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230374 阅读:1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梯,曳引绳的一端部固定在对重绳头组件上,曳引绳从该一端部向下绕过对重反绳轮后,依次向上绕过左右相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导向轮,然后再向下绕过位于至少两个导向轮下方的曳引轮,接着再依次向上向前绕过前后相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导向轮,接着再向下绕过轿厢反绳轮,最后曳引绳的另一端部固定在轿厢绳头组件上,曳引轮设置在所述轿厢的后侧,将带有曳引轮的曳引机这一体积较大的部件布置于轿厢的后侧,使得曳引机与轿厢在水平投影面上无干涉,可以进一步缩小电梯井道的顶层高度,节约井道空间。(*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梯
技术介绍
现有的电梯的结构,可参见中国专利文献“电梯轿架系统”,公开号CN101074078,公开日2007-11-21,如在该篇文献中的图8和图9所示,电梯的结构包括轿厢、用于支撑轿厢的轿架、设置在轿架上的轿厢反绳轮、对重、设置在对重上的对重反绳轮、曳引轮、导向轮、曳引绳、轿厢绳头组件、对重绳头组件,曳引轮设置在轿厢的上方,曳引绳的一端固定在对重绳头组件上,曳引绳从该一端向下绕过对重反绳轮后,再向上绕过导向轮,接着再向上绕过曳引轮,然后再向下绕过轿厢反绳轮,最后曳引绳的另一端固定在轿厢绳头组件上,在图8和图9中,对重反绳轮上垂直于轴心线的中心面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竖直设置,轿厢反绳轮、曳引轮、导向轮上垂直于轴心线的中心面重合,并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竖直设置,并且与对重反绳轮上的中心面相垂直。由于曳引轮设置在轿厢的上方,则带有曳引轮的曳引机这一体积较大的部件会占用电梯井道顶层较大的空间,所以对电梯井道的顶层高度要求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将带有曳引轮的曳引机设置在轿厢后侧从而节约井道顶层空间的电梯。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梯,包括轿厢、用于支撑所述轿厢的轿架、设置在所述轿架上的轿厢反绳轮、对重、设置在所述对重上的对重反绳轮、曳引轮、多个导向轮、曳引绳、轿厢绳头组件、对重绳头组件,所述曳引绳的一端部固定在所述对重绳头组件上,所述曳引绳从该一端部向下绕过所述对重反绳轮后,依次向上绕过左右相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所述导向轮,然后再向下绕过位于所述至少两个导向轮下方的所述曳引轮,接着再依次向上向前绕过前后相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所述导向轮,接着再向下绕过所述轿厢反绳轮,最后所述曳引绳的另一端部固定在所述轿厢绳头组件上,所述对重反绳轮、所述左右相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导向轮、所述曳引轮上垂直于轴心线的中心面是重合的,并沿左右方向延伸竖直设置,所述轿厢反绳轮上垂直于轴心线的中心面也沿左右方向延伸竖直设置,所述前后相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导向轮上垂直于轴心线的中心面是重合的,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竖直设置,并且分别与所述曳引轮上、所述轿厢反绳轮上的所述中心面相垂直,所述对重反绳轮、所述左右相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导向轮、所述曳引轮设置在所述轿厢的后侧。优选地,所述左右相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导向轮中远离所述对重反绳轮的一个导向轮与所述曳引轮相上下并排设置。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前后相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导向轮位于所述远离所述对重反绳轮的一个导向轮与所述轿厢反绳轮之间。-->优选地,所述左右相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导向轮相并排设置。优选地,所述前后相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导向轮相上下设置。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该电梯结构采用2∶1的绕绳比,将带有曳引轮的曳引机这一体积较大的部件布置于轿厢的后侧,使得曳引机与轿厢在水平投影面上无干涉,这样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前提下,可以进一步缩小电梯井道的顶层高度,节约井道空间。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的俯视示意图;附图2为图1去除井道后的A向示意图;附图3为图1去除井道后的B向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阐述本技术的结构。