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体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963772 阅读:1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检体分离装置包含一第一基板以及一第二基板。第一基板具有一第一平面以及一相对的第二平面。第二基板具有二个相对的第一坝体以及一第三表面,第三表面设置于二个第一坝体之间。第二基板与第一基板相对设置,且第一平面、第三表面以及第一坝体定义出一流道,其中,第三表面的第一端与第一平面间的距离大于第三表面的第二端与第一平面间的距离。上述的检体分离装置容易制造以及改变流道的宽度,且可直接观测沉积于流道中的颗粒。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检体分离装置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一种检体分离装置,特别是一种分离检体后即可进行观测的检体分1 装直O
技术介绍
在生物检体或水质的检验过程中,经常需要将检体中的悬浮颗粒与液体先行分离 后再进行后续分析检验。一种分离悬浮颗粒与液体的现有方法是利用离心力使悬浮颗粒沉 积在离心容器底层。操作者再依据需求取得上层液体或下层的沉积颗粒进行后续的分析检 验。然而,上述分离方法需以离心机实现所需的离心力,因此设备成本较高。此外,沉积在 离心容器底层的沉积颗粒不易观测,必须再作适当的处置才可观测沉积颗粒,例如将沉积 颗粒置于玻片后再以显微镜观测,如此使得检验步骤较为繁锁。另一种分离悬浮颗粒与液体的现有方法则是利用滤纸或薄膜来分离检体中的悬 浮颗粒。然而,滤纸或薄膜容易在操作过程中破损而失去过滤的功能。此外,留置于滤纸或 薄膜上的颗粒不易收集且不易观测。综上所述,如何以较低的成本以及较为精简的步骤即可使检体中的悬浮颗粒与液 体分离并能直接观测分离出来的颗粒便是目前极需努力的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检体分离装置,其是利用相对设置的两片基板定义出垂直基板方 向渐变的流道,使检体中的悬浮颗粒留置于流道中而可直接进行观测。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检体分离装置包含一第一基板以及一第二基板。第一基板具有 一第一平面以及一相对的第二平面。第二基板具有二个相对的第一坝体以及一第三表面, 第三表面设置于二个第一坝体之间。第二基板与第一基板相对设置,且第一平面、第三表面 以及第一坝体定义出一流道,其中,第三表面的第一端与第一平面间的距离大于第三表面 的第二端与第一平面间的距离。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配合所附的附图详加说明,当更容易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 术内容、特点及其所达成的功效。附图说明图Ia为一俯视图,显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检体分离装置。图Ib为一剖面图,显示图Ia所示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检体分离装置沿AA线段的剖 面结构。图加以及图2b为一剖面图,显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检体分离装置的剖面结构。图3为一剖面图,显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检体分离装置的剖面结构。图4为一俯视图,显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检体分离装置。图fe以及图恥为一方块图,显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检体分离系统。主要组件符号说明la、lb、Ic检体分离装置11第一基板111第一平面112第二平面113第二坝体12第二基板121第一坝体122a第三表面122b第五平面122c第四表面13流道14a、14b、14c固定件141开孔142内侧表面143内侧表面15支持件21检体分离装置22压力差产生单元Dl D3参考标示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Ia以及图lb,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检体分离装置Ia包含一第一基板11 以及一第二基板12。第一基板11具有一第一平面111以及一相对的第二平面112。第二 基板12具有二个相对的第一坝体121以及一第三表面122a,第三表面12 设置于二个第 一坝体121之间。