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以浸入式超滤膜为核心的短流程净水工艺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034751 阅读:2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以浸入式超滤膜为核心的短流程净水工艺及装置,其工艺为:原水→(机械)混合→(机械)絮凝→浸入式超滤膜组件→紫外设备→产水。原水在混合池、絮凝池利用重力进出水,絮凝池上部出水进入超滤膜池,超滤膜利用水泵抽吸形成的负压进行过滤工作。水泵出水管连接紫外设备进水口,紫外设备出水管接入产水箱。本组合工艺能够有效地解决近年来水源水受到污染的问题,通过紫外氧化分解,保证超滤出水有机物进一步降低,满足国家饮用水新标准。同时本组合工艺能够避免传统氯消毒所引起消毒副产物的问题。该工艺易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尤其适用于水源受到污染地区水厂的新建和改造,适用于源水受到污染的农村地区水处理和小型用水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该组合工艺适用净水处理行业,尤其是水源受到污染地区的自来水厂改造和新 建;该组合装备使用于水源受到污染的农村地区饮用水处理领域或小规模水处理站。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超滤膜处理技术已逐步在给水处理领域得到应用和发展。尤其近两年, 以浸入式超滤膜为核心的短流程净水处理工艺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水处理模式,在实际工程 上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充分证明了该工艺的可行性和成功性。该工艺具有以下特点1、 膜材料采用国产中空纤维超滤膜,价较低;2、排泥周期长,产泥率低;3、不设沉淀池/滤池, 与传统处理工艺系统相比可节省30%以上占地面积;D、膜组件可以直接放在滤池中,减少 了建设成本和占地面积,适用于老水厂提标改造;E、跨膜压差低,节约能耗,延长膜的使用 寿命;F、产水率可达98%以上。但是,目前饮用水源污染越来越严重。以地表水为水源的饮用水源95%以上均不 同程度遭受污染。2006年,在国家环境监测网实际监测的745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I-III 类,IV、V类,劣V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0%、32^^Π^%。城市地下水超采或海水入 侵现象目益突出。由于水源污染给城市给水水质处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以浸入式超滤膜 为核心的短流程净水处理工艺,在实际工程中,能够很好的满足并有部分指标优于国家饮 用水新标准《GB 5749-2006》。超滤膜截流颗粒孔径为0. 002 0. 1 μ m之间,超滤能让小分 子物质和溶解性固体(无机盐)等通过,同时截留下胶体、蛋白质、微生物及大分子有机物, 用于表示超滤膜孔径大小的切割分子量一般在1,000 500,000之间。但是水源污染加剧, 有机物含量增大,混凝+超滤组合工艺对原水有机物去除率达到40% 50%左右。要在全 国范围内推广采用该工艺,满足超滤出水COD值在3mg/L以下的要求,还需要在超滤后面增 加一道紫外处理工艺,进一步氧化降解透过超滤膜的小分子有机物,同时使出水满足国家 饮用水标准。传统的水处理工艺或者现在已经应用工程实践的以浸入式超滤膜为核心的短流 程净水处理工艺最后一道消毒工序多采用液氯、氯胺等形式的氯消毒。然而氯消毒工艺易 导致三氯甲烷(THMs)等致物质的生成。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证明,长期饮用氯消毒的水会增 加人们得癌症的危险。而采用紫外线消毒是利用波长为253nm及附近波长范围内的紫外光 对微生物的DNA破坏,阻止蛋白质合成而使细菌不能繁殖。采用紫外消毒,能有效的保证不 会产生消毒副产物,克服传统消毒工艺的弊端。同时紫外消毒效率高,对多种病源微生物都 有较好的灭活作用。当紫外光强达到3X104uW/cm2时,紫外光线杀病毒、细菌所需时间为 Is或以下的接触时间,而传统的氯消毒需要30 60min。
技术实现思路
