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生长植物的瓶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229477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生长植物的瓶罐杯,其包含一生物可分解塑化类材质构成的瓶罐杯,瓶罐杯的外面设有种子结合部;一生物可分解塑化类材质构成的种子包覆物,种子包覆物固定在瓶罐杯的种子结合部;及至少一植物种子,植物种子被种子包覆物密封在瓶罐杯的种子结合部内。由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生长植物的瓶罐杯,其内容物被用完时,可让使用者将空的瓶罐杯埋入土壤,当植物种子等待瓶罐杯及种子包覆物自然分解后,就能够与土壤、空气及水接触进而发芽生长。(*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生长植物的瓶罐杯,尤其涉及一种内藏有植物种子,可以将瓶罐杯埋入土壤等待被自然分解,使种子与土壤、空气及水接触进而发芽生长的瓶罐杯。
技术介绍
现有的瓶罐杯、容器经常采用聚乙烯(polyethylene,P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丙烯(Polypropylene,PP)等生物不可分解塑料构成,这类废弃的生物不可分解塑料不能采用垃圾掩埋法处理,即使埋在土壤中经过百年也不会自然分解,若采用火化处理则将产生多种有毒物质,成为严重的环境保护问题,因此到目前为止只能实行回收再生处理的方式。然而,这类塑料瓶罐杯的回收并不容易,推行成效亦不理想,其原因在于与金属回收比较,塑料回收最大问题是难以用机器进行自动分类,其分类工序牵涉大量人力成本,而且有些塑料瓶罐杯以多种不同材料装配而成,将其解体的成本可能比回收得来的塑料价值高,因此例如推行回收的美国,实际的回收率只达5%。相较于现有的生物不可分解塑料,生物可分解塑料又被称为绿色塑料,其主要是由聚乳酸(Poly Lactic Acid,PLA)构成,在足够的湿度、氧气与适当微生物存在的自然掩埋或堆肥环境中,可被微生物代谢分解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或甲烷等,对于环境的危害相对较小。但这类生物可分解塑料被制成瓶罐杯并填装内容物卖出后,一般消费者仍然不知道它们可以被掩埋,经常被投到回收垃圾桶,与一般生物不可分解塑料瓶罐杯混合,造成上述回收及分类的麻烦。因此,如何专利技术出一种可生长植物的瓶罐杯,促使消费者产生将用完的瓶罐杯埋在花园或盆栽的诱因,让生物可分解的瓶罐杯在土壤中自然被分解后,能够使瓶罐杯内的植物种子发芽生长,达到惊喜的效果,由此避免与一般瓶罐杯混合,减少回收分类的麻烦,降低回收作业成本,将是本技术所欲积极提供之处。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上述现有生物可分解瓶罐杯的回收问题及缺憾,专利技术人有感其未臻于完善,遂竭其心智悉心研究克服,凭其从事该项产业多年的累积经验,进而研发出一种可生长植物的瓶罐杯,以期达到可以让消费者自行掩埋一段时间后生长出有价值的植物,减少回收分类的麻烦,降低回收作业成本的目的。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可生长植物的瓶罐杯,其借着生物可分解塑化类材质所构成的瓶罐杯结构设计,致使该瓶罐杯具有促使消费者产生埋在花园或盆栽土壤中的诱因,进而达到自行掩埋一段时间后生长出有价值的植物,减少回收分类的麻烦,降低回收作业成本的目的。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可生长植物的瓶罐杯的实施内容包含有:一生物可分解塑化类材质构成的瓶罐杯,该瓶罐杯的外面设有一种子结合部;一生物可分解塑化类材质构成的种子包覆物,该种子包覆物固定在瓶罐杯的种子结合部;及至少一植物种子,该植-->物种子被种子包覆物密封在瓶罐杯的种子结合部内,该植物种子等待瓶罐杯及种子包覆物分解后可以发芽生长者。其中,上述该瓶罐杯的种子结合部为让种子包覆物结合固定的凹孔,该种子包覆物塞入凹孔内,该凹孔可实施在瓶罐杯的侧面或底面。上述该瓶罐杯也可以在底面结合有一生物可分解塑化类材质构成的底座,该底座设有让种子包覆物固定的种子结合部,该底座的种子结合部为让种子包覆物结合固定的凹孔,如此该种子包覆物同样塞入底座的凹孔内。另者,上述该植物种子可以是被包裹在种子包覆物内部。由此,本技术的一种可生长植物的瓶罐杯,能够促使消费者产生将用完的瓶罐杯埋在花园或盆栽的诱因,让生物可分解的瓶罐杯在土壤中自然被分解后,使瓶罐杯内的植物种子发芽生长,获致惊喜的效果,避免丢弃后与一般不可分解塑料瓶罐杯混合,由此达到自行掩埋一段时间后生长出有价值的植物,减少回收分类的麻烦,降低回收作业成本的功效。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图。图3为本技术图2较佳实施例的A-A剖面图。图4为本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剖面图。