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的镜筒结构及提高镜头倍率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5988422 阅读:2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镜头的镜筒结构及提高镜头倍率的方法。一种镜头的镜筒结构,其内设有容置一第一透镜组、一第二透镜组及一第三透镜组的空间,所述三个透镜组具有一共同光轴,所述镜筒结构至少包含一回转筒及一凸轮筒。回转筒具有一侧壁,其上设置有一第一轨道群,用以调整第一透镜组与第二透镜组及第三透镜组于共同光轴上的相对距离。凸轮筒与回转筒相固定而能共同旋转,凸轮筒上设置有一第二轨道群及一第三轨道群,第二透镜组及第三透镜组分别通过第二轨道群及第三轨道群而于共同光轴上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特别有关一种改变镜 筒内轨道群的配置以提高镜头倍率的方法及镜筒结构。
技术介绍
现今成像器材的镜头装置随着成像技术的进步不断地提高其精密度。一般而言, 镜头装置是通过各组件的机械移动或旋转带动各透镜组,以改变各透镜组的相对距离来达 成变焦及聚焦(focusing)的功能,镜头装置中各组件的配置会直接影响到变焦及聚焦的 能力。请参考图1,显示现有的镜头装置位于镜筒内的回转筒的外侧视图。自回转筒12 的外侧观之,于其表面上有三个突出的轨道线;反之,若自回转筒12的内侧观之,前述三个 轨道线为凹槽轨道。如图1所示,所述三个轨道线分别为第一轨道群102、第二轨道群104 及第三轨道群106,这三个轨道群102、104、106分别对应第一透镜组502、第二透镜组504 及第三透镜组506 (参见图幻。所述三个透镜组502、504、506具有共同光轴31与镜头装置 的径向中心线重叠或平行。通过镜头装置中对应所述透镜组502、504、506的作动组件会分 别于所述三个轨道群102、104、106中运动,所述透镜组502、504、506因其对应的作动组件 带动的关系而能于共同光轴31上移动。通过控制所述透镜组502、504、506于共同光轴31 上的相对距离,能够达成镜头装置的变焦及聚焦功能。前述将三个轨道群102、104、106设置于单一回转筒12的现有技术,容易导致三个 透镜组502、504、506的可移动轨迹相互重叠,三个透镜组502、504、506可供调整的相对距 离因而受限,进而影响镜头装置的放大倍率。请参考图2,显示现有的镜头装置位于镜筒内的凸轮筒的内侧视图。于此现有技术 中,是将二个轨道线设置于凸轮筒14内侧,将一个轨道线设置于凸轮筒14外侧。如图2所 示,第一轨道群102设置于凸轮筒14外侧,第二轨道群104及第三轨道群106设置于凸轮 筒14内侧。自凸轮筒14的内侧观之,第一轨道群102会在其表面上形成突起轮廓,第二轨 道群104及第三轨道群106为二个凹槽轨道。所述第一轨道群102、第二轨道群104及第三 轨道群106分别对应第一透镜组502、第二透镜组504及第三透镜组506 (参见图幻而设, 此现有技术中,镜头装置的变焦及聚焦原理与前述类似,为简洁明了起见,在此不再赘述。前述将一个轨道群102设置于凸轮筒14外侧、二个轨道群104、106设置于凸轮筒 14内侧的现有技术中,因为第二轨道群104及第三轨道群106在凸轮筒14外侧表面形成 的突起轮廓,会局限第一轨道群102的轨道设计,使得对应于第一轨道群102的第一透镜组 502的移动量不足,进而影响镜头装置的放大倍率。综上所述前述两种现有技术的轨道群配置方式皆会导致第一透镜组502于共同 光轴31上移动量不足的问题,进而限制镜头装置的变焦能力。因此,如何改善前述现有技 术的缺点,为本专利技术之重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之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解决镜 头变焦能力受到局限的问题。本专利技术之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改善 对应于第一轨道群的第一透镜组移动量不足的现象,进而提高物体成像的放大倍率。根据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镜头的镜筒结构,其内设有容置一第一透镜组、一第二透镜 组及一第三透镜组的空问,所述三个透镜组具有一共同光轴,所述镜筒结构至少包含一回 转筒及一凸轮筒。回转筒具有一侧壁,其上设置有一第一轨道群,用以调整第一透镜组与第 二透镜组及第三透镜组于共同光轴上的相对距离。凸轮筒与回转筒相固定而能共同旋转, 凸轮筒上设置有一第二轨道群及一第三轨道群,第二透镜组及第三透镜组分别通过第二轨 道群及第三轨道群而于共同光轴上移动。