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慢性咽喉炎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618494 阅读:1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治疗慢性咽喉炎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慢性咽炎是咽部粘膜,粘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其病因复杂难于确定,西医对本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局部应用抗菌或抗炎药物,但其治疗方法疗效均不显著,效果仅能达到减轻症状的作用,西医治疗不能标本兼治。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药物组方中以生地、玄参、石斛滋养肺胃,兼顾其肾,以开水谷之源,阴虚生热,气虚生湿,因而其具有养阴清肺,化痰利咽,用于治疗阴虚肺热而致的咽喉肿痛,慢性咽炎、喉炎。本发明专利技术组方严谨,配伍科学,疗效显著,能更大限度的发挥药物疗效,见效明显,愈后不易复发,临床使用安全无毒副作用。(*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特别是对于治疗慢性咽炎、喉炎,引起的咽喉肿痛等具有疗效显著的一组中药组合物,具体地说明是以中草药的原料,经过先进设备和工艺制备方法加工处理而成的纯中药制剂。慢性咽炎,慢性喉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于成年人,具有病程较长,一般都在两个月以上,症状顽固,迁延难愈,短期治疗难于见效。给人们特别是教师、演员、播音员等职业性用嗓工作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许多不便和痛苦。因此积极研究防治上述病症具有重要意义。慢性咽炎是咽部粘膜,粘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其病因复杂难于确定。概括来说,其形成多因急性咽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邻近器官病灶刺激如鼻窦炎、扁桃体炎、鼻咽炎、气管炎等,烟酒过度,粉尘及有害气体刺激,职业性发声过度,并与某些全身性疾病如贫血、糖尿病、便秘、心脏病,肾炎、肝硬化等到引起局部末稍循环障碍有关。西医对本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局部应用抗菌或抗炎药物,如局部喷涂2%碘甘油、5%强蛋白银液、10%弱蛋白银液、2.4%硫酸铜液、1%硫酸锌液,庆大霉素+地塞米松雾化吸入;口含碘含片,杜灭芬含片,复方硼砂液含濑等。上述治疗方法疗效均不显著,效果仅能达到减轻症状的作用,西医治疗不能标本兼治。因此研究疗效确切,标本兼治,辩证施治的系列化中药组方制剂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治疗慢性咽喉炎的中药,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的治疗慢性咽喉炎的中药是由下述的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的药剂玄参115-135份 地黄115-135份麦冬65-85份黄芩40-60份 牡丹皮65-85份赤芍65-85份川贝母65-85份 泽泻65-85份 薏苡仁65-85份石斛65-85份 僵蚕40-60份 薄荷20-30份胖大海40-60份 蝉蜕40-60份 木蝴蝶40-60份甘草20-30份上述的治疗慢性咽喉炎的中药是由下述的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的药剂玄参125份 地黄125份 麦冬75份黄芩50份牡丹皮75份 赤芍75份川贝母75份 泽泻75份薏苡仁75份石斛75份僵蚕50份薄荷25份胖大海50份 蝉蜕50份木蝴蝶50份甘草25份上述的药剂是任何一种药剂学上所述的剂型。上述的剂型为丸剂、片剂、胶囊。上述的剂型为丸剂的制备方法的工艺步骤如下(1)、将僵蚕麸炒,薏苡仁用文火分别炒至发黄,备用;(2)、将十六味中药全部粉碎成细粉,过100-120目筛,混合均匀,每100份细粉末与炼蜜35-50份和适量的纯化水拌匀,混合、搅拌均匀、炼药、出条、搓丸、干燥、筛选丸等工序过程,制成丸粒。上述的剂型为片剂的制备方法的工艺步骤如下 (1)、将僵蚕麸炒,薏苡仁用文火炒至发黄,备用;(2)、取川贝母、牡丹皮粉碎成100-120目的细粉,备用;(3)、将黄芩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加沸水10倍量,煎煮2小时,第二、三次分别加水8倍量,煎煮1小时,合并三次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温度为80℃、相对密度为1.05-1.10时,在80℃时加稀盐酸试液,调PH1.0-2.0,保温1小时后,静置24小时,滤过,沉淀物加6倍量的水,以(1mol/L)氢氧化钠溶液调PH值7.0-7.5,搅拌使其充分溶解,滤过,滤液备用;(4)、除川贝母、牡丹皮、黄芩外的其余十三味药材,第一次加水12倍量,浸泡1小时,加热煎煮2小时,第二次加水10倍量,加热煎煮1小时,合并两次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温度为60℃、相对密度为1.00-1.05时,冷却至40℃,加乙醇使醇含量达60%,静置12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加入上述步骤(3)中的黄芩提取液,减压浓缩至温度为80℃、相对密度为1.15-1.20的浸膏,喷雾干燥,所得药粉与步骤(2)制备的川贝母、牡丹皮细粉及辅料制粒,压制成片,包薄膜衣,即得。