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沈惠明专利>正文

一种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药物配方及其设计方法组成比例

技术编号:610876 阅读:2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药物配方及其设计方法,解决了目前感冒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存在适用范围小的缺陷。一种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药物配方,薄荷6克,菊花12克,佩兰12克,芦根18克,甘草4.5克;桂枝9克,白芍9克,灸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15克;麻黄4.5克,北杏仁9克,石膏24克,甘草4.5克;大黄9克,黄连9克,黄芩12克;莱菔子6克,白芥子4.5克,苏子9克;防风9克,白芷9克,川芎6克;黄芪12克,党参9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灸甘草6克;沙参15克,贝母12克,罗汉果12克,桔梗9克,桔红4.5克;板蓝根15克,鱼腥草15克,银花12克,连翘12克,赤芍9克。采用单元体和单元体之间相互结合的药物组织方式,单元体分别由配方中的单味药或是几种单味药的组合体组成。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各种病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属于中药领域。
技术介绍
目前中成药研究开发的思路比较集中在研究方法理论体系指导,药物研究合成路径,研究结果临床应用指导范围三个方面。中成药处方主要研究的内容是以中医学理、法方药组方原则为指导,采用药味数量选择方式筛选小复方,如古方苏合香丸,处方用药15味,改制成冠心苏合香丸为5味,改制成苏冰滴丸为2味。《中草药》2002第33卷第7期577-580,“现代中成药研究开发的几点思考”公开了以上内容。其创新的思路以药味和剂量或剂型改进为主。现有的中成药配方的设计技术特征为1、设计原理应用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指导理论。2、药物组织的方法单味药与单味药之间相互组合的药物组织方法。3、配方结构模式单味药组织结构的一体式模式。4、应用机制一体式全药应用机制。5、适用范围特定范围内的特定病症。6、药效作用特定药效作用。《中药材》2002第25卷第12期918“银翘散浓缩袋泡剂的制备与临床应用”公开了一种治疗风热型感冒类药银翘散浓缩袋泡剂,配方由金银花30份、连翘30份、桔梗18份、薄荷18份、淡竹叶12份、荆芥12份、牛蒡子12份、芦根15份组成。由该配方可以看出,采用了单味药与单味药之间相互组合的药物组织方法,单味药组织结构一体式配方结构模式。功效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为特定药效。适应症流感或感冒初起、发热、咳嗽、咽痛、头痛、怕冷、苔薄自或舌边微红、浮肿数,为特定范围内的特定病症。从以上药物配方的药效基础、应用基础的临床适用性情况分析,从风热型感冒类疾病的病因和人体的复杂性看不同的患者之间存在不同的病症反映,有些病人风热感冒发热症状较轻,而有些病人伴有高热。有些病人咳嗽症状特重、有些病人兼杂挟食或挟湿,有些病症属虚证,而有些病症属实证,程度有轻亦有重。有些病人同时出现多种症状,而有些病人却只出现其中一至二种病症。如果风热型感冒类的病人都应用银翘散治疗,无异会出现药不对症的现象,起不到药物应有的治疗作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李德新编写《中医基础理论学》200112-22公开了中医临床的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观念,就是分析疾病矛盾的特性,从而掌握疾病的本质,进行恰当的治疗。从人体自身存在的个体素质差异,对同一疾病的不同反映所表现的各种程度不同的各种病症,在一定范围内的药效治疗需求看,现有中成药配方药效及其设计方法所形成的药物的药效基础、应用基础存在应用范围狭窄,综合疗效不理想的缺憾,比较适用于一些病因直接简单疾病的对症治疗所用。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多发病、流行病、疑难病,它的特定治疗范围、特定药效作用,在临床应用中就难以按照中医临床指导理论要求,针对不同病证,在一定的治疗范围内应用相应的药物,发挥药效应有的治疗作用,更难以体现中药复方的疗效特点。而中医处方提供的汤剂药则不存在药效需求上的缺憾,究其原因,问题的症结在于配方的药效基础,应用基础的原因。
技术实现思路