根据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提高镜头倍率的方法,镜筒内设置有一第一透镜组、一第二 透镜组及一第三透镜组,所述三个透镜组具有一共同光轴,所述提高镜头倍率的方法至少 包含下列步骤(1)提供一回转筒及一凸轮筒;( 提供一第一轨道群用以调整第一透镜组 与第二透镜组及第三透镜组于共同光轴上的相对距离,其中第一轨道群设置于回转筒的一 侧壁上;C3)提供一第二轨道群及一第三轨道群分别用以使第二透镜组及第三透镜组于共 同光轴上移动,其中第二轨道群及第三轨道群设置于凸轮筒上;(4)将回转筒与凸轮筒固 定而能共同旋转;以及( 将回转筒及凸轮筒置于所述镜筒内。根据本专利技术具体的实施方式,其中凸轮筒位于回转筒内,第一轨道群设置于回转 筒内侧,第二轨道群及第三轨道群设置于凸轮筒内侧。根据本专利技术具体的实施方式,其中凸轮筒与回转筒可以螺丝固定、以铆钉压合固 定或以接着剂接合固定。根据本专利技术具体的实施方式,其中第一透镜组与第二透镜组于共同光轴上的相对 距离相关于物体成像的放大倍率,第二透镜组与第三透镜组于共同光轴上的相对距离相关 于物体影像的聚焦(focusing)。本专利技术利用将镜筒内的回转筒及凸轮筒固定在一起,使两者得以一同旋转,而且 将对应于第一透镜组的第一轨道群设置于回转筒上,将分别对应于第二透镜组及第三透镜 组的第二轨道群及第三轨道群设置于凸轮筒上,因此第一轨道群的设计不会受限于第二轨 道群和第三轨道群,第一透镜组于共同光轴上的移动距离得以加长,因而增进镜头的变焦 能力,使物体成像的放大倍率提高。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图1显示现有镜头装置位于镜筒内的回转筒的外侧视图。图2显示现有镜头装置位于镜筒内的凸轮筒的内侧视图。图3显示本专利技术镜头的镜筒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4显示本专利技术的镜筒结构的立体图。图5显示本专利技术中位于镜筒内部的透镜组立的示意图。图6显示本专利技术镜筒结构中第二轨道群及第三轨道群设置于凸轮筒的示意图。图7显示本专利技术镜筒结构中第一轨道群设置于回转筒的示意图。图8显示本专利技术提高镜头倍率的方法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同时参考图3及图5。图3显示本专利技术镜头的镜筒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5显 示本专利技术中位于镜筒内部的透镜组立的示意图。本专利技术的镜筒结构至少包含一外壁30、一 回转筒22及一凸轮筒M,分别由外而内配置,凸轮筒M设置于回转筒22内。而且,镜筒内 设置有一第一透镜组502、一第二透镜组504及一第三透镜组506(参见图幻,所述三个透 镜组502、504、506具有一共同光轴31与镜筒的径向中心线重叠或平行。请同时参考图3、图4及图5。图4显示本专利技术的镜筒结构的立体图。本专利技术中, 回转筒22的内侧侧壁上设置一第一轨道群202,凸轮筒M的内侧侧壁上设置一第二轨道群 204及一第三轨道群206,所述三个轨道群202、204、206于内侧侧壁上形成凹槽轨道,且分 别对应所述三个透镜组502、504、506。请参考图6及图7。图6显示本专利技术镜筒结构中第二轨道群204及第三轨道群206 设置于凸轮筒M的示意图。图7显示本专利技术镜筒结构中第一轨道群202设置于回转筒22 的示意图。请参考图4,本专利技术将回转筒22与凸轮筒M固定,使两者得以一同旋转。如图4 所示,镜筒的外壁30上开设一开孔303,以方便将回转筒22与凸轮筒M固定,开设开孔303 的目的是为便于维修或校准,或可省略开孔303的设置,于组立过程中,先将回转筒22与凸 轮筒M固定。本专利技术中,对应于第一透镜组502的作动组件通过移动或旋转而于第一轨道群 202上产生位移,进而带动第一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镜头的镜筒结构,其内设有容置一第一透镜组、一第二透镜组及一第三透镜组的空间,所述三个透镜组具有一共同光轴,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筒结构至少包含:一回转筒,具有一侧壁,其上设置有一第一轨道群,用以调整该第一透镜组与该第二透镜组及该第三透镜组于该共同光轴上的相对距离;以及一凸轮筒,与该回转筒相固定而能共同旋转,该凸轮筒上设置有一第二轨道群及一第三轨道群,该第二透镜组及该第三透镜组分别通过该第二轨道群及该第三轨道群而于该共同光轴上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阪本宇正薛春育
申请(专利权)人:亚洲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