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岑建力专利>正文

一种健身器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240125 阅读:2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健身器材,包括形状为半环状的第一重力体和第二重力体,所述第一重力体和第二重力体上均分别设置有一个把手,并通过把手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或中间连接件连接而相互固定。与现有技术的健身器材相比,本健身器材可以通过分拆并重新组合而变成形状及重量不同的新的健身器材,以满足不同的训练重量和训练方法的要求,实现一器多用。(*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健身器材,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健身器材。
技术介绍
在众多的健身器材中,结构简单小巧的重力健身器材最为常见,例如哑铃或壶铃等。这类健身器材的基本结构通常为两个重力体通过一个把手连为一体。采用这种结构的健身器材的缺陷在于,器材本身结构固定,重量固定,导致器材的使用范围过窄,难于满足大众使用单个健身器材运用不同锻炼方法锻炼全身多个部位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的健身器材,该健身器材可拆分组合为新的不同的健身器材。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健身器材结构为:一种健身器材,包括均为半环状的第一重力体和第二重力体,所述第一重力体和第二重力体上的两端均分别连接有一个把手,并通过把手之间的可拆卸连接而相互固定。优选地,所述第一重力体和第二重力体大小相同,二者固定连接之后为完整的环形体。优选地,所述第一重力体和第二重力体上的把手的对接面与重力体自身环形体的平面相垂直。优选地,所述第一重力体把手的对接面上开设有与该把手方向一致的燕尾槽,第二重力体把手的对接上开设有与前述燕尾槽相适配的燕尾体,第二重力体上的燕尾体套入到第一重力体上的燕尾槽内后,第一重力体和第二重力体相互固定连接并形成一个环状的健身器。优选地,所述第一重力体把手和第二重力把手的对接面上皆开设有燕尾槽,所述健身器材还包括一个用于将所述两个重力体固定连接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呈板状,在连接件相反的两个面上分别设置与所述重力体把手上的燕尾槽适配的燕尾体,将连接件套入到燕尾槽内从而将第一重力体和第二重力体相互固定连接并形成一个环状的健身器。优选地,所述第一重力体把手的对接面上设有插销,第二重力体把手的对接面上设有与前述插销相匹配的插孔,所述插销插入到所述插孔中并使用裹缠带缠紧二个把手后,第一重力体和第二重力体相互固定连接成一个环状的健身器。优选地,所述插销和插孔均分别为两个。进一步地,前述任一健身器材还包括与第一重力体把手为可拆卸连接的第一重力体辅助把手和与第二重力体把手可拆卸连接的第二重力体辅助把手,第一重力体和第二重力体相互拆开后装上各自的辅助把手即分别构成了新的健身器材。进一步地,所述的辅助把手的对接面上分别设有与第一重力体、第二重力体把手相对应燕尾体、燕尾槽、插销、插孔。-->优选地,所述健身器材还包括支座7,所述支座7具有一个平面,与该平面相反的一个面上设置有形状与所述第一重力体把手面或第二重力体把手面一致的凹槽,第一重力体或第二重力体插入所述凹槽中从而将两者固定连接。与现有技术的健身器材相比,本健身器材可以通过分拆并重新组合而变成形状及重量不同的新的健身器材,以满足不同的训练重量和训练方法的要求,实现一器多用。同时,本健身器材采用环状重力体结构,健身器材的重力分布由线状变成了环状,从而使得使用该健身器材可以进行更为丰富的健身内容,不仅可以使更多的身体部位得到锻炼,而且增加了锻炼活动的乐趣。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配辅助把手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三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配底座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以上附图中所使用的标记分别为:1-第一重力体,11-燕尾槽,12-插孔,2-第二重力体,21-燕尾体,211-燕尾槽,22-插销,3-第一重力体辅助把手,31-燕尾体,32-插销,4-第二重力体辅助把手,41-燕尾槽,411-燕尾体,42-插孔,5-裹缠带,51-粘接尼龙,6-环形重力体连接件,7-环形重力体支座,71-环形重力体支座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的健身器材包括均为半圆环状且大小形状相同的第一重力体1和第二重力体2,两个重力体各自均设有连接其两个端部的把手,把手为半圆柱形,把手的对接面为平面,与重力体的圆环平面垂直。在第一重力体1的把手的对接面上开设有沿把手方向的燕尾槽11,第二重力体2把手的对接面上开设有与燕尾槽11相适配的燕尾体21,将所述燕尾体21套入到所述燕尾槽11中,第一重力体1和第二重力体2即相互固定连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圆环体,二个半圆柱体把手即形成一个完整的圆柱体把手。