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居敏专利>正文

一种治疗痤疮的复方酊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89791 阅读:2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治疗痤疮的复方酊剂,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组成:红霉素0.3-2.0份、氯霉素0.1-2.0份、薄荷油0.3-1.0份、冰片0.1-1份、甘油乙醇水溶液100份;本组方中的红霉素、氯霉素具有协同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生长的作用,因而清除了炎症的病源菌。同时红霉素能够促进白细胞的凋亡,影响其趋化性,影响某些细胞因子的表述,抑制炎症的发生过程,具有双重抗炎作用。因而减少粉刺和炎症性丘疹、脓疱的形成。溶剂中的乙醇具有脂溶性,能够溶解稀释毛囊口内的皮脂,以利于脱落细胞的排出,减少继发感染的机会。甘油不易挥发,与水、乙醇任意相溶,对皮肤有保湿、滋润和延长局部药效的作用,冰片和薄荷油具有清凉解毒、护肤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治疗痤疮的药物,具体地说是一种治疗痤疮的复方酊剂。2、
技术介绍
痤疮是青春期特有的疾病,是由于内分泌改变引起皮脂腺功能旺盛,皮脂分泌增强,同时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毛囊壁脱落的上皮细胞与皮脂混合堵塞毛囊口,形成粉刺,并继发痤疮丙酸杆菌等感染,导致炎症性丘疹、脓庖等皮损的形成。目前,用于痤疮的临床治疗方法多是采用皮肤表面涂抹消炎、杀菌、止痒药膏,其治疗效果都不很理想,目前仍是医学界未能解决的难题。3、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效果好、没有副作用、具有杀菌消炎、止痒、解毒通络、祛痘生肌美容养肤的治疗痤疮的复方酊剂。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按以下方式实现的,本组方中的红霉素、氯霉素具有协同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生长的作用,因而清除了炎症的病源菌。同时红霉素能够促进白细胞的凋亡,影响其趋化性,影响某些细胞因子的表述,抑制炎症的发生过程,具有双重抗炎作用。因而减少粉刺和炎症性丘疹、脓疱的形成。溶剂中的乙醇具有脂溶性,能够溶解稀释毛囊口内的皮脂,以利于脱落细胞的排出,减少继发感染的机会。甘油不易挥发,与水、乙醇任意相溶,对皮肤有保湿、滋润和延长局部药效的作用,冰片和薄荷油具有清凉解毒、护肤的作用。本品的PH值=5.5,符合皮肤的化学特性,有利于皮肤的生理功能的发挥;既有治疗作用,又有保护皮肤的作用,比单纯应用乙醇,减少了皮肤的干燥、紧张感,刺激性小,患者易于接受,应用前景广阔。5、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治疗痤疮的复方酊剂,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组成红霉素0.3-2.0份、氯霉素0.1-2.0份、薄荷油0.3-1.0份、冰片0.1-1份、甘油乙醇水溶液100份;制备步骤如下1)将甘油40份、75%乙醇50份、蒸馏水10份混合均匀制成甘油乙醇水溶液备用;2)按比例称取红霉素、氯霉素、冰片加入甘油乙醇水溶液中搅拌均匀,最后加入薄荷油搅拌均匀,然后于0-10℃温度下用超声波匀化10-30分钟,分装即为成品。本专利技术治疗痤疮的复方酊剂,还可以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组成红霉素0.5-1.6份、氯霉素0.6-1.8份、薄荷油0.5-0.8份、冰片0.3-0.7份、甘油乙醇水溶液100份。本专利技术治疗痤疮的复方酊剂,还可以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组成红霉素1.2份、氯霉素1.5份、薄荷油0.7份、冰片0.5份、甘油乙醇水溶液100份。实施例1、配方红霉素0.3份、氯霉素0.1份、薄荷油0.3份、冰片0.1份、甘油乙醇水溶液100份;制备步骤如下1)将甘油40份、75%乙醇50份、蒸馏水10份混合均匀制成甘油乙醇水溶液备用;2)按比例称取红霉素、氯霉素、冰片加入甘油乙醇水溶液中搅拌均匀,最后加入薄荷油搅拌均匀,然后于0-10℃温度下用超声波匀化10-30分钟,分装即为成品。实施例2、配方红霉素2.0份、氯霉素2.0份、薄荷油1.0份、冰片1份、甘油乙醇水溶液100份;制备步骤与实施例1相同。实施例3、配方红霉素0.3份、氯霉素0.4份、冰片0.3份、甘油乙醇水溶液100份。制备步骤与实施例1相同。实施例4、配方红霉素0.5份、氯霉素0.3份、薄荷油0.6份、甘油乙醇水溶液100份。制备步骤与实施例1相同。实施例5、配方红霉素0.5份、薄荷油0.6份、冰片0.6份,甘油乙醇水溶液100份。制备步骤与实施例1相同。实施例5、配方氯霉素0.4份、薄荷油0.6份、冰片0.3份、甘油乙醇水溶液100份。制备步骤与实施例1相同。