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盘式造型机“V”法线布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983859 阅读:4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转盘式造型机“V”法线布置是在转盘装置上设置四个工位,吸膜台位于覆膜工位的外侧,覆膜装置在吸膜台上方,涂料烘干装置在烘干工位上方,砂斗位于造型工位上方,雨淋加砂装置安装在砂斗下部,振动举升台安装在造型工位下方,覆背膜装置安装在砂斗的一侧;砂箱推送装置位于雨淋加砂装置下方,两端分别与分箱机、合箱机相连;合型转运车位于合箱机另一工位下部;分箱机另一工位位于空箱返回辊道出口端上方,空箱返回辊道进口端与落砂栅格紧邻,铸型输送辊道的出口端紧邻落砂栅格,进口端靠近分箱机,铸型输送辊道为双层辊道两端由举升台相连。该布置形式使“V”法造型实现了自动化造型线生产模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铸造自动化造型线
,主要涉及的是一种转盘式造型机"V"法线布置。
技术介绍
"V"法造型是一种物理成型的铸造方法,又称真空密封造型。它的基本原理是在特制的砂箱内,填入无水无粘结剂的干砂,稍加微震紧实,用塑料薄 膜将砂箱密封后抽成真空,借助铸型内外的压力差使型砂紧实和成型。"V"法造型与传统的造型方法相比,具有铸造铸件表面光洁,尺寸精度高,工艺操作简便,生产成本低,金属利用率高,旧砂处理回用简便等特点,特别适合薄壁铸件和一些表面不太复杂的大型铸件的制作,如浴缸、火车摇 枕、叉车配重等。随着人们对"V"法造型认识的增加,和对"V"法技术掌握程度的提高, "V"法造型在生产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由于"V"法造型的特点所致,其生产中人工的参与较多,以往的造型设备都相对简单, 一般生产线均为采用造型机单机造型,其它工序如翻箱、合箱等,均由人工完成,由于"V"法生产的多为中大件产品,从几吨到十几吨不等,相应的造型后砂箱的质量也很大, 因此工人的劳动强度很高。生产手段的落后,也造成生产率低下和产品质量不 稳定。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市场需求的增加,这种生产模式已不能满足企业的生产需要,他们迫切要求能够有新的、自动化程度更高的"V"法造型设备,来满足生产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转盘式造型机"V"法线布置。使"V"法造型设备由过去的单机生产模式,改变为自动化造型线生产模式。这不仅提高了 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也使生产人员的劳动条件得到改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本技术实现上述目的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在转盘装置上设置有覆膜工位、装浇冒口与喷涂料工位、涂料烘干工位和造型工位,吸膜台位于覆膜工位的外侧,覆膜装置的支撑框架位于覆膜工位外侧至烘干工位外侧,横跨过转盘;涂料烘干装置位于烘干工位上方,砂斗位于造型工位的上方,雨淋加砂装 置安装在砂斗下方的出砂口上,振动举升台安装在造型工位下方,处于转盘装 置的下部;覆背膜装置安装在砂斗位于转盘装置中心的一侧上;砂箱推送装置 位于雨淋加砂装置的下方,横跨造型工位,其接箱端位于分箱机的下方、送箱 端位于合箱机的下方;合型转运车位于合箱机的合箱工位下部;分箱机的分箱 工位位于空箱返回辊道的出口端上方,空箱返回辊道的进口端与落砂栅格紧 邻,落砂栅格处于空箱返回辊道和铸型输送辊道的中间,铸型输送辊道的出口 端紧邻落砂栅格,进口端在靠近分箱机处,铸型输送辊道为双层辊道,其上有 铸型托盘,两端由举升台相连。上述砂箱推送装置两端分别与合箱机和分箱机相连。上述合型转运车有两部。本技术通过设置转盘装置及配套设备,使"V"法造型设备由过去的 单机生产模式,改变为自动化造型线生产模式。利用PLC程序控制,根据生产 程序自动运转,整个过程无须人工干预,生产灵活方便,高效快捷,只需在个 别需要人工处理的工位,设置相应的操作人员进行工序操作即可。整个生产线 的布置,实现了 "V"法造型造型圈的自动化运行,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 产品质量,而且极大地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也使生产人员的劳动条件得到 改善,实现了" V"法造型从单机手工造型到自动化的跨越。附图说明附图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涂料烘干装置,2、转盘装置,3、吸膜台,4、覆膜装置, 5、砂箱推送装置,6、覆背膜装置,7、砂斗,8、雨淋加砂装置,9、振动举 升台,10、合型转运车,11、合箱机,12、分箱机,13、举升台,14、铸型 输送辊道,15、空箱返回辊道,16、举升台。