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母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997105 阅读:2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连接器的母端,涉及机电元件领域,为提高公端插针和母端端子配合时电连接的可靠性而设计。所述连接器的母端,包括至少一个端子,所述端子具有能在公端插针的挤压下产生偏移的接触部,在所述偏移过程中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公端插针之间具有接触位置,所述接触部具有在所述偏移前后保持所述接触位置的水平高度恒定的接触面。(*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机电元件领域,特别是指一种连接器的母端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连接器包括母端1与公端2。连接器母端1包括塑胶部分 3和至少一个端子4。母端端子4从功能上分为三部分变形管脚ll、线路板 引脚12、及结构支撑本体13。变形管脚11,设置在结构支撑本体13 —端,变形管脚11上设置接触部 111,通过变形管脚11的弹性变形,使得接触部111的接触面1111与公端插 针接触,并给公端插针表面一定的压力,从而实现母端1与公端2的电连接;线路板引脚12,设置在结构支撑本体13另一端,其通过压接或焊接等方 式,与PCB线路板电连接;结构支撑本体13,其一方面将变形管脚11与线路板引脚12电连接,另 一方面嵌入塑胶,从而固定母端端子4。公端2与母端1配合时,公端插针插入母端端子4。图1为现有技术中连 接器的公端2与母端1配合前后的剖视图。公端插针插入母端端子4后,母端 端子4的接触部111与公端插针的接触部接触,母端端子4的接触部111涂覆 有金属,公端插针的接触部涂覆有金属,从而实现母端端子4与公端插针的电 连接。所述接触部111具有与公端插针接触的接触面1111,接触面的侧面形状 通常为 一段圓弧。所述接触部111与所述公端插针之间具有接触位置,接触位置的侧视图为 触点,在公端2与母端配合前,触点为A^触点A,到母端端子4的结构支撑 本体13有一定距离。如图2所示,为现有连接器中与公端插针接触的母端端子的接触面的侧视图的几何解析图。请结合图1和图2,图1的左边为公端和母端配合前的示意 图,图1的右边为公端和母端配合后的示意图。公端插针插入母端端子4时,母端端子接触部111的与公端插针接触的接 触面1111上的接触位置相对于母端端子结构支撑本体13的位置会随着公端插 针的插入发生偏移,原因如下公端插针插入母端端子4时,母端端子的变形管脚11进行偏移,该偏移 以变形管脚11与结构支撑本体13的连接点G为圓心,以接触部111的接触 面1111的圆弧所在圆的圓心O,到变形管脚11与结构支撑本体13的连接点G 的距离为半径,偏移角度为a。由于母端端子4的变形管脚11偏移,而使配 合前的与公端插针接触的母端端子接触面1111上的接触位置升高。公端插针 与母端端子4配合前母端端子接触位置上的触点为A,,公端插针与母端端子4 配合后母端端子接触位置上的触点为B!点,配合前的接触位置上的触点Ai 点在配合后移动到新的位置,配合后,与公端插针接触的母端端子接触面1111 上的接触位置下降,配合后的接触位置上的触点下降到Bt点。由于母端端子 接触面1111的圓弧的曲率半径较大,新触点Bi在母端端子接触面1111的垂 直方向下降的距离较短,无法抵消母端端子的圓弧所在圆的整体升高导致的新 触点Bi位置升高,配合后的新触点B!点虽然位置低于AP但与偏移前原触点 A,所在水平线相比,在垂直方向仍高出了Ah。对于连接器公、母端配合前和配合后,母端端子接触位置精度要求不高的 场合,接触位置偏移不会影响公端插针与母端端子的电连接功能。但随着电子 设备向小型化的趋势发展,连接器的体积也越来越小,对于高精密的小型连接 器,例如对于内存条、显卡等以印制插头作为公端插针的插卡式连接器,公端 插针的接触部长度有限,接触位置的偏移可能导致母端端子接触位置移动到公 端插针接触部外的绝缘区域,而无法完成电连接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连接器的母端,提高了连接器中公 端插针和母端端子配合时电连接的可靠性。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连接器的母端,包括至少一个端子,所述端子具有能在公端插针的挤 压下产生偏移的接触部,在所述偏移过程中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公端插针之间具 有接触位置,所述"J妄触部具有在所述偏移前后保持所述接触位置的水平高度恒 定的接触面。本技术的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上述方案中,当连接器中公端插针和母端端子配合时,公端插针插入母端 端子的深度相同的情况下,公端插针插入母端端子前后,母端端子的接触位置 的水平高度相同,避免了母端端子接触位置移动到公端插针接触部外的绝缘区 域,增加了公端和母端之间电连接的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连接器中,公端与母端配合前后母端端子触点位置偏移示意图2为现有连接器中,公端与母端配合前后触点位置偏移几何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连接器母端的形状示意图4为本技术连接器母端第一实施例中,母端端子的接触面的侧面形 状示意图5为本技术连接器的母端的第二实施例中,母端端子的接触面的侧 面形状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连接器中公端插针和母端端子配合时接触位置 偏移,导致公端插针和母端端子之间电连接可靠性低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连 接器的母端。图3为本技术连接器的母端的形状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技术 所述的连接器的母端10包括塑胶部分和至少一个端子20。母端端子21从功能上分为三部分变形管脚21、线路板引脚22、及结构支撑本体23。 结构支撑本体23;设置在所述结构支撑本体23 —端的线路板引脚22;以及 设置在所述结构支撑本体23另一端的变形管脚21. 所述变形管脚21包括 与所述结构支撑本体连接的连接部241;设置在所述连接部211上、能与公端插针接触的接触部212;以及 设置在所述接触部212上的自由部213。所述接触部212能在公端插针的挤压下产生偏移,在所述偏移过程中所述 接触部212与所述^^端插针之间具有接触位置,所述接触部211具有在所述偏 移前后保持所述接触位置的水平高度恒定的接触面2121。所述接触位置为一接触点或一接触线。为了增加母端10的接触部212与 公端插针的接触部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母端10与公端插针的可靠地电连接, 所述接触线的长度至少为O.lmm。上述方案中,当连接器中公端插针和母端端子配合时,公端插针插入母端 端子的深度相同的情况下,公端插针插入母端端子前后,母端端子的接触位置 的水平高度相同,避免了母端端子接触位置移动到公端插针接触部外的绝缘区 域,增加了公端插针和母端端子之间电连接的可靠性。如图4所示,所述接触部212与所述公端插针之间具有接触位置,接触位 置的侧视图为触点,公端插针与母端端子配合前母端端子接触位置上的触点为 Al,公端插针与母端端子配合后母端端子接触位置的触点为Di点,配合后 Di点偏移后的位置与配合前触点Ai的位置在同一水平线上。所述接触部212 的接触面2121的側视图形状为所述端子偏移前的接触位置上的触点和所述 端子偏移后的接触位置上的触点之间的直线,即A!D之间的直线,A,D!之间 的直线上的所有点除Di以外都位于D!点的右侧,其中,Bt点为现有技术中变 形后的接触点,D,点为经过Ai的水平线和经过Bl的垂直线之间的交点。为了使得公端插针插入母端10时,端子21逐渐偏移而平滑地过度,可选 的,如图5所示,所述接触部212的与公端插针接触的接触面2121的侧一见图形状为所述端子21偏移前的接触位置上的触点和所述端子偏移后的接触位 置上的触点之间的曲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器的母端,包括至少一个端子,所述端子具有能在公端插针的挤压下产生偏移的接触部,在所述偏移过程中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公端插针之间具有接触位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部具有在所述偏移前后保持所述接触位置的水平高度恒定的接触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伟锋张健景焕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