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进行热交换的卧式压力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886086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进行热交换的卧式压力容器,它包括卧式罐体和换热器,换热器包括管板、两个铜合金制成的U形管束组以及与套盖,U形管束组的端口均设于管板上,且其中一个U形管束组的端口在管板上形成第一入口端区域和第一出口端区域;另一U形管束组的端口在管板上形成第二入口端区域和第二出口端区域,套盖由入口腔、出口腔以及混合腔组成,入口腔的侧壁上开设有使第二介质进入的入口,出口腔的侧壁上开设有使第二介质流出的出口,入口腔与第一入口端区域连通,混合腔同时与第一出口端区域以及第二入口端区域连通,出口腔与第二出口端区域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压力容器内设有换热器,它可充分地利用工业废热并和罐体内的介质进行热交换。(*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压力容器,特别是指一种可对压力容器的罐体内的流体进行 换热的卧式压力容器。
技术介绍
压力容器是指用于盛装气体或液体,且需要承载一定压力的密闭设备。压力容器 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航天以及医疗等诸多领域。它按照承受压力的等级分为低压容器、 中压容器、高压容器和超高压容器。卧式压力容器是压力容器中较为常见,且应用最为广泛 的一种。压力容器内的流体在使用时,往往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而经过长期存储的压力 容器内的流体通常不能达到上述温度的要求,这就给人们地使用带来了一些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进行热交换的卧式压力容器,它具有换热器,其目的在 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可进行热交换的卧式压力容器,包括用于存储第一介质的卧式罐体,它还包 括一换热器,该换热器包括设于卧式罐体前端口处的管板、位于卧式罐体内的两个由铜合 金制成的U形管束组以及与两个U形管束组连通的套盖,所述两个U形管束组的端口均设 于管板上,且其中一个U形管束组的端口在管板上形成第一入口端区域和第一出口端区 域;另一U形管束组的端口在管板上形成第二入口端区域和第二出口端区域,所述套盖由 入口腔、出口腔以及混合腔组成,入口腔的侧壁上开设有使第二介质进入的入口,出口腔的 侧壁上开设有使第二介质流出的出口,所述入口腔与第一入口端区域连通,所述混合腔同 时与第一出口端区域以及第二入口端区域连通,所述出口腔与第二出口端区域连通。作为本技术的改进,所述套盖内设有两块隔板,所述两隔板成T字形。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管板设于卧式罐体前端的下部,且至少有一 U 形管束组与卧式罐体的内侧壁抵接。由上述对本技术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1、本技术的压力容器内设有换热器,它可充分地利用工业废热作为第二介 质,并和罐体内的第一介质进行充分地热交换。2、废热从一个U形管束组的入口端流入,再从另一个U形管束组的出口端流出,它 的行程较长,因此罐体内的介质能有效地吸收废热的能量。3、管板和U形管束组均设于罐体的下部,且U形管束组与罐体的内侧壁抵接,因此 U形管束组能平稳地放置于罐体内。4、U形管束组都是由铜合金制成的,而铜合金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因此第一介质和 第二介质更容易进行热交换。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U形管束组与管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右视图。图4为套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一种可进行热交换的卧式压力容器,包括卧式罐体1和部分设于卧式罐 体1内的换热器,卧式罐体1的上、下端分别设有第一介质的进入口 11和流出口 12,卧式罐 体1由圆筒体13和设于圆筒体13前端的锥形筒体14组成,其内可存储第一介质;换热器 内可存储第二介质(通常为工业废热)。同时参照图2至图4,所述换热器包括设于卧式罐体 1前端口处的管板3、位于卧式罐体1内的左U形管束组4、右U形管束组(由于视角原因, 图中未画出)以及同时与左U形管束组4和右U形管束组连通的套盖5,左U形管束组4和 右U形管束组都是由大量的U形管捆绑而成,且U形管均是由铜合金制成的。管板3设于 卧式罐体1前端的下部,且左U形管束组4和右U形管束组均与卧式罐体1的内侧壁抵接, 因此左U形管束组4和右U形管束组都能平稳地放置于卧式罐体内。