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高热及高热引起的病症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619425 阅读:1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治疗高热及高热引起的惊厥、抽搐、神昏、癫痫发狂、头痛目眩等病症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它是以羚羊角为原料,经高温高压酸水解、碱中和、乙醇沉淀等特殊工艺制备而成,尤其是羚羊角滴丸。具有配方独特简单,工艺科学,生物利用度高,药物释放快,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服用剂量小,吸收迅速等特点,是治疗高热及高热引起的病症的首选药品。(*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药物,具体说是一种用于治疗高热及高热引起的惊厥、抽搐、神昏、癫痫发狂、头痛目眩等病症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属中药领域。
技术介绍
祖国医学所述的高热惊内属常见病,多发病,急症范畴。治疗药物有许多,但羚羊角则有独到之帜。羚羊角具有平肝熄风,清热镇惊,散血解毒之功效。目前虽然相继开发出一些以羚羊角为主要原料的药物,但大都存在一定的不足,注射液作用确实,疗效较好,但给药途径不十分便捷;口服液起效较缓,有首过效应和对胃肠道有刺激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工艺独特、组方合理、多途径起效、服用剂量小,疗效显著的一种用于治疗高热及高热引起的病症的药物。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该药物的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药物是以羚羊角为原料经特殊工艺提取有效成分后配制而成。羚羊角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Saiga tatazica Linnnacus的角,性味咸、寒、无毒,具有平肝熄风,清肝明目,散血解毒之功效,用于治疗高热惊厥、抽搐、神昏、癫痫发狂、头痛目眩、目赤翳障、温毒发斑、痈肿疮毒;还可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麻疹、小儿肺炎及原因不明的高热等。以现代药学提取、分离、加工、分析的方法表明羚羊角中含有亮氨酸、谷氨酸、异亮氨酸、胱氨酸等十八种氨基酸,小分子肽及少量生物碱。本专利技术药物主要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羚羊角2.6-4.6份本专利技术药物可采用中药制剂的常规方法制备成任何常规内服制剂,尤其是滴丸剂。制备本专利技术药物滴丸剂的辅料为下述重量份的原料聚乙二醇2-4份。将上述原料制成本专利技术药物的活性组分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1、取羚羊角,挑选羚羊角去除骨塞,加工粉碎成粗粉,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2-4小时,第二次1-3小时,合并煎液滤过,得滤液1备用。2、将1所剩药渣用10-20倍药渣重量的1-3mol/L的硫酸在110-140℃、0.1-0.3MPa高温高压条件下水解到无褐色颗粒为止,滤过,滤液用氢氧化钙调PH值至3-5后滤过,得滤液2备用。3、合并滤液1和滤液2,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1.2(在50-55℃条件下测量),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60-90%,在0-5℃条件下静止24小时,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并在55-85℃条件下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1.5(在50-55℃条件下测量)的清膏,即得本专利技术药物的活性组分。本专利技术药物的活性组分可以加入制备不同剂型时所需的各种常规辅料制成任何一种常用口服剂型,尤其是滴丸剂。将本专利技术药物的活性组分制成滴丸的制备方法是将本专利技术药物的活性组分和辅料聚乙二醇加入水浴锅中,加热至60-90℃融熔,搅拌均匀并保温,选择滴头并滴于零下5℃-5℃的液体石蜡中迅速冷却,形成球形的滴丸,取出甩干,检验、包装,即得羚羊角滴丸。本专利技术药物制备方法的突出特点是采用了高温高压条件下的酸水解工艺,其优点是1、水解彻底,药材资源利用率高。羚羊角为角蛋白,质地坚硬,资源匮乏,采用高温高压水解技术后,角蛋白水解彻底,提高资源利用率,经多批实验表明,角蛋白利用率提高5-7%(以含氮量计)。2、减少产品中蛋白质的含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传统工艺中角蛋白水解不彻底,留存一定的蛋白质,如果醇沉不彻底,将导致由异种蛋白引起的过敏反应。