上述的剂型为胶囊的制备方法的工艺步骤如下(1)、将僵蚕麸炒,薏苡仁用文火炒至发黄,备用;(2)、取川贝母、牡丹皮粉碎成100-120目的细粉,备用;(3)、将黄芩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加沸水10倍量,煎煮2小时,第二、三次分别加水8倍量,煎煮1小时,合并三次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温度为80℃、相对密度为1.05-1.10时,在80℃时加稀盐酸试液,调PH1.0-2.0,保温1小时后,静置24小时,滤过,沉淀物加6倍量的水,以(1mol/L)氢氧化钠溶液调PH值7.0-7.5,搅拌使其充分溶解,滤过,滤液备用;(4)、除川贝母、牡丹皮、黄芩外的其余十三味药材,第一次加水12倍量,浸泡1小时,加热煎煮2小时,第二次加水10倍量,加热煎煮1小时,合并两次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温度为60℃、相对密度为1.00-1.05时,冷却至40℃,加乙醇使醇含量达60%,静置12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加入上述步骤(3)中的黄芩提取液,减压浓缩至温度为80℃、相对密度为1.15-1.20,喷雾干燥,所得药粉与步骤(2)制备的川贝母、牡丹皮细粉混匀,制粒,烘干,装入胶囊,即得。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其优点如下具有组方严谨,配伍科学,疗效显著,能更大限度的发挥药物疗效,见效明显,愈后不易复发,临床使用安全无毒副作用的特点。本专利技术组方从工艺理论上改变了古老的传统中药煎服方法,运用现代制药设备,根据配方的现有特性,以严谨的工艺制备方法,通过对药材的炮制,配方处理,采取粉碎,部分药材提取以现有的工艺技术,最终制成便于控制其质量标准检测,服用方便,质量可靠,药物性能稳定,疗效显著,临床使用可靠,无药品依赖性的中药口服制剂。四、具体实施例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基于中医“辩证论治”原则,结合临床用药习惯及治疗基础,在临床验方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研究,参考现代医学理论及临床经验为依据治疗选用本专利技术的药物组方。本专利技术组方各味药的药性为1、玄参为玄参科植物玄参的干燥块根。性味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性能特点本品味苦甘咸、质润性寒、归肺胃肾,为清凉滋润解散之品,既能清热凉血,养阴护营,又能滋阴降火,润燥滑肠,还善解毒散结而疗肿毒结核。用于咽喉肿痛,痈肿疮毒,瘰疬痰核,阳毒脱疽,阴虚肠燥便秘。2、地黄为玄参科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性味甘、苦、寒。归心、肝、肾经。性能特点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应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吐血、衄血、咽喉肿痛。3、麦冬为百合科植物沿阶草或大叶麦冬的干燥块根。性味甘、微苦、微寒。归肺、心、胃经。性能特点本品甘润苦泄微寒清热,为滋养清润之品。既善润肺益胃,养阴生津,又能清心除烦,并兼润肠。4、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部根。性味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性能特点本品苦寒清泄燥湿,主归肺与大肠,兼归胃与肝胆。作用偏于上焦肺及大肠,善清肺与大肠之火,除上中焦湿热,兼入血分而凉血,清热等。用于热病烦渴、肺热咳喘、少阳寒热,咽痛、目赤、痈肿。5、牡丹皮为毛莨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性味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性能特点本品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为清泄行散之品,既善清热凉血,又善活血化瘀,还兼退虚热,透阴分伏热。有凉血而不留瘀、活血而不动血之特点。6、赤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或川芍药的干燥根。性味苦、微寒。归肝经。性能特点本品苦而微寒,专入肝经,为清泄行散之品。既善清肝火除血分郁热而凉血,又善活血化瘀而止痛。7、川贝母为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治疗慢性咽喉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治疗慢性咽喉炎的中药是由下述的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的药剂:玄参115-135份 地黄115-135份 麦冬65-85份黄芩40-60份 牡丹皮65-85份 赤芍65-85份川贝母65-8 5份 泽泻65-85份 薏苡仁65-85份石斛65-85份 僵蚕40-60份 薄荷20-30份胖大海40-60份 蝉蜕40-60份 木蝴蝶40-60份甘草20-30份。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小华傅彬赵彤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碑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7[中国|西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