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配型除草剂,按照重量份计算,它主要是由活性成分吡嘧磺隆0.5~1.5份和扑草净7.5~8.5份复配而成,可有效防治野荸荠、眼子菜等杂草,除草率在80%以上。经室内生物测定,本发明专利技术除草剂的共毒系数大于100,两种单剂具有协同增效作用,降低了单一使用吡嘧磺隆的用量,降低了用药成本。经田间小区试验证明,本发明专利技术除草剂的除草效果稳定,对水稻的生长是安全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除草剂,特别是涉及一种由吡嘧磺隆和扑草净复配而成的除草剂。
技术介绍
吡嘧磺隆为磺酰脲类高活性内吸选择性除草剂,主要被植物的根部吸收并在植物体内迅 速传导,抑制植物体内氨基酸的生物合成,使杂草的芽和根很快停止生长发育,随后整株枯 死,它主要是用于水稻田、移栽田、抛秧田等防除稗草、莎草科杂草及阔叶杂草。扑草净是 一种内吸选择性除草剂,可经根和叶吸收并传导,对刚萌发的杂草防效最好,杀草谱广,可 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及阔叶杂草。近年来,由于稻田杂草种群的变迀,原来低频率杂草眼子菜、野荸荠呈上升危害趋势。 眼子菜、野荸荠属多年生杂草,田间出苗时间较长,给水稻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和损失,虽 然吡嘧磺隆能有效防治野荸荠的危害,但药效期较短,致使水稻生长后期田间仍然出现野荸 荠的严重危害。复配型除草剂能使各种活性成分协同增效,增强除草剂的广谱性,降低除草剂的施用量 。目前吡嘧磺隆类复配制剂主要有50%吡嘧磺隆与苯噻酰草胺可湿性粉剂、10%吡嘧磺隆 甲磺乙可湿性粉剂、34. 5%或50%吡嘧二氯悬浮剂或可湿性粉剂等。吡嘧磺隆和扑草净都是 内吸选择性除草剂,目前还没有吡嘧磺隆与扑草净复配制剂的相关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复配型除草剂,它是由吡嘧磺隆和扑草净两种有 效成分复配而成,可有效防治野荸荠、眼子菜等杂草。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按照重量份计算,本专利技术复配型除草剂主要是由下列活性成分复配而成吡嘧磺隆0.5 1. 5份和扑草净7. 5 8. 5份。优选地,所述活性成分的用量为吡嘧磺隆1份和扑草净8份。前述的复配型除草剂,在所述的活性成分中加入30 32份填料按照常规方法制成粉剂。 优选地,按照重量份计算,所述粉剂是由活性成分吡嘧磺隆1份和扑草净8份加入填料 31份制备而成。为了达到较好的除草效果,活性成分在复配型除草剂中的质量百分含量为20% 25%。当复配型除草剂中活性成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22.5%时本专利技术的复配型除草剂的防效最好。专利技术人通过复配的方法,经室内生测实验,筛选出了本专利技术的配方,具体实验如下 1材料与方法1. 1供试药剂吡嘧磺隆(连云港第二农药厂生产)扑草净(昆明金浪农药有限公司生产) 1.2药剂混配比例<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4</column></row><table>每处理加入一定量325目的轻质粉作为填料制成粉剂,轻质粉为贵阳友联化工涂料厂生产。1.3试验浓度:0.0125、 0.025、 0.05、 0.1、 0.2、 0. 4g/L。 1.4供试材料浇灌法试验土壤定量(每钵2公斤)装至盆钵(直径11厘米,高16厘米)的3/4处, 将眼子菜鳞茎每钵30个芽头、野荸荠球茎5个均匀撒播于土壤表面,覆土0.5 2.0cm,然后 从盆钵顶部浇灌,使土壤完全湿润至饱和状态。每钵施药液1200毫升。每处理重复3次,并 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处理后移入温室常规培养,试验期间始终保持l 2cm水层。 处理后20d,调査地上部分杂草鲜重,计算鲜重防效,求ED50、毒力回归方程和共毒系数。2生测结果处理后20天试验调査结果见表1,根据表1数据,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计算ED5Q、 CTC及毒 力回归方程,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配比3即以吡嘧磺隆lg (a. i. ) +扑草净88 ( a. i.)配比,ED5o 0.0022g/L最低,共毒系数CTC^05. 