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蚜酮和异丙威混配杀虫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1966 阅读:6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农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防治稻飞虱的吡蚜酮和异丙威混配杀虫剂。本发明专利技术杀虫剂的有效成份为吡蚜酮和异丙威,吡蚜酮和异丙威的重量比1∶5~5∶1。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杀虫剂可以为可湿性粉剂,或水乳剂,或微乳剂,或水分散性粒剂。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吡蚜酮与异丙威间的增效作用,弥补单剂农药的自身不足,来克服害虫的抗药性,提高药剂施用效果,并扩大药剂的使用范围,经过实际测试,对稻飞虱有显著的防治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农药
,涉及一种用于防治稻飞虱的吡蚜酮和异丙威混配杀 虫剂。
技术介绍
稻飞虱是我国长江流域及华南和西南广大稻区的重要害虫。化学防治一直被作 为防治稻飞虱的最有效途径,也是在稻飞虱的综合治理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 而由于化学杀虫剂的大量使用、施药技术不合理、药剂品种使用不当、对非靶标生 物的杀伤等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相继出现稻飞虱产生抗药性及再猖獗现象 发生,特别在近两年来稻飞虱爆发成灾。而且目前相继有稻飞虱对有机磷类杀虫剂 (如三唑磷、甲基对硫磷)、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如溴氰菊酯、氰戊菊酯)、烟碱 类杀虫剂(如异丙威)产生抗药性的报道。这给防治稻飞虱的化学药剂的选择带来 很大的难度,稻飞虱的防治难度空前增加,已为目前水稻生产中十分突出的问题。 因此筛选和研制出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减少水稻生长期的农药用量, 减少农产品残留已经是当前水稻生产的当务之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治稻飞虱效果较好的吡蚜酮和异丙 威混配杀虫剂。本专利技术的杀虫剂的有效成份为吡蚜酮和异丙威,吡蚜酮和异丙威的重量比1: 5~5: 1。本专利技术的杀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吡蚜酮和异丙威混配杀虫剂,其特征是:其有效成份为吡蚜酮和异丙威,吡蚜酮和异丙威的重量比为1∶5~5∶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吡蚜酮和异丙威混配杀虫剂,其特征是其有效成份为吡蚜酮和异丙威,吡蚜酮和异丙威的重量比为1∶5~5∶1。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吡蚜酮和异丙威混配杀虫剂,其特征是它为可湿 性粉剂,其成份中除有效成份外还包含有,占制剂重量3%-35%的湿润剂,占制剂重 量4%-30%的分散剂,占制剂重量10%-70%的载体。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吡蚜酮和异丙威混配杀虫剂,其特征是所述湿润剂为皂角芬、蚕沙、十二烷几基苯磺酸钠、洗衣粉中的一种或多种,使用多种时,总使用量不能大于份量的最大值;所述分散剂为木质素及衍生物磺酸盐、烷基磺酸 盐中的一种或多种,使用多种时,总使用量不能大于份量的最大值;所述载体为粘 土、高岭土、膨润土中的一种或多种,使用多种时,总使用量不能大于份量的最大 值。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吡蚜酮和异丙威混配杀虫剂,其特征是它为水乳 剂,其成份中除有效成份外还包含有,占制剂重量计5%-15%的乳化剂,占制剂重量 计1%-10%的防冻剂,占制剂重量计10%_40%的溶剂,占制剂邀:量计—% —%的 水。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吡蚜酮和异丙威混配杀虫剂,其特征是所述乳化 剂为烷基苯磺酸金属盐中的一种或多种,使用多种时,总使用量不能大于份量的最 大值;所述防冻剂为乙二醇、丙二醇、山梨醇中的一种或多种,使用多种时,总使 用量不能大于份量的最大值;所述溶剂为醇类、酮类、酯类和芳香烃中的一种或多 种,使用多种时,总使用量不能大于份量的最大值;水。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吡蚜酮和异丙威混配杀虫剂,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沐祥缪康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