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粉匣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762905 阅读:1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碳粉匣,其包括:一外壳,具有一供碳粉容置的容室,以及一连通所述容室与外界的出粉口;一转轮,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外壳;一光栅管,同轴地设置于所述转轮,所述光栅管具有至少一透光区以及至少一不透光区。由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碳粉匣的应用弹性大,可适用不同机种的电子成像装置,并可大幅降低制造成本。(*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与电子成像装置有关,特别是指一种碳粉匣,其应用弹性大,可 适用不同机种的电子成像装置,并可大幅降低制造成本。
技术介绍
公知的碳粉匣如美国公开号第2007/0269225号专利的图2、图6、图7所揭示, 具有一夕卜壳(cartridge main body, 501a), 一主动件(driving member, 501j)与一输送件 (conveying member, 501i)连接,以及一从动件(driven member, 5011)被该主动件驱动 并与一搅拌件(agitating member, 501k)连接。由此,当碳粉匣装设在一电子成像装 置(如复印机)内时,电子成像装置可驱动主动件501j连同输送件501i—起旋转, 输送件501i可将容置于外壳501a内部的碳粉朝一出粉单元(discharging unit 501g)推 送,从动件5011可受主动件501j驱动而连同搅拌件501k—起旋转,搅拌件501k用于 搅动碳粉避免结块。为确认碳粉匣的动作正常,从动件5011设有一旋转体(rotational body, 501v), 旋转体501v具有若干狭缝,该电子成像装置则设有一位于旋转体501v内的发光器 (light emitting element, 702a),以及一位于旋转体501v外的接收器(light receiving element 702b)。当从动件5011旋转时,发光器702a射出的光束可间歇地穿过旋转体 501v的狭缝而被接收器702b感测到,由接收器702b所感测到光束的时间变化,可 进一步判断碳粉匣是否正常动作。然而,旋转体501v是以一体成型的方式设置在从动件5011上,制造所需的模具 形状较为复杂,导致生产成本较高,而且并不是所有的碳粉匣都需要设置旋转体 501v,或者,不同机种需搭配不同狭缝数目的旋转体,因此,为满足不同机种的 需求,制造者需要设计多种不同形状的模具,这就更增加了碳粉匣的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碳粉匣,其应用弹性大,可适用不同机种的电子成像装置。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碳粉匣,其可大幅降低制造成本。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碳粉匣,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外壳,具有一供碳粉容置的容室,以及一连通所述容室与外界的出粉口; 一转轮,3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外壳; 一光栅管,同轴地设置于所述转轮,所述光栅管具有至少一透光区以及至少一不透光区。上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光栅管由可透光材质制成,所述光栅管表面覆有至少一不透光层形成所述不透光区。上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所述不透光层为一贴纸、 一胶带或一涂层。 上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光栅管以可拆卸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转轮。 本技术还提供了另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碳粉匣,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外壳,具有一供碳粉容置的容室,以及一连通所述容室与外界的出粉口; 一转轮,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外壳; 一光栅管, 一体地由所述转轮延伸而出,且所述光栅管与所述转轮同轴,所述光栅管具有至少一透光区以及至少一不透光区。所述光栅管由可透光材质制成,所述光栅管表面覆有至少一不透光层形成所述不透光区。所述不透光层为一贴纸、 一胶带或一涂层。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由于设置了可弹性设置的不透光层,可配合 不同机种的需求调整不透光层的数目或位置,无需制造多组形状不同的模具,因 此可适用于各种情况,不仅在应用上弹性大,更能大幅降低制造成本。附图说明图l是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2是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3是沿图l中3-3方向的剖视图4是本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5是本技术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结构、特点及功效,现举以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 附图说明如下。