参见图1-3所示,一种电梯,包括轿厢9、用于支撑轿厢9的轿架、设置在轿架上的轿厢反绳轮8、对重10、设置在对重10上的对重反绳轮2、曳引轮5、多个导向轮、曳引绳11、轿厢绳头组件12、对重绳头组件1,曳引绳11的一端部固定在对重绳头组件1上,曳引绳11从该一端部向下绕过对重反绳轮2后,依次向上绕过左右相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导向轮,然后再向下绕过位于至少两个导向轮下方的曳引轮5,接着再依次向上绕过前后相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导向轮,接着再向下绕过轿厢反绳轮8,最后曳引绳11的另一端部固定在轿厢绳头组件12上,本实施例中,左右相间隔设置的导向轮有两个,分别定义为第一导向轮3、第二导向轮4,前后相间隔设置的导向轮也有两个,分别定义为第三导向轮6、第四导向轮7,对重反绳轮2、左右相间隔设置的第一导向轮3、第二导向轮4、曳引轮5上垂直于轴心线的中心面是重合的,并沿左右方向延伸竖直设置,轿厢反绳轮8上垂直于轴心线的中心面也沿左右方向延伸竖直设置,前后相间隔设置的第三导向轮6、第四导向轮7上垂直于轴心线的中心面是重合的,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竖直设置,并且分别与曳引轮5上、轿厢反绳轮8上的中心面相垂直,对重反绳轮2、左右相间隔设置的第一导向轮3、第二导向轮4、曳引轮5设置在轿厢9的后侧,则带有曳引轮的曳引机这一体积较大的部件设置在轿厢的后面,使得曳引机与轿厢在水平投影面上无干涉,可以缩小电梯井道的顶层高度,节约井道空间。在图1-3中,我们将对重绳头组件1的位置定义为轿厢的后面右侧,曳引绳11的一端从对重绳头组件1上向左延伸,向下绕过对重反绳轮2后,继续向左延伸,向上绕过左右相并排设置的第一导向轮3、第二导向轮4后,向下延伸,向下绕过曳引轮5,第二导向轮4相对于第一导向轮3远离对重反绳轮2设置,曳引轮5与第二导向轮4相上下并排设置,曳引绳11向下绕过曳引轮5后向右延伸,然后,曳引绳11向上向前绕过相上下设置的第三导向轮6、第四导向轮7,第三导向轮6设置在第四导向轮7的下方,曳引绳11绕过第四导向轮7后,向下绕过轿厢反绳轮8,最后曳引绳11的另一端部固定在轿厢绳头组件12上,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向轮3、第二导向轮4相并排设置,第三导向轮6、第四导向轮7相上下设置,该设置方式可以避免与井道中的其他零部件相干涉。曳引轮5与第二导向轮4相上下并排设置,使得曳引绳11向下绕过曳引轮5后可-->以向右延伸,则第三导向轮6、第四导向轮7可以位于第二导向轮4的右方,不仅如此,在图1中,第三导向轮6、第四导向轮7位于第二导向轮4与轿厢反绳轮8之间,这样可以节省电梯井道左右方向上的空间。综上,电梯结构中,采用2∶1的绕绳比,将曳引轮布置在轿厢的后侧,实现带曳引轮的曳引机与轿厢在水平投影面上无干涉,可以缩小电梯井道的顶层高度,节约井道空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梯,包括轿厢、用于支撑所述轿厢的轿架、设置在所述轿架上的轿厢反绳轮、对重、设置在所述对重上的对重反绳轮、曳引轮、多个导向轮、曳引绳、轿厢绳头组件、对重绳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绳的一端部固定在所述对重绳头组件上,所述曳引绳从该一端部向下绕过所述对重反绳轮后,依次向上绕过左右相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所述导向轮,然后再向下绕过位于所述至少两个导向轮下方的所述曳引轮,接着再依次向上向前绕过前后相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所述导向轮,接着再向下绕过所述轿厢反绳轮,最后所述曳引绳的另一端部固定在所述轿厢绳头组件上,所述对重反绳轮、所述左右相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导向轮、所述曳引轮上垂直于轴心线的中心面是重合的,并沿左右方向延伸竖直设置,所述轿厢反绳轮上垂直于轴心线的中心面也沿左右方向延伸竖直设置,所述前后相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导向轮上垂直于轴心线的中心面是重合的,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竖直设置,并且分别与所述曳引轮上、所述轿厢反绳轮上的所述中心面相垂直,所述对重反绳轮、所述左右相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导向轮、所述曳引轮设置在所述轿厢的后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梯,包括轿厢、用于支撑所述轿厢的轿架、设置在所述轿架上的轿厢反绳轮、对重、设置在所述对重上的对重反绳轮、曳引轮、多个导向轮、曳引绳、轿厢绳头组件、对重绳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绳的一端部固定在所述对重绳头组件上,所述曳引绳从该一端部向下绕过所述对重反绳轮后,依次向上绕过左右相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所述导向轮,然后再向下绕过位于所述至少两个导向轮下方的所述曳引轮,接着再依次向上向前绕过前后相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所述导向轮,接着再向下绕过所述轿厢反绳轮,最后所述曳引绳的另一端部固定在所述轿厢绳头组件上,所述对重反绳轮、所述左右相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导向轮、所述曳引轮上垂直于轴心线的中心面是重合的,并沿左右方向延伸竖直设置,所述轿厢反绳轮上垂直于轴心线的中心面也沿左右方向延伸竖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明权林志海顾犇
申请(专利权)人: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