将第一基板11以及第二基板12相对设置,第一平面111、第三表面12 以及二个第一坝体121间即定义出一流道13。于图Ib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三表面12 为一平面,且其相对于第一平面111具有 一夹角。换言的,第三表面12 的第一端与第一平面111间的距离大于第三表面12 的 第二端与第一平面111间的距离,形成一似漏斗状的流道。依据上述结构,调整第三表面 12 相对于第一平面111的斜率即可控制第一平面111以及第三表面12 间的距离。于 一实施例中,第一平面111以及第三表面12 间的距离介于0. Iym至100mm。需注意者, 第三表面12 不限于平面,第三表面12 亦可为向外突出或向内凹入的曲面,如图加以 及图2b的实施例所示。依据上述结构,检体流经流道13时,检体中的悬浮颗粒即因流道13的限制而沉积 于流道13中。此外,流道13垂直第一平面111的宽度逐渐缩小,因此,不同粒径的悬浮颗 粒将沉积于流道13中的不同位置,使不同粒径大小的悬浮颗粒能够进一步分层以利于后 续的观测。于一实施例中,检体可为血液、尿液、精液等生物检体或是水质。于一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1的材料可为透明材质,使操作者可直接从第一基板11侧来观测分离出来的悬浮颗粒。举例而言,第一基板11的材料可为压克力、聚丙烯、聚碳酸 酯、聚苯乙烯、聚二甲硅氧烷、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玻璃或以上的组合。第一基板11能够以 射出成型、压铸模造法、热压法、机械加工或以上的组合所制成。举例而言,利用精密塑料光 学模具射出成型即可达到准确的空间限制。需注意者,第二基板12亦能够以上述材料及制 造方法所制成。请再参照图lb,第一基板11的第二平面112上可设置一参考标示,以作为操作者 观测颗粒的参考。举例而言,于第一基板11的第二平面112设置粒径大小的刻度Dl D3, 以作为沉积颗粒的粒径大小的参考;或是设置特定大小的方格,以利于操作者计数沉积颗 粒的数量。于一实施例中,检体分离装置Ia的第二基板12更包含一第四表面122c以及一第 五平面122b。第五平面122b的两端连接于第三表面12 的第二端以及第四表面122c的 第一端。于一实施例中,第五平面122b与第一平面111平行。第四表面122c相对于第一平 面111亦具有一夹角,但第四表面122c与第一平面111的距离则是沿流道方向逐渐增加, 形成倒置漏斗状的流道。需注意者,第四表面122c以及第五平面122b为选择性设置。因 此,除了第一平面111以及二个第一坝体121,流道13可仅包含第三表面12 以及第五平 面122b (如图3所示);或是仅包含第三表面12 以及第四表面122c。第一基板11以及第二基板12间的相对位置能够以现有的方式加以固定。请再参 照图Ia以及图lb,检体分离装置Ia可包含至少一固定件14a,其设置于第一基板11以及 第二基板12的一端或两端,用以固定第一基板11以及第二基板12间的相对位置。举例而 言,固定件Ha可为一旋盖,其内侧表面142设置螺纹,用以与第一基板11以及第二基板12 螺合。旋盖相对于流道13的位置设置一开孔141,以保持流道13的入口端及/或出口端畅 通。但不限于此,亦可于第一基板11以及第二基板12的适当位置设置卡合结构,以使第一 基板11以及第二基板12彼此卡合。为了使检体分离装置易于与外部器具连接,检体分离装置可包含至少一连接件, 其设置于该流道的入口端及/或出口端,用以连接一外部器具(例如盛装检体或分离液体 的容器或机器设备)。于一实施例中,连接件能够与固定件整合成单一组件。举例而言,请 再参照图3,检体分离装置Ib的固定件14b、Hc向外延伸出一突出环,并于突出环的内侧表 面143设置螺纹或卡合结构,如此,外部器具即能够以螺合或卡合的方式与检体分离装置 Ic连接。请参照图4,检体分离装置Ic可包含一支持件15,其设置于第一平面111及/或 第五平面122b。支持件15不仅可用以保持第一平111以及第五平面122b间的距离,以避 免因外力使流道13受到挤压而变窄,同时可以限制流道13平行于第一平面111的宽度,以 避免较大粒径的颗粒以平行于第一平面111的方向通过流道13。请再参照图4,第一基板11的第一平面111亦可设置二个相对的第二坝体1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检体分离装置,包含:一第一基板,其具有一第一平面以及一相对的第二平面;以及一第二基板,其具有二个相对的第一坝体以及一第三表面,该第三表面设置于该二个第一坝体之间,该第二基板与该第一基板相对设置,且该第一平面、该第三表面以及该第一坝体定义出一流道,其中,该第三表面的第一端与该第一平面间的距离大于该第三表面的第二端与该第一平面间的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光远
申请(专利权)人:全友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