病例选择入选标准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符合II级寻常性痤疮的诊断标准1,一月内未做任何药物治疗,无合并其他疾病。剔除标准对本品过敏者;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者;症状性痤疮;中断治疗及不能复诊者。入选病例60例入选病例均为我科门诊病人。其中男32例,女28例,男女=1.14;年龄最大25岁,最小12岁,平均18.6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3年。本专利技术的治疗痤疮的复方酊剂以下简称“复方氯甘酊”。用药及观察方法用棉签蘸取配好的复方氯甘酊,均匀涂于患处,面积略大于皮损,早、中、晚各一次,疗程一个月。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3周及4周进行临床评分。评分的方法为将临床表现炎症丘疹、脓庖按无-0,轻-1,中-2,重-3,评分后累加起来既为临床得分;治疗后临床改善率=(治疗前得分-治疗后得分)/治疗前得分×100%。疗效判定采用4级标准痊愈临床改善率≥95%显效临床改善率<95%,≥60%有效临床改善率<60%,≥20%无效临床改善率<20%痊愈加显效合计为有效率治疗结果见表 副作用观察本组有5例(8.3%)患者用药后出现皮肤红斑,刺激感,但未经处理自行缓解,均未中断治疗,直至疗程结束。典型病例病例1黄金佩,女,16岁,泗水县苗官镇黄家村人。面部红色丘疹、脓庖2月就诊,查体见面部多个丘疹、脓庖,绿豆粒大小,少许粉刺。诊断寻常性痤疮(II级),复方氯甘酊外用,每日3次。1周后皮疹明显减少,2周大部分消失,3周痊愈。病例2马勇,男,19岁,泗水县圣水峪乡黄城人。面部红色丘疹、脓庖1月就诊,查体见面部多个丘疹、脓庖,绿豆粒大小,少许粉刺。诊断寻常性痤疮(II级),复方氯甘酊外用,每日3次。1周后皮疹减少,2周继续减少,3周大部分消失,4周仅残留2个粉刺。病例3冯广宏,男,16岁,泗水县城关镇鲍村人。面部红色丘疹、脓庖10月就诊,查体见面部40多个绿豆粒大小丘疹、脓庖,少许粉刺,粟粒大小。诊断寻常性痤疮(II级),复方氯甘酊外用,每日3次。1周后皮疹明显减少,2周大部分消失,3周丘疹、脓庖全部消失,残留米粒大小粉刺。泗水县苗官镇黄家村人。面部红色丘疹、脓庖2月就诊,查体见面部多个丘疹、脓庖,绿豆粒大小,少许粉刺。诊断寻常性痤疮(II级),复方氯甘酊外用,每日3次。1周后皮疹明显减少,2周大部分消失,3周痊愈。1、贺好,男,17岁,星村镇贺家堂。面部起粉刺、红色丘疹、脓疱6个月,查体见面部密集米粒大小粉刺及粟粒大红色丘疹、脓疱,额部、双颊为著。诊断寻常性痤疮(II级)。复方氯甘酊外用,每日3次,1周后脓疱消失,丘疹减少;3周丘疹全部消失,散在少许粉刺。病例4王清,女,16岁,黄沟乡邢家屋。面部起粉刺、红色丘疹、脓疱12个月,曾多次就诊治疗,效果不佳。查体见面部密集米粒大小黑头粉刺及粟粒大红色丘疹、脓疱,额部、双颊为著。诊断寻常性痤疮(II级)。复方氯甘酊外用,每日3次,1周后脓疱明显减少,2周后丘疹减少明显,3周脓疱丘疹全部消失,散在少许粉刺;4周皮疹全部消失。病例5李风,女,24岁,城关水泉。面部起粉刺、红色丘疹6个月,查体见面部密集米粒大小粉刺及粟粒大红色丘疹,额部、双颊为著。诊断寻常性痤疮(II级)。复方氯甘酊外用,每日3次,1周后丘疹减少;3周丘疹全部消失,粉刺减明显少;4周粉刺全部消失。病例6张琳,女,金庄戈山。面部起红色丘疹、脓疱6个月,查体见面部密集粟粒大红色丘疹、脓疱,分布对称,额部、双颊为著。诊断寻常性痤疮(II级)。复方氯甘酊外用,每日3次,1周后脓疱消失,丘疹减少;3周丘疹全部消失。病例7姜姗姗,女,15岁,杨柳河套园。面部起粉刺、红色丘疹、脓疱8个月,查体见面部较多米粒大小粉刺及粟粒大红色丘疹、脓疱,额部、双颊为著。诊断寻常性痤疮(II级)。复方氯甘酊外用,每日3次,2周后脓疱消失,丘疹减少;3周丘疹全部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治疗痤疮的复方酊剂,其特征在于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组成:红霉素0.3-2.0份、氯霉素0.1-2.0份、薄荷油0.3-1.0份、冰片0.1-1份、甘油乙醇水溶液100份;制备步骤如下:1)将甘油40份、75%乙醇50份 、蒸馏水10份混合均匀制成甘油乙醇水溶液备用;2)按比例称取红霉素、氯霉素、冰片加入甘油乙醇水溶液中搅拌均匀,最后加入薄荷油搅拌均匀,然后于0-10℃温度下用超声波匀化10-30分钟,分装即为成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治疗痤疮的复方酊剂,其特征在于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组成红霉素0.3-2.0份、氯霉素0.1-2.0份、薄荷油0.3-1.0份、冰片0.1-1份、甘油乙醇水溶液100份;制备步骤如下1)将甘油40份、75%乙醇50份、蒸馏水10份混合均匀制成甘油乙醇水溶液备用;2)按比例称取红霉素、氯霉素、冰片加入甘油乙醇水溶液中搅拌均匀,最后加入薄荷油搅拌均匀,然后于0-10℃温度下用超声波匀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居敏赵继栋王士珂
申请(专利权)人:张居敏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