19,大于IOO,表明该配比具有增效 作用。其它配比CTC均小于IOO。该配方中活性成分的含量为22. 5%,命名为22. 5%田草光粉剂表l处理20d后地上部分杂草鲜重<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5</column></row><table><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6</column></row><table>为了验证本专利技术除草剂对杂草野荸荠的防治效果,专利技术人进行了盆栽实验和水稻田杂草田间小区药效实验,具体如下 一、盆栽实验 1、材料与方法1. l试验药剂本专利技术粉剂(贵州省农科院植保所杂草课题组配制);50%扑草净可湿性 粉剂(昆明金浪农药有限公司生产);10%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连云港第二农药厂生产)1.2试验作物水稻,品种为金优207; 1.3试验耙标野荸荠1.4试验药剂用量本专利技术粉剂40g/667ltf, 50g/667nf, 60g/667ltf, 70g/667ltf, 80g/667ltf, 50。/。扑草净100g/667ltf, 10。/。吡嘧磺隆25g/667ltf,另设空白对照。每处理重复4 次,1.5试验设计试验瓦钵高33cm,内直径35cm,面积O. 09616nf,内装水稻土至钵体的 2/3,每钵栽种野荸荠球茎10个,每钵栽水稻苗2株,移栽时水稻苗长势基本一致。移栽后 10d施药,施药方法为直接将每试验钵用药兑少量水施于钵体内。1.6调査方法药后30天、45天调査各处理区残存杂草株数,45天调査时测定各处理 区残存杂草鲜重。并用DPS软件系统对调査结果进行方差分析。1. 7计算方法对照区杂草株数一,区杂草株数株防效% = -X100对照区杂草株数对照区杂草鮮重一,区杂草鮮重鮮重防5S^ -x ioo对照区杂草鮮重1.8药害调査药后10d、 20d观察盆栽试验各处理水稻生长情况,调査水稻苗株高、分蘖数。 1.9试验时间2005年5月至8月。2试验结果2. 1本专利技术粉剂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见表3,由表3可见,本专利技术粉剂40、 50、 60、 70、 80g/667ltf、 10%吡嘧磺隆可湿性 粉剂25g/667ltf、 50。/。扑草净可湿性粉剂100g/667ltf处理,水稻株高、分蘖数以及叶片颜色均 与对照无差异。表3:盆栽试验药后10d、 20d^^]C稻药害惜况调査表(移栽后10d施药)<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7</column></row><table>注方差分析方法为Duncar新复极差法。 2.2本专利技术粉剂防除野荸荠效果结果见表4,水稻移栽后10d施用本专利技术粉剂40、 50、 60、 70、 80g/667ltf、 10%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25g/667ltf、 50。/。扑草净可湿性粉剂100g/667ltf处理,药后30天防除野荸荠株防效分别为78. 50%、 77.23%、 78.25%、 80.65%、 87.80%、 73.71%、 37.65%,方差分析结果表明,50。/。扑草净可湿性粉剂100g/667ltf处理与本专利技术粉剂80g/667ltf差异显著,与其余各处理差异不显著;药后45天株防效分别为75. 05%、 76.13%、 84.83%、 74.01%、 85.10%、78.09%、 40.72%,鲜重防效分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复配型除草剂,其特征在于:按照重量份计算,它主要是由下列活性成分复配而成:吡嘧磺隆0.5~1.5份和扑草净7.5~8.5份。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复配型除草剂,其特征在于按照重量份计算,它主要是由下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永福,陆德清,叶照春,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省植物保护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52[中国|贵州]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