术语解释单元体中药配方中的单味药或几种单味药的组合物,也可以描述为单方或几种单方组成的复方。本专利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高防治上呼吸道感染症的药物的对同一病症的适应范围,提高治疗效果,提供一种防治上呼吸道感染症的药物及其配方设计方法。该药物配方的整体药效对于配方特定的上呼吸道病证具有良好的疗效,特别是配方的药效基础、应用基础能对同一疾病的范围内的各种程度不同的多种上呼吸道感染病证具有广谱性的治疗作用。该药物配方的设计方法能增强药效的整体力量,特别是能扩展药效的应用范围,提高药效的治疗效果,有效的解决中成药药效基础、应用基础与中医临床诊断用药的指导理论脱节问题。从而达到祛病保健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药物配方,其特征是以单元体为单位,由9个单元体组合而成,第一单元体薄荷6克,菊花12克,佩兰12克,芦根18克,甘草4.5克;第二单元体桂枝9克,白芍9克,灸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15克;第三单元体麻黄4.5克,北杏仁9克,石膏24克,甘草4.5克;第四单元体大黄9克,黄连9克,黄芩12克;第五单元体莱菔子6克,白芥子4.5克,苏子9克;第六单元体防风9克,白芷9克,川芎6克;第七单元体黄芪12克,党参9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灸甘草6克;第八单元体沙参15克,贝母12克,罗汉果12克,桔梗9克,桔红4.5克;第九单元体板蓝根15克,鱼腥草15克,银花12克,连翘12克,赤芍9克。第一单元体为发散风热药,功效疏风清热,化湿和中。适应症风热感冒初起、微热微渴、头痛、胸闷、咽喉不爽。第二单元体为发散风寒药,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适应症初感风寒、营卫不和、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时寒时热。第三单元体为宣肺平喘药,功效宣肺、清热、平喘。适应症邪热壅肺、咳嗽、气喘、口渴、烦躁。第四单元体为清热泻火药,功效泻火解毒、清热化湿。适应症一切火盛热症。第五单元体为除痰止咳药,功效降气化痰。适应症咳嗽气逆、胸闷痰多。第六单元体为驱风止痛药,功效驱风躁湿止病。适应症头痛、身痛、风湿病。第七单元体为益气健脾药,功效健脾益气。适应症脾胃虚弱、气虚乏力、食减、便溏。第八单元体为润躁利咽药,功效润肺止咳、祛痰利咽。适应症肺热躁咳、咽喉不利、痰吐不爽。第九单元体为消炎解毒药,功效清热解毒、消肿化瘀。适应症痛疽、疮毒、湿热病、流行病、传染病。全方采用九个单元体组合,为治疗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药,功效发散风邪、清热解毒、消炎止痛、泻火通便、祛痰止咳、益气健脾。适应症上呼吸道感染症、感冒流行病引起的炎症、高热、痰壅、便秘等表里俱实症。配方的设计方法及产品加工包括以下8个方面,1、设计原理以中医学整体观念指导辨证、恒动观念指导论治为指导理论;2、应用机制设制中医临床对症下药、随症加减的药物应用选择机制;3、药物组织方式单元体和单元体之间相互结合的药物组织方式,单元体分别由配方中的单味药或是几种单味药的组合体组成。4、配方结构单元体和单元体之间组合结构,整体配方分体式组合模式,整体配方由二个以上单元体组合而成。5、适用范围特定范围内的多种病症。6、药效作用特定药效范围内的多种药效作用。7、加工方法采用单元体单独加工、合成、包装的方法,加工采用常规的方法。8、整体产品包装结构模式采用单元体产品单独包装,组装成整体产品包装总成的产品结构模式。可制成散、胶囊、颗粒、袋泡剂型。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从本专利技术一种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药物配方的有益效果看由于该药物配方的药效基础、应用基础得到增强,因此除能针对特定的上呼吸道感染病症取得良好的疗效外,同时对同一疾病范围内各种程度不同的多种病证具有广谱性的疗效。例如对上呼吸道感染的风热型感冒类病例的临床适用效果看对风热壅盛、表里俱实型的上呼吸道感染病症可应用配方全体单元体组合药物,对风热感冒症状较轻的病人可选择应用具有发散风热药效的单元体药物,对患有高热病症的可着重应用具有退热作用的单元体药物,单独增加其剂,头痛的可应用止痛作用的单元体药物,咽肿咳嗽的可应用消炎止咳的单元体药物,无论是风热型还是风寒型感冒、虚证还是实证、挟食还是挟湿、便秘或是炎症都可以根据疾病的治疗需要,采用对症下药、随症加减方法,选择相应药效的单元体药物。药效的应用基础既有治疗目标正确、措施灵活的特点,又能克服有病无药治,无病瞎吃药的弊害。同时还能保持与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药物配方,其特征是以单元体为单位,由9个单元体组合而成,第一单元体:薄荷6克,菊花12克,佩兰12克,芦根18克,甘草4.5克;第二单元体:桂枝9克,白芍9克,灸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15克;第三单元体:麻黄4.5克,北杏仁9克,石膏24克,甘草4.5克;第四单元体:大黄9克,黄连9克,黄芩12克;第五单元体:莱菔子6克,白芥子4.5克,苏子9克;第六单元体:防风9克,白芷9克,川芎6克;第七单元体:黄芪12克,党参9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灸甘草6克;第八单元体:沙参15克,贝母12克,罗汉果12克,桔梗9克,桔红4.5克;第九单元体:板蓝根15克,鱼腥草15克,银花12克,连翘12克,赤芍9克。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惠明
申请(专利权)人:沈惠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