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给出本技术的实施例如下如图所示本例实施主要由涂料烘干装置l、转盘装置2、吸膜台3、覆膜装置4、砂箱推送装置5、覆背膜装置6、砂斗7、雨淋加砂装置8、振动举 升台9、合型转运车IO、合箱机ll、分箱机12、举升台13、铸型输送辊道 14、空箱返回辊道15、举升台16等组成。转盘装置2由电机驱动,可以360°旋转。其上共有四个工位,分别为覆膜工位、装浇冒口与喷涂料工位、涂料烘干工位和造型工位,吸膜台3位于覆膜工位的外侧,覆膜装置4的支撑框架位 于覆膜工位外侧至烘干工位外侧,横跨过转盘,覆膜装置4可沿支撑框架在吸 膜台3和覆膜工位之间移动。覆膜装置4从吸膜台3上吸膜后,向转盘装置2 内移动至覆膜工位进行覆膜。涂料烘干装置1安装在烘干工位上方。砂斗7位 于造型工位的上方,雨淋加砂装置8安装在砂斗7的下方出砂口上,控制向砂 箱内的加砂量和均匀程度,振动举升台9安装在造型工位下方,处于转盘装置 2的下部。覆背膜装置6安装在砂斗7位于转盘装置2中心的一侧上。砂箱推 送装置5位于雨淋加砂装置8的下方,横跨造型工位,其接箱端位于分箱机12 的下方,为分箱机12的放箱工位,送箱端位于合箱机11下方,为合箱机11 的取箱工位。砂箱推送装置5中的油缸推动推送机构在辊道上移动,完成砂箱 的推送。合箱机ll的合箱工位下部是合型转运车IO,需合箱的下砂箱由合箱 机11放置在合型转运车上。分箱机12的分箱工位位于空箱返回辊道15的出 口端上方,空箱返回辊道15的进口端与落砂栅格紧邻,落砂栅格处于空箱返 回辊道15和铸型输送辊道14的中间,铸型输送辊道14的出口端紧邻落砂栅 格,进口端在靠近分箱机12处,铸型输送辊道14为双层辊道,其上有铸型托 盘,两端由举升台A13、 B16相连,将铸型托盘进行上下层的转运,实现循环 使用。本实施例在使用时,转盘装置2的四个工位上分别放有四个模型箱,上下 模型箱间隔放置。覆膜装置4从吸膜台3上将塑料薄膜吸起,将薄膜加热后, 覆在正抽真空的模型上,在负压的作用下,塑料薄膜牢牢地覆着在模型上。随 后,转盘装置2逆时针转动90°,刚覆好膜的模型箱转入装浇冒口与喷涂料工 位,可以进行人工安装浇冒口和涂料喷涂。完成该道工序的模型随转盘装置2 继续进行下一个90°转动,进入涂料烘干工位,由涂料烘干装置1对喷涂后的 模型进行烘干。随后转盘装置2再次转动90°,使烘干后的模型箱转入造型工 位。模型箱进入造型工位后,砂箱推送装置5动作,油缸将推送机构从接箱工 位推至送箱工位,位于分箱机12放箱工位的空箱被推至造型工位,同时处于 造型工位的已造完型的砂箱被推至合箱机11的取箱工位处。振动举升台9向 上举升,其台面先与造型工位的模型框接触,将其慢慢举起,继续上行,模型 框上部与放置在砂箱推送装置5辊道上的空砂箱接触,使其离开辊道,与模型框一起举起至加砂位置,雨淋加砂装置8打开,向砂箱内加砂,在加砂过程中, 振动举升台9开始振动,帮助砂箱内的砂子紧实,完成造型。造型完成后,振 动举升台9停止振动,覆背膜装置6从转盘装置2中心向外部运动,对造型后的砂箱实施刮砂、覆背膜,完成后退回原位。覆背膜后的砂箱随振动举升台9 下降,重新落在砂箱推送装置5的辊道上,砂箱上的真空接口与砂箱推送装置 5上的真空阀接触,开始抽真空,振动举升台9继续下行,进行起模,并将模 型框放回转盘装置2上后,降到原位。转盘装置2再转90。,将模型框再次送 至覆膜工位,进行下一轮的造型。合箱机11的机械手将位于取箱工位的砂箱 推送装置5上的砂箱抱起,移动小车带着机械手和砂箱向合箱工位移动,将下 箱旋转180。翻箱成型腔向上,机械手下降,将翻转后的下砂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转盘式造型机“V”法线布置,其特征是:在转盘装置(2)上设置有覆膜工位、装浇冒口与喷涂料工位、涂料烘干工位和造型工位,吸膜台(3)位于覆膜工位的外侧,覆膜装置(4)的支撑框架位于覆膜工位外侧至烘干工位外侧,横跨过转盘;涂料烘干装置(1)位于烘干工位上方,砂斗(7)位于造型工位的上方,雨淋加砂装置(8)安装在砂斗(7)下方的出砂口上,振动举升台(9)安装在造型工位下方,处于转盘装置(2)的下部;覆背膜装置(6)安装在砂斗(7)位于转盘装置(2)中心的一侧上;砂箱推送装置(5)位于雨淋加砂装置(8)的下方,横跨造型工位,其接箱端位于分箱机(12)的下方、送箱端位于合箱机(11)的下方;合型转运车(10)位于合箱机(11)的合箱工位下部;分箱机(12)的分箱工位位于空箱返回辊道(15)的出口端上方,空箱返回辊道(15)的进口端与落砂栅格紧邻,落砂栅格处于空箱返回辊道(15)和铸型输送辊道(14)的中间,铸型输送辊道(14)的出口端紧邻落砂栅格,进口端在靠近分箱机(12)处,铸型输送辊道(14)为双层辊道,其上有铸型托盘,两端由举升台(13)、(16)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志宏马颖赵瑛张志红曹红范李百强陈剑李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汽车工业工程公司机械工业第四设计研究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2[中国|天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