经多批试验表明,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水解工艺羚羊角水解液中蛋白质的含量降低10-20%,减少了异种蛋白导致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3、增加了小分子肽的含量,提高了药品疗效。经现代分析技术表明,羚羊角水解物中含有18种氨基酸、小分子肽及少量的生物碱,据文献报导,起祛热作用的主要物质为小分子肽。采用本专利技术生产工艺,经检测小分子肽物质增加了5-10%,提高了药品的疗效。因此本专利技术药物具有下述特点1、选用传统中药材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2、采用高温高压酸水解、碱中和、乙醇沉淀等工艺,减少了服用量。3、组方合理,工艺科学,生物利用度高,制成滴丸携带方便,舌下吸收直接进入静脉,吸收迅速,小儿成人均可使用,疗效显著。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及试验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作进一步描述。1、实施例制备本专利技术药物“羚羊角滴丸”实施例1-5的各原料的重量配比及成品量、含氮量见表1。表1 其制备方法是(以实施例3为例,其它4例均与实施例3相同)1、取5kg羚羊角去除骨塞加工粉碎成粗粉,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得滤液1。2、将1所剩药渣用16倍药渣重量的2mol/L的硫酸在115℃、0.15MPa条件下水解到无褐色颗粒为止,滤过,滤液用氢氧化钙调PH值至4.5后滤过,得滤液2。3、合并滤液1、滤液2,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8(在50-55℃条件下测量),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70%,在0℃条件下静止24小时,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并在75℃条件下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5(在50-55℃条件下测量)的清膏,备用。4、将3所得清膏与4.2kg聚乙二醇6000加入水浴锅中,加热80℃融熔,搅拌均匀,选择滴头内径3.0mm、外径3.5mm、滴速70-80滴/分,并滴于零下1℃的液体石蜡中迅速冷却,形成球形的滴丸,然后取出甩干,选取合格品检验,包装,得14万粒羚羊角滴丸。经检验实施例1-5每粒重量40mg,均达到中国药典重量差异之规定,含氮量均达到1.7%以上,符合规定。羚羊角滴丸主要用于治疗高热及高热引起的惊厥、抽搐、神昏、子痫、癫痫发狂、头痛目眩、目赤障翳、温毒发斑、痈肿疮毒等疾病。服用方法口服,一次10粒,一日2次,小儿酌减。2、试验例“羚羊角滴丸”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观察 (1)临床资料及分组情况①一般资料130例病人均为住院及门诊留观病人,其中男75例,女55例。惊厥时体温(腋下)>40℃者9例(7%),39.1℃~40℃者87例(66.9%),38℃~39℃者34例(26.1%)。惊厥持续时间3分以内者48例(36.90%),3~9分者51例(39.2%),10~19分者31例(23.9%)。发作类型全身阵挛型104例(80%),全身强直型13例(10%),面部或半身阵挛型13例(10%)。②分组将所选病例采用单盲法随机分为二组。并填写羚羊角滴丸治疗上感所致高热惊厥(FC)疗效观察表。二组间性别、年龄、首发年龄分布,惊厥时体温、持续时间,病症及其分布,发作类型的分布以及舌象、脉象分布均经x2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诊断标准①首次发病年龄在4月~3岁,最后复发年龄不超过6~7岁。②发热在38℃以上,先发热后惊厥,惊厥多发生于24小时以内。③惊厥呈全身性抽搐,伴意识丧失,持续数分钟以内,发作后很快清醒。④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其它脑损伤。⑤可伴随呼吸、消化系统等急性感染。(3)治疗方法①A组(40例)单用西药对照组。每次常规使用苯巴比妥针10mg/kg,肌注或静滴;复方氨基比林针0.15mg/kg肌注。必要时用青霉素或红霉素等抗生素。观察3日。②B组(90例)服羚羊角滴丸组。规格为40mg/粒,口服羚羊角滴丸6-8粒,每日3次,共3日。(4)疗效标准控制治疗24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无反复,无惊厥复发,主要症状明显好转。基本控制治疗24小时内体温降低1.5℃以上,无惊厥复发,主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治疗高热及高热引起的病症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它主要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羚羊角2.6-4.6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丽华徐哲金顺姬王波
申请(专利权)人:东北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22[中国|吉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