参照图1至图4,左U形管束组4的端口和右U形管束组的端口均设于管板3上, 且左U形管束组4的端口在管板3上形成第一入口端区域61和第一出口端区域62 ;右U形 管束组的端口在管板3上形成第二入口端区域63和第二出口端区域64。套盖5位于卧式 罐体1的外侧,套盖5的周缘与管板3密封连接,套盖5内设有两块互成T字形的隔板71、 72,这两块隔板71、72将套盖5分隔成入口腔81、出口腔82以及混合腔83,入口腔81的侧 壁上开设有使第二介质进入的入口 811,出口腔82的侧壁上开设有使第二介质流出的出口 821。使用时,即套盖5套设于卧式罐体1时,入口腔81与第一入口端区域61连通,混合腔 83同时与第一出口端区域62以及第二入口端区域63连通,出口腔82与第二出口端区域 64连通。继续参照图1至图4,换热器内的第二介质的行程如下入口 811 —入口腔81 — 第一入口端区域61 —左U形管束组4 —第一出口端区域62 —混合腔83 —第二入口端区 域63 —右U形管束组一第二出口端区域64 —出口腔82 —出口 821。第二介质先后通过左 U形管束组4和右U形管束组,它的行程较长,因此卧式罐体1内的第一介质能充分且有效 地与换热器内的第二介质进行热交换。上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 凡利用此构思对本技术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技术保护范围的行 为。权利要求1.一种可进行热交换的卧式压力容器,包括用于存储第一介质的卧式罐体,其特征在 于它还包括一换热器,该换热器包括设于卧式罐体前端口处的管板、位于卧式罐体内的 两个由铜合金制成的U形管束组以及与两个U形管束组连通的套盖,所述两个U形管束组 的端口均设于管板上,且其中一个U形管束组的端口在管板上形成第一入口端区域和第一 出口端区域;另一 U形管束组的端口在管板上形成第二入口端区域和第二出口端区域,所 述套盖由入口腔、出口腔以及混合腔组成,入口腔的侧壁上开设有使第二介质进入的入口, 出口腔的侧壁上开设有使第二介质流出的出口,所述入口腔与第一入口端区域连通,所述 混合腔同时与第一出口端区域以及第二入口端区域连通,所述出口腔与第二出口端区域连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进行热交换的卧式压力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盖内 设有两块隔板,所述两隔板成T字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进行热交换的卧式压力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板设 于卧式罐体前端的下部,且至少有一 U形管束组与卧式罐体的内侧壁抵接。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进行热交换的卧式压力容器,它包括卧式罐体和换热器,换热器包括管板、两个铜合金制成的U形管束组以及与套盖,U形管束组的端口均设于管板上,且其中一个U形管束组的端口在管板上形成第一入口端区域和第一出口端区域;另一U形管束组的端口在管板上形成第二入口端区域和第二出口端区域,套盖由入口腔、出口腔以及混合腔组成,入口腔的侧壁上开设有使第二介质进入的入口,出口腔的侧壁上开设有使第二介质流出的出口,入口腔与第一入口端区域连通,混合腔同时与第一出口端区域以及第二入口端区域连通,出口腔与第二出口端区域连通。本技术的压力容器内设有换热器,它可充分地利用工业废热并和罐体内的介质进行热交换。文档编号F28F21/08GK201884631SQ201020678938公开日2011年6月29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24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24日专利技术者林良新 申请人:石狮市宏企压力容器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进行热交换的卧式压力容器,包括用于存储第一介质的卧式罐体,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一换热器,该换热器包括设于卧式罐体前端口处的管板、位于卧式罐体内的两个由铜合金制成的U形管束组以及与两个U形管束组连通的套盖,所述两个U形管束组的端口均设于管板上,且其中一个U形管束组的端口在管板上形成第一入口端区域和第一出口端区域;另一U形管束组的端口在管板上形成第二入口端区域和第二出口端区域,所述套盖由入口腔、出口腔以及混合腔组成,入口腔的侧壁上开设有使第二介质进入的入口,出口腔的侧壁上开设有使第二介质流出的出口,所述入口腔与第一入口端区域连通,所述混合腔同时与第一出口端区域以及第二入口端区域连通,所述出口腔与第二出口端区域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良新
申请(专利权)人:石狮市宏企压力容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5[中国|福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