采用以浸入式超滤膜为核心的短流程净水处理工艺加紫外处理工艺结合的处理 装置,能解决水源日益受到污染的问题,更加有效的保证饮用水的供水安全,降低出水的有机物含量,有效的进行消毒,不产生传统消毒所带来的消毒副产物的问题,满足国家饮用水 新标准,该工艺更好的将发挥以浸入式超滤膜为核心的短流程净水处理工艺的优势,在全 国范围内推广。而该组合装备适用于源水受到污染的农村地区水处理和小型用水站。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的得以解决的以浸入式超滤膜 为核心的短流程净水装置包括原水一(机械)混合一(机械)絮凝一浸入式超滤膜组件一 紫外设备一产水。原水经过混合池,混合池、絮凝池水运动利用重力流和外加机械搅拌,进 出水方式为下进上出,絮凝池上部出水进入超滤膜池,超滤膜利用后面水泵抽吸形成的负 压进行过滤工作。水泵出水管连接紫外设备进水口,紫外设备出水管接入产水箱。进一步,所述的原水利用取水一泵房所增加产生的水头进入混合池,或者采用水 泵进行增加进入混合池,增压泵为离心泵。所述混合池为机械快速混合池,原水进混合池管路上有混凝剂投加点,混合池采 用机械搅拌器,机械混合GT值可达到106。混合池底部有排污管道,可定期进行排泥。所述絮凝池为机械漫速混合池,采用机械搅拌器,机械混合G值可达到60S—1。絮 凝池底部设有排污管道,可定期进行排泥。所诉絮凝池上部出水重力进入膜池。超滤膜采用离心水泵进行负压抽吸。离心泵 安装在超滤产水管路。膜池底部设有排污管道,可定期自动排泥。膜池上部设有溢流管道, 防止进出水量不均衡。所诉紫外设备与离心泵出水端连接。紫外设备有进水口、出水口、紫外灯管、石英 套管、外壳、以及控制器组成。紫外设备下部进水,上部出水。所述水箱的上端为进水端,出水口在水箱底部。所述超滤膜为中空纤维浸入式超滤膜组件,孔径为0. Olum。紫外设备的功率和数量和根据反应器进水量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参数。整套装备运行时,原水通过增压后进入混合池,与混凝剂快混合接触反应60s后, 重力流入絮凝池,水中有机物、杂质进一步得到反应,形成絮体,其中一部分絮体沉降在絮 凝池底部。原水在絮凝池停留IOmin后,上部出水,进入膜池。絮凝池在膜池部分沉降下来, 水中部分有机物得到去除,一部分在产水管路离心泵抽吸负压作用下,吸附在膜丝表面,形 成泥饼层,泥饼层同样可以带走一部分的有机污染物。通过膜过滤,细菌、原生动物等微生 物部分得到去除。通过产水管路的紫外设备,进一步对出水的有机物降解,同时也能灭活超滤未能 截流的微生物。本专利技术采用以浸入式超滤膜为核心的短流程和紫外消毒氧化组合工艺,工艺简 单,解决水源污染问题,能保证供水安全性,同时能在全国范围内更加有效的推广短流程净 水工艺。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以浸入式超滤膜为核心的短流程净水装置结构示意2是本专利技术的紫外消毒氧化处理设备结构示意图具体参考图1,图中箭头表示水流方向,其中1为混合池,2为絮凝池,3为浸入式超滤膜池,4为抽吸水泵,5为紫外消毒设备,6为产水箱,7为加药泵,8,混合池搅拌器,9,絮凝 池搅拌器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以浸入式超滤膜为核心的短流程紫外消毒氧化原水11在增压条件下,由 混合池底部13进入,在进水管道上,通过加药泵7投加混凝剂入管道12。混合池1池中用 混合搅拌器进行搅拌,搅拌器转速为200转/分钟,水平均停留时间60秒,混合池1底部同 时设有排污管道14,定期排污。混合池1出水为重力流,通过进水管21流入絮凝池2。絮凝池2池中用搅拌器进 行搅拌,搅拌器转速为40转/分钟,水平均停留时间为10分钟,絮凝池2底部设有排污管 道22,定期排污。絮凝池2出水为重力流,通过管道31进入超滤膜池3。膜池3底部设有排污管道 32,膜池上部设有溢流管道33,保证膜池进水和产水量平衡。膜池内放置浸入式超滤膜组 件,超滤膜过滤孔径为O.Olum。水泵4为离心泵。膜过滤就靠水泵4抽吸形成负压产水。 膜产水管即为水泵2的进水管道41。水泵4的出水管路即为紫外处理设备5。紫外设备5为管道式紫外消毒设备,包括 进水管51、出水管61、紫外灯管52、石英套管53、外壳M和电控设备55构成,膜池出水从 进水管51进入紫外消毒设备,经过紫外灯管52照射,出水管61出水。原水通过混合絮凝,形成大分子絮体,在絮凝池和膜池得到部分沉降,水中污染物 可去除一部分,同时通过超滤截留,有机物和微生物进一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以浸入式超滤膜为核心的短流程净水工艺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合池、絮凝池、超滤膜池、抽吸水泵、紫外处理设备、产水箱。原水通过混合池,絮凝池并进入超滤膜池,超滤膜利用后面水泵抽吸形成的负压进行过滤工作。水泵出水管连接紫外设备进水口,紫外设备出水管接入产水池。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健王东升顾宇仁邵建曹林春张效刚范青如肖峰曹春秋陈莉陈春圣乔春光秦潼
申请(专利权)人:太平洋水处理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