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伞具的可拆式伞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160608 阅读:2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伞具的可拆式伞把,包括把手和绳带,绳带的固定端固定在把手上,活动端可拆卸地与把手连接。此种伞把结构通过将绳带的一端设计为活动端,与把手可拆卸连接,使得伞具可方便挂套在包带或皮带等处,方便携带,便于取拿。(*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伞具结构,特别是指伞具端部的伞头结构。
技术介绍
现在市场上的伞具多种多样,功能也各不相同,如作为避雨使用的雨伞、阻挡紫外 线照射的太阳伞等等,尽管功能、款式众多,但基本结构大致相同,包括中棒、设于中棒顶端 的伞头和设于中棒底端的把手,特别是为了便于携带和放置,把手上一般还固定有一绳圈, 该绳圈是在把手上设计两个通孔,将一根绳带的两端分别穿过该通孔,然后在端部打结或 采用其它方式形成突起,从而防止绳带脱离通孔,在携带时可将绳圈套在手腕上,从而将手 解放出来,或是套在包包的包带上,而平时不使用时则可将绳圈挂在衣架等处,不会占用太 多空间,且方便取用。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发现,由于绳圈的两端均是固定在伞具的把手上,因此将绳圈 挂在包包上时,必须将包带解开,穿过绳圈后再重新扣合在包包上,而对于包带无法解开的 包包,则只能是将伞具放在包包中,或是用手拿,特别是对于男士而言,一般习惯将伞具挂 在皮带上,这样就必须解开皮带,套设绳圈后再系上皮带,非常麻烦,特别是动作不雅,不方 便随时取下或穿套,则失去绳圈的作用。鉴于上述分析,本设计人针对现今伞具上绳圈与把手的固定方式进行研究改进, 本案由此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伞具的可拆式伞把,其可实现快速、方便地 套设在包带或皮带上,并可轻易取下,从而便于携带。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一种伞具的可拆式伞把,包括把手和绳带,绳带的固定端固定在把手上,活动端可 拆卸地与把手连接。上述绳带的活动端具有一卡件,而把手上则设有与之配合的弹性卡扣。上述卡件上形成有一缩颈部,而把手的侧壁开设有通孔,且弹性卡扣包括弹性件 和固定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抵靠把手的内壁,另一端抵靠固定件;固定件包括可进入卡件 缩颈部的卡扣端和拨动端,卡扣端的一端与弹性件抵靠,另一端连接拨动端,且拨动端突出 于把手的通孔。上述卡件的端部还形成楔形面。 上述卡扣端在与弹性件抵靠的一端形成伸入杆,该伸入杆进入弹性件中。上述把手上还扣合有一顶盖,所述顶盖的侧壁对应拨动端形成卡槽,该卡槽的尺 寸为大于拨动段而小于卡扣端,且该顶盖的顶面开设二供绳带的两端穿过的穿孔。上述顶盖的顶面内壁形成若干凸点,把手的顶面对应形成固定孔。采用上述方案后,本技术通过将绳带传统的两端固定结构,改为将一端活动连接,外出携带时,可先将活动端拆开,将绳带穿套在欲挂靠的物品上,如包包的包带或皮 带上,然后再将活动端与把手固定,由于活动端轻松易拆,因此使用起来毫不费力,且免除 手拿的麻烦,将双手解放出来,使伞具便于携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组合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另一状态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另一角度的分解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拆开后的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组装后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结构及有益效果进行详细说明。参考图1至图6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伞具的可拆式伞把,包括把手1和绳带 2,其中,绳带2可采用棉绳、尼龙绳等多种材质,具有固定端21和活动端22,固定端21可以 以任何形式固定在把手1上,而活动端22则可拆卸地设于把手1上。