该健身器材还包括与第一重力体1相匹配的第一重力体辅助把手3和与第二重力体2相匹配的第二重力体辅助把手4。所述第一重力体辅助把手3形状大小与第一重力体1的把手一致,也为半圆柱体形状,并在其对接平面上开设有与第一重力体1把手平面上的燕尾槽11相适配的燕尾体21,所述第一重力体1把手和第一重力体辅助把手3通过该燕尾体21和燕尾槽11结构相互固定连接构成一个单独的半圆环形健身器材。所述第二重力体辅助把手4的形状大小与第二重力体2把手一致,也为半圆柱体形状,并在其对接平面上开设有与第二重力体2把手上的燕尾体21相适配的燕尾槽11,所述第二重力体2把手和第二-->重力体2通过该燕尾体21和燕尾槽11结构相互固定连接构成一个单独的半圆环形健身器材。实施例2如图2、3所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健身器材与第一实施例健身器材的区别在于,所述第一重力体1把手和第二重力2把手的对接面上皆开设有燕尾槽11、211,所述健身器材还包括一个用于将所述两个重力体固定连接的连接件6,所述连接件6呈板状,在连接件6相反的两个面上分别设置与所述重力体把手上的燕尾槽11、211适配的燕尾体,将连接件6套入到燕尾槽11、211内从而将第一重力体1和第二重力体2相互固定连接并形成一个环状的健身器。实施例3如图4所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健身器材与第一实施例健身器材的区别在于,第一重力体1把手对接平面及第二重力体2辅助把上对接平面上设置有插孔42而不是燕尾槽,第二重力体2把手对接平面及第一重力体辅助把手4对接平面上设置有插销32而不是燕尾体,第一重力体1与第二重力体2之间、第一重力体1的把手与第一重力体辅助把手3之间、第二重力体2把手与第二重力体辅助把手4之间通过该插销32和插孔42给予定位,并缠上裹缠带5给予固定。上述实施例中的健身器材还可包括支座7,所述支座7具有一个平面,与该平面相反的一个面上设置有形状与所述第一重力体把手面或第二重力体把手面一直的凹槽71,第一重力体或第二重力体插入所述凹槽71中从而将两者固定连接。该底座不仅具有健身器的摆放、支撑功能,当与第一重力体和第二重力体相配合是还可扩展健身器的的功能,例如安装底座后半环状重力体可以成为俯卧撑运动的可靠支撑手柄。与现有技术的健身器材相比,本健身器材可以通过分拆并重新组合而变成形状及重量不同的新的健身器材,以满足不同的训练重量和训练方法的要求。同时,本健身器材采用环状重力体结构,健身器材的重力分布由线状变成了环状,从而使得使用该健身器材可以进行更为丰富的健身内容,不仅可以使更多的身体部位得到锻炼,而且增加了锻炼活动的乐趣。以上公开的仅为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健身器材,包括均为半环状第一重力体(1)和第二重力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重力体(1)和第二重力体(2)的两端均分别连接有一个把手,并通过把手之间的可拆卸连接而相互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健身器材,包括均为半环状第一重力体(1)和第二重力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重力体(1)和第二重力体(2)的两端均分别连接有一个把手,并通过把手之间的可拆卸连接而相互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健身器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重力体(1)和第二重力体(2)大小相同,第一重力体(1)和第二重力体(2)固定连接之后为一个完整的环形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健身器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重力体(1)上的把手和第二重力体(2)上的把手的对接面与重力体自身环形体的平面相垂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健身器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重力体(1)的把手的对接面上开设有与该把手方向一致的燕尾槽(11),第二重力体(2)把手的对接面上开设有与前述燕尾槽(11)相适配的燕尾体(21),第二重力体(2)上的燕尾体(21)套入到第一重力体(1)上的燕尾槽(11)内后,第一重力体(1)和第二重力体(2)相互固定连接并形成一个环状的健身器。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健身器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重力体(1)把手和第二重力(2)把手的对接面上皆开设有燕尾槽(11、211),所述健身器材还包括一个用于将所述两个重力体固定连接的连接件(6),所述连接件(6)呈板状,在连接件(6)相反的两个面上分别设置与所述重力体把手上的燕尾槽(11、211)适配的燕尾体,将连接件(6)套入到燕尾槽(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岑建力
申请(专利权)人:岑建力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