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健专利>正文

一种压力容器的夹持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729341 阅读:2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压力容器的夹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升降油缸带动的固定板,固定板的底部中间安装夹持油缸,固定板的底部两侧安装左夹持机构和右夹持机构,所述的左、右两夹持机构各自包括呈八字型的前夹臂和后夹臂,前夹臂连接后夹手,后夹臂连接前夹手,前夹手与后夹手相配合,左、右两夹持机构的前夹臂经前固定杆相连,左、右两夹持机构的后夹臂经后固定杆相连,左、右两夹持机构的前夹手和后夹手经活动杆相连,活动杆的中部固接夹持油缸的活塞杆。本技术方案利用自动夹持器代替手工搬运,不仅大大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并且又能减少安全隐患;由于压力容器较长,采用左右两组夹持机构,使得受力平稳,避免压力容器倾斜。(*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压力容器的夹持器,属于压力容器的检测辅助 设备。
技术介绍
压力容器可用来存储高压气体(如氩气、氧气等)或者液体,若压 力容器存在质量问题(如渗漏)就很可能发生爆炸,因此在加工好压力 容器后,对其进行安全性能检测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其检测流程大 致如下首先称好需检测的压力容器的净重,然后把压力容器竖起来往 里面加水,等加满水后再拧上压力容器的阀门,再次称出加满水后的压 力容器重量,通过减去压力容器的净重得到压力容器的实际容积,再利 用加满水的压力容器做水压测试,做完水压测试后把压力容器倒置,将 里面的水排空后再烘干,以防生锈,整个检测过程需上/下、前/后、左/ 右各向移动压力容器,由于压力容器重量重,体积大,现有方法采用人 工完成,不仅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并且危险性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已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可实 现自动搬运,可大大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并且操作安全的一 种压力容器的夹持器。本技术一种压力容器的夹持器的技术方案是其特征在于包括 由升降油缸带动的固定板,固定板的底部中间安装夹持油缸,固定板的 底部两侧安装左夹持机构和右夹持机构,所述的左、右两夹持机构各自 包括呈八字型的前夹臂和后夹臂,前夹臂连接后夹手,后夹臂连接前夹 手,前夹手与后夹手相配合,左、右两夹持机构的前夹臂经前固定杆相 连,左、右两夹持机构的后夹臂经后固定杆相连,左、右两夹持机构的 前夹手和后夹手经活动杆相连,活动杆的中部固接夹持油缸的活塞杆。本技术一种压力容器的夹持器,利用自动夹持器代替手工搬 运,不仅大大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并且又能减少安全隐患;3由于压力容器较长,采用左右两组夹持机构,使得受力平稳,避免压力容器倾斜,其具体的工作过程如下其左、右两夹持机构的前夹手和后夹手的初始状态为张开状态,首先升降油缸带动整个夹持器下降,使前夹手和后夹手包围压力容器外径,夹持油缸启动,其活塞杆伸出,带动活动杆下降,即左、右两夹持机构的前夹手和后夹手的旋转支点下降,促使前夹手和后夹手各自向内夹紧压力容器,当活塞杆全部伸出右,即达到一定的夹紧力右,升降油缸启动,带动整个夹持器上升,当上升到一定高度右,再经移动油缸移动到另一个工作台上方,升降油缸又带动整个夹持器下降,当压力容器与工作台接触右,夹持油缸的活塞杆縮回,使活动杆上升,从而带动前、后夹手各自向外张开,使前、后夹手脱离压力容器,此时就可对压力容器在这个工作台上进行加工或者测试处理了,实现了自动搬运的目的。本技术一种压力容器的夹持器,其所述的左、右两夹持机构中的前夹手是由两根弧形铁片固接的双夹手,后夹手是由一根弧形铁片组成的单夹手,单夹手与双夹手相配合。其所述的左、右两夹持机构中的后夹手是由两根弧形铁片固接的双夹手,前夹手是由一根弧形铁片组成 的单夹手,单夹手与双夹手相配合。单夹手位于双夹手之间,受力均匀,使得压力容器保持平衡,不易倾倒。其所述的左夹持机构的前夹手是双夹手,后夹手是单夹手;右夹持机构的前夹手是单夹手,后夹手是双夹手,左夹持机构的前夹手和后夹手与右夹持机构的前夹手和后夹手对称 分布,进一步使得受力均匀,夹持平稳。其所述的夹持油缸是一个或者 两个。