如图3所示,把手1的侧壁开设有一通孔11,该通孔11内设有弹性卡扣,具体包括 弹性件12和固定件13,其中,弹性件12的一端抵靠把手1的内壁,且为了防止弹性件12脱 出,是将该端固定在把手1的内壁,而另一端抵靠固定件13的端部,可同时参考图5所示; 固定件13具有一卡扣端131和一拨动端132,卡扣端131呈“口 ”字型,并以一端抵靠弹性 件12,此处为了确保其与弹性件12的稳定抵靠,是在该端形成有一伸入杆133,借助该伸入 杆133进入弹性件12中,而不会偏离位置;而卡扣端131的对侧则与拨动端132连接,且拨 动端132露出于把手1,可用手按压该拨动端132,从而压缩弹性件12 ;把手1的顶面还在 对应固定件13的卡扣端131开设插孔14。再请参考图3与图4所示,绳带2的活动端22上具有一卡件23,该卡件23上形成 有一缩颈部24,可与固定件13上的卡扣端131配合,而形成卡扣配合,且为了操作省力,还 将卡件23的端部设计为楔形面25。如图5所示,当需要携带时,首先按压把手1上的拨动端132,通过卡扣端131压 缩弹性件12,此时卡扣端131向内移动,脱离卡件23上的缩颈部24,只需向外拉动活动端 22,由于失去了卡扣端131的限位,因此可轻易将活动端22拉出插孔14,此时即可将绳带2 穿套在包包的包带或皮带或其它物品,然后再将活动端22固定在把手1上,方便携带,且方 便取下。组装绳带2时,参考图6所示,将绳带2活动端22的卡件23置入把手1顶面的插 孔14中,然后用力向下按,此时卡件23端部的楔形面25将卡扣端131向朝向把手1的内 部压紧,压缩弹性件12,使卡件23可继续下移,当然此处也可以同时向内按压拨动端132, 使卡扣端131为卡件23让位,此时松开拨动端132,或其在弹性件12的作用下会自动回弹, 使卡扣端131恰好进入卡件23的缩颈部24,并在弹性件12的作用下紧密抵靠,便可将伞具 稳定挂靠在包带、皮带或其它物品上,方便携带。此外,为了防止固定件13脱出把手1,可将通孔11的尺寸设计为较卡扣端131的 尺寸小,还可如本实施例中所示,在把手1的外部扣设一顶盖3,具体是在该顶盖3的侧壁 对应通孔11也开设卡槽31,所述卡槽31的尺寸为可供拨动端132穿过,而防止卡扣端131 脱出,扣合时可将卡槽31对应拨动端132扣入;另外,还在该顶盖3的顶面开设二穿孔32, 供绳带2的两端穿过;至于顶盖3与把手1的组合,是通过在顶盖3的顶面内壁设置若干凸 点33 (此实施例中设有四个,呈正方形排列,见图4所示),同时把手1的顶面也对应形成四 个固定孔15,扣合时只要用力将顶盖3按下,使凸点33对应进入固定孔15中即可。顶盖3 的设置,既可以防止固定件13的脱出,确保结构的稳定性,且可起到美观的效果。综上所述,本技术一种伞具的可拆式伞把,重点在于使绳带2的固定端21固 定在把手1上,而活动端22则是可拆卸地设于把手1上,这样可轻易将伞具固定在包带、皮 带等处,或是取下,从而便于携带。以上实施例仅为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思想,不能以此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 围,凡是按照本技术提出的技术思想,在技术方案基础上所做的任何改动,均落入本实 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一种伞具的可拆式伞把,包括把手和绳带,其特征在于绳带的固定端固定在把手上,活动端可拆卸地与把手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伞具的可拆式伞把,其特征在于所述绳带的活动端具有 一卡件,而把手上则设有与之配合的弹性卡扣。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伞具的可拆式伞把,其特征在于所述卡件上形成有一缩 颈部,而把手的侧壁开设有通孔,且弹性卡扣包括弹性件和固定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抵靠 把手的内壁,另一端抵靠固定件;固定件包括可进入卡件缩颈部的卡扣端和拨动端,卡扣端 的一端与弹性件抵靠,另一端连接拨动端,且拨动端突出于把手的通孔。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伞具的可拆式伞把,其特征在于所述卡件的端部还形成 楔形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伞具的可拆式伞把,包括把手和绳带,其特征在于:绳带的固定端固定在把手上,活动端可拆卸地与把手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胜和
申请(专利权)人:酷博达厦门进出口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2[中国|厦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