图5为本技术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图6为本技术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图。图7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应用状态示意图一。图8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应用状态示意图二。【主要组件符号说明】瓶罐杯            1种子结合部        11凹孔              111种子包覆物        2植物种子          3底座              4种子结合部        41凹孔              411具体实施方式为充分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及功效,现通过下述具体的实施例,并配合附图,对本技术做一详细说明,说明如后:如图1、图2及图3所示,本技术的一种可生长植物的瓶罐杯,其较佳的实施例包含:一生物可分解塑化类材质构成的瓶罐杯1,该瓶罐杯1的外面设有一种子结合部11;一生物可分解塑化类材质构成的种子包覆物2,该种子包覆物2固定在瓶罐杯1的种子结合部11;及至少一植物种子3,该植物种子3可为花卉、蔬菜或树木种子,并被种子包覆物2-->密封在瓶罐杯1的种子结合部11内,如此组成本技术可生长植物的瓶罐杯,使该植物种子3等待瓶罐杯1及种子包覆物2在土壤内自然分解后可以发芽生长。本技术可生长植物的瓶罐杯较佳的实施例更包含:上述该生物可分解塑化类材质可以是聚乳酸(Poly Lactic Acid,PLA)。再如图1、图2及图3所示,上述该瓶罐杯1的种子结合部11为让种子包覆物2结合固定的凹孔111,该种子包覆物2可以塞入及固定在凹孔111内,如此让植物种子3被种子包覆物2密封在瓶罐杯1的种子结合部11内。又如图1及图4所示,本技术可以在上述该瓶罐杯1的侧面设有所述的凹孔111,或在该瓶罐杯1的底面设有所述的凹孔111,如此让该种子包覆物2及植物种子3塞入凹孔111内,组成本技术可生长植物的瓶罐杯。另如图5及图6所示,上述该瓶罐杯1也可以在底面结合有一生物可分解塑化类材质构成的底座4,该底座4设有让种子包覆物2固定的种子结合部41,且该底座4的种子结合部41为让种子包覆物2结合固定的凹孔411,如此将该种子包覆物2同样塞入及固定在底座4的凹孔411内,组成本技术可生长植物的瓶罐杯。另者,本技术上述该植物种子3可以是被包裹在种子包覆物2的内部,或先放入上述的种子结合部11、41内,再使用种子包覆物2加以密封,其密封状态必须达到空气、湿气不能侵入的状态,如此才能等到瓶罐杯1及种子包覆物2自然分解后才开始发芽生长。本技术可生长植物的瓶罐杯应用实施时,可以在瓶身标示该瓶罐杯1能够被掩埋而生出植物等文字,如图7及图8所示,如此当消费者将瓶罐杯1的内容物(例如饮料、洗发精、沐浴乳等)用完时,就能直接埋在自家的花园或花盆的土壤内,等待经过12~24个月后,该瓶罐杯1及种子包覆物2将被土壤内的微生物自然代谢分解,如此使植物种子3与空气、水及土壤接触,在有利的生长环境下自然发芽生长,以生出花卉、蔬菜或树木等植物。由此可见,本技术将能够促使消费者产生将用完的瓶罐杯1埋在花园或花盆的诱因,避免消费者丢弃后与一般不可分解塑料瓶罐杯混合,由此达到自行掩埋一段时间后生长出有价值的植物的效果,以及减少回收分类的麻烦、降低回收作业成本的功效。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生长植物的瓶罐,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生物可分解塑化的瓶罐杯,该瓶罐杯的外面设有一种子结合部;一生物可分解塑化的种子包覆物,该种子包覆物固定在瓶罐杯的种子结合部;及至少一植物种子,该植物种子由种子包覆物密封在瓶罐杯的种子结合部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生长植物的瓶罐,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生物可分解塑化的瓶罐杯,该瓶罐杯的外面设有一种子结合部;一生物可分解塑化的种子包覆物,该种子包覆物固定在瓶罐杯的种子结合部;及至少一植物种子,该植物种子由种子包覆物密封在瓶罐杯的种子结合部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可生长植物的瓶罐,其中,该瓶罐杯的种子结合部为用于结合固定所述种子包覆物的凹孔。3.如权利要求2所述可生长植物的瓶罐,其特征在于,该种子包覆物设置于凹孔内。4.如权利要求2所述可生长植物的瓶罐,其特征在于,该瓶罐杯的侧面设有所述的凹孔。5.如权利要求2所述可生长植物的瓶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望平刘学桥张贵仁
申请(专利权)人:欧莱德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