如图1 图3所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碳粉匣10包含有一外 壳20、 一送粉杆28、 一第一转轮30、 一搅拌杆32、 一第二转轮36以及一光栅管40。外壳20具有一供碳粉(图中未示)容置的容室22, 一出粉口24位于外壳20左 端并连通容室22与外界。送粉杆28可旋转地设置于容室22的底部,用于将碳粉向左输送至出粉口24。第一转轮30可旋转地设置于外壳20的右端并与送粉杆28连接,使得送粉杆28 可随第一转轮30—起旋转。搅拌杆32为可旋转地设置于容室22中,用以搅动容室中的碳粉,避免碳粉产生结块现象。第二转轮36为可旋转地设置于外壳20右端并与搅拌杆32连接,使得搅拌杆32 可随第二转轮36—起旋转,且二转轮30、 36互相啮合,由此,第二转轮36可受第 一转轮30驱动而旋转。当碳粉匣10装设于一电子成像装置(图中未示)时,电子成像装置可驱动第 一转轮30旋转, 一方面第一转轮30带动送粉杆28旋转,将碳粉往出粉口24的方向 推送,另一方面第一转轮30驱动第二转轮36连同搅拌杆32—起旋转,利用搅拌杆 32搅动碳粉以避免结块。光栅管40以可拆卸的方式同轴地设置于第二转轮36外侧,在本实施例中,光 栅管40为利用一螺栓41与第二转轮36组合在一起,光栅管40具有间隔排列的四透 光区42以及四不透光区44,事实上,光栅管40是由透明塑料材质射出成型,各不 透光区44是在光栅管40表面覆盖一不透光层45而成,各不透光层45可以是一贴纸、 一胶带或一涂层,其中,贴纸、胶带可采用不透光或反光的材质,涂层则可用麦 克笔油漆、或黏土涂布形成。利用光栅管40间歇地以不透光区44遮住发光器(图中未示)所发出的光,使 接收器(图中未示)接收到间歇的讯号,如此即可判断碳粉匣10的运作是否正常。 由于不透光层45的设置相当弹性,可配合不同机种的需求调整不透光层45的数目 或位置,无需制造多组形状不同的模具,因此可适用于各种情况,不仅在应用上 弹性大,更能大幅降低制造成本。除此之外,光栅管40与第二转轮36为二独立的组件,因此,光栅管40可依需 要而不设,在应用上更具弹性,而且当第二转轮36或光栅管40损坏时,只需更换 单一组件即可,维修费用低廉且符合环保要求。实际制造时,光栅管与第二转轮 也可以一体成型的方式制造。基于本技术的创作精神,本技术碳粉匣的结构可加以变化应用,例 如光栅管的不透光层可以其它材质替代,只要可吸收、反射或偏光发光器所射 出的光即可,光栅管40的透光区42与不透光区44的数目、大小与位置均可依需要 加以变更,事实上,光栅管40具有至少一透光区42与至少一不透光区44即可,且 设于碳粉匣外壳的转轮数目也无限制。如图4所示,为本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碳粉匣50,碳粉匣50仅具 有一转轮54可旋转地设于外壳52,光栅管56则同轴地设于转轮54外侧。又如图5所 示,为本技术第三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碳粉匣60,碳粉匣60具有四转轮62设 于外壳64,光栅管66设于其中一转轮62,事实上,光栅管66为一体地由转轮62延 伸而出。凡这些能轻易完成的结构变化,均应被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所涵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碳粉匣,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外壳,具有一供碳粉容置的容室,以及一连通所述容室与外界的出粉口; 一转轮,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外壳; 一光栅管,同轴地设置于所述转轮,所述光栅管具有至少一透光区以及至少一不透光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粉匣,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外壳,具有一供碳粉容置的容室,以及一连通所述容室与外界的出粉口;一转轮,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外壳;一光栅管,同轴地设置于所述转轮,所述光栅管具有至少一透光区以及至少一不透光区。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碳粉匣,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栅管由可透光材质制成, 所述光栅管表面覆有至少一不透光层形成所述不透光区。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碳粉匣,其特征在于所述不透光层为一贴纸、 一胶 带或一涂层。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碳粉匣,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栅管以可拆卸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金锡陈哲祯王慧烟王晓慧王友信
申请(专利权)人:上福全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