直安装连接在圆盘底座的中央,圆筒状的外筒套由至少两块扇形外模块围合构成,竖直套接在“凸”字型圆盘底座的凸肩上,与圆盘底座对接的卡口与圆盘底座的圆形凸台相吻合,以便与圆盘底座呈无缝连接,构成外筒套的每一外模块均铰接在圆盘底座上,呈花瓣式结构。每一外模块沿着圆盘底座上铰链,十分容易拼装成铸造铜鼓的外筒套,从而确保生产的铜鼓质量不变。文档编号B22C9/24GK201744621SQ201020216569公开日2011年2月16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7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7日专利技术者韦总新, 韦福新 申请人:韦总新;韦福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韦总新韦福新
申请(专利权)人:韦总新韦福新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