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压力容器的夹持器的夹紧状态主视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一种压力容器的夹持器的张开状态主视示意图; 图3是图1的A向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压力容器的夹持器,如图l、图2所示,其 特征在于包括由升降油缸带动的固定板1,固定板1的底部中间安装夹持油缸2,固定板1的底部两侧安装左夹持机构3和右夹持机构4,所 述的左、右两夹持机构3、 4各自包括呈八字型的前夹臂和后夹臂,前 夹臂连接后夹手,后夹臂连接前夹手,前夹手与后夹手相配合,左、右 两夹持机构3、 4的前夹臂31、 41经前固定杆5相连,左、右两夹持机 构3、 4的后夹臂32、 42经后固定杆6相连,左、右两夹持机构3、 4 的前夹手34、 44和后夹手33、 43经活动杆7相连,活动杆7的中部固 接夹持油缸2的活塞杆21。本技术方案利用自动夹持器代替手工搬运, 不仅大大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并且又能减少安全隐患,其具 体的工作过程如下其左、右两夹持机构的前夹手34、 44和后夹手33、 43的初始状态为张开状态,首先升降油缸带动整个夹持器下降,使前 夹手34、 44和后夹手33、 43包围压力容器15外径,夹持油缸2启动, 其活塞杆21伸出,带动活动杆7下降,即左、右两夹持机构3、 4的前 夹手34、 44和后夹手33、 43的旋转支点下降,促使前夹手34、 44和 后夹手33、 43各自向内夹紧压力容器15,当活塞杆21全部伸出右, 即达到一定的夹紧力右,升降油缸启动,带动整个夹持器上升,当上升 到一定高度右,再经移动油缸移动到另一个工作台上方,升降油缸又带 动整个夹持器下降,当压力容器与工作台接触右,夹持油缸2的活塞杆 21縮回,使活动杆7上升,从而带动前、后夹手34、 44、 33、 43各自 向外张开,使前、后夹手34、 44、 33、 43脱离压力容器15,此时就可 对压力容器在这个工作台上进行加工或者测试处理了,实现了自动搬运 的目的。其所述的左、右两夹持机构3、 4中的前夹手34、 44或者后夹 手33、 43是由两根弧形铁片固接的双夹手,后夹手33、 43或者前夹手 34、 44是由一根弧形铁片组成的单夹手,单夹手与双夹手相配合,单 夹手位于双夹手之间,受力均匀,使得压力容器保持平衡,不易倾倒。 其所述的左夹持机构的前夹手34是双夹手,后夹手33是单夹手;右夹持机构的前夹手44是单夹手,后夹手43是双夹手,其左夹持机构的前 夹手和后夹手与右夹持机构的前夹手和后夹手对称分布,进一步使得受 力均匀,夹持平稳,当然也可调换一下,如图3所示,左夹持机构的前 夹手为单夹手,后夹手是双夹手,而右夹持机构的前夹手为双夹手,其 前夹手为单夹手。其所述的夹持油缸2是一个或者两个。权利要求1、一种压力容器的夹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升降油缸带动的固定板(1),固定板(1)的底部中间安装夹持油缸(2),固定板(1)的底部两侧安装左夹持机构(3)和右夹持机构(4),所述的左、右两夹持机构(3、4)各自包括呈八字型的前夹臂和后夹臂,前夹臂连接后夹手,后夹臂连接前夹手,前夹手与后夹手相配合,左、右两夹持机构(3、4)的前夹臂(31、41)经前固定杆(5)相连,左、右两夹持机构(3、4)的后夹臂(32、42)经后固定杆(6)相连,左、右两夹持机构(3、4)的前夹手(34、44)和后夹手(33、43)经活动杆(7)相连,活动杆(7)的中部固接夹持油缸(2)的活塞杆(21)。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力容器的夹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左、右两夹持机构(3、 4)中的前夹手(34、 44)是由两根弧形铁片 固接的双夹手,后夹手(33、 43)是由一根弧形铁片组成的单夹手,单 夹手与双夹手相配合。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力容器的夹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左、右两夹持机构(3、 4)中的后夹手(33、 43)是由两根弧形铁片 固接的双夹手,前夹手(3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压力容器的夹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升降油缸带动的固定板(1),固定板(1)的底部中间安装夹持油缸(2),固定板(1)的底部两侧安装左夹持机构(3)和右夹持机构(4),所述的左、右两夹持机构(3、4)各自包括呈八字型的前夹臂和后夹臂,前夹臂连接后夹手,后夹臂连接前夹手,前夹手与后夹手相配合,左、右两夹持机构(3、4)的前夹臂(31、41)经前固定杆(5)相连,左、右两夹持机构(3、4)的后夹臂(32、42)经后固定杆(6)相连,左、右两夹持机构(3、4)的前夹手(34、44)和后夹手(33、43)经活动杆(7)相连,活动杆(7)的中部固接夹持油缸(2)的活塞杆(2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健
申请(专利权)人:王健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