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船生产动能转接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727032 阅读:2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上船生产动能转接机构,包括登船塔、过桥,所述的登船塔垂向固定有第一电缆和第一管线,第一电缆的下端与坞边电力箱电连接;第一管线下部与廊道管路相通连,第一管线上部设置有阀门接口;登船塔顶部固定有转接电箱,转接电箱与第一电缆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的过桥两侧固定有第二电缆,第二电缆一端与转接电箱电连接,另一端引至甲板的预定位置;过桥纵向固定有第二管线,第二管线的一端有法兰接口,法兰接口通过通管和阀门接口相连,另一端通过法兰接口与甲板上的气体主管道相通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安装和拆卸方便;管线和电缆分布均匀,不会与运行中的生产设备冲突,可避免管线和电缆的重复拆装工作,减少工人高空作业的危险性。(*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上船生产动能转接机构,特别是一种将生产动能从地面动能 供应装置转接到船舶甲板的转接机构。
技术介绍
船舶建造过程中,船舶甲板在坞内生产区间成型后,为方便船舶后续建造工作的 进行,需要向甲板转接必须的能源(生产动能),即从地面往甲板输送生产所需的气体(如, 天然气、氧气、氢气和二氧化碳等)和电源。现有技术的生产动能的转接是通过敷设临时管 线和临时电缆的方式来实现的,即当船舶建造过程中需要时,将管线和电缆分别与坞边的 廊道管路和电力箱连接后,直接沿船舷分散挂设,并引至船舶甲板上的预定使用位置,分别 与气体主管道和转接电箱相连接。而当建造完成后则须先将管线从气体主管道和廊道管路 拆开,以及将电缆从坞边电力箱和转接电箱拆卸,然后将整个电缆和管线从船舷上拆卸下 来。此供应方式存在这样的不足之处首先,临时管线和电缆挂设和拆卸的工作量大; 其次,临时管线和电缆受现场生产条件限制,其敷设凌乱,容易与现场运行中的生产设备发 生冲突(如,被运行中的生产设备撞到),而当发生冲突情况或者将发生冲突时,则需要将管 线和电缆拆卸后再安装,否则会破坏管线或电缆,或者影响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行,显然,这 额外增加了重新拆卸和安装的工作量;再者,由于管线和电缆的安装和拆卸需要进行高空 作业,重复安装和拆卸工作多了,也就增加了工作人员高空作业的危险性;最后,管线和电 缆的不定时重复拆装造成配合工作人员的被动,影响整个船舶建造工作的进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船生产动能转接机构,其上的管线和电缆布置 井然有序,无须重复拆装,并可减少工人高空作业的危险性。本技术所述的上船生产动能转接机构,包括登船塔,登船塔的上部连接有过 桥,所述的登船塔垂向固定有第一电缆和第一管线,所述的第一电缆的下端与坞边电力箱 电连接;所述的第一管线下部与廊道管路相通连,第一管线上部设置有阀门接口 ;登船塔 顶部固定有转接电箱,转接电箱与第一电缆的另一端电连接;同样,所述的过桥两侧固定有 第二电缆,第二电缆一端与转接电箱电连接,另一端引至甲板的预定位置;所述的过桥纵向 固定有第二管线,第二管线的一端有法兰接口,法兰接口通过通管和阀门接口相连接,另一 端通过法兰接口与甲板上的气体主管道相通连。本技术的登船塔上固定有转接电箱,通过转接电箱可将分别固定在登船塔和 过桥上的第一电缆和第二电缆电连接,且拆卸和安装十分方便;另外,第一管线的上部设置 有阀门接口、第二管线的两端固定有法兰接口,通过第二管线两端的法兰接口可分别与阀 门接口和甲板上的气体主管道相通连,且拆卸和安装十分方便。当船舶建造完成后,需要清 场时,可先将第一电缆和第二电缆从转接电箱上直接拆除,以及将法兰接口从阀门接口和气体主管道上拆开,然后再将过桥整体拆移即可,十分方便,而不需要将电缆和管线从登船 塔和过桥上完全拆卸下来,大大减少了拆卸与安装的工作量;另外,通过此方式敷设的管线 和电缆分布均勻,不会与运行中的生产设备相冲突(如,被运行中的生产设备撞到),导致管 线或电缆被破坏、或影响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行,显然在使用过程无需将管线和电缆拆卸后 再安装,避免额外增加重新拆卸和安装的工作量;再者,管线和电缆无需重复安装和拆卸, 也就减少了工人高空作业的危险性,并可加快整个船舶建造工作的进程。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主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第一管线在登船塔上的安装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第一电缆在登船塔上的安装示意图。图6是图1的A部分放大详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6所示,本技术的上船生产动能转接机构,包括登船塔1,登船塔1的 上部连接有过桥2,所述的登船塔1通过活动卡扣或束带垂向固定有第一电缆11和第一管 线12,所述的第一电缆11的下端与坞边电力箱(图中末表示)电连接;所述的第一管线12 下部与廊道管路(图中末表示)相通连,第一管线12上部设置有阀门接口 3 ;登船塔1顶部 固定有转接电箱4,转接电箱3与第一电缆11的另一端电连接;同样,所述的过桥2两侧通 过活动卡扣或束带或挂钩固定有第二电缆21,第二电缆21 —端与转接电箱4电连接,另一 端引至甲板5的预定位置;所述的过桥2通过活动卡扣或束带或挂钩纵向固定有第二管线 22,第二管线22的一端设置有法兰接口 61,法兰接口 61通过通管(图中末表示)和阀门接 口 3相连接,从而使第二管线和第一管线相通连,另一端通过法兰接口 62与甲板5上的气 体主管道(图中末表示)相通连。当船舶建造完成后,需要清场时,可先将第一电缆11和第 二电缆21从转接电箱4上直接拆除,以及将法兰接口 61、62从阀门接口 3和气体主管道上 拆开,然后再将过桥2整体拆移即可,十分方便,而不需要将电缆、管线从登船塔1和过桥2 上完全拆卸下来,大大减少了拆卸与安装的工作量;另外,通过此方式敷设的管线和电缆分 布均勻,不会与运行中的生产设备相冲突(如,被运行中的生产设备撞到),导致管线或电缆 被破坏、或影响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行,显然在使用过程无需将管线和电缆拆卸后再安装,避 免额外增加重新拆卸和安装的工作量;再者,管线和电缆无需重复安装和拆卸,也就减少了 工人高空作业的危险性,并可加快整个船舶建造工作的进程。如图4所示,所述的第一管线12上部的阀门接口 3可根据需要(如适应不同吨 位或船型的生产动能供应),在第一管线12上部的不同高度位置设置一个或多个阀门接口 12。另外,管线的数量以及输送气体的种类也可根据生产需要布置或选择。如图5所示,所述的登船塔1垂向固定有电缆托架7,电缆托架7可通过焊接方式 固定在登船塔1上,也可以通过活动卡码或束等固定在登船塔1上,第一电缆11通过卡码 或束带固定在电缆托架7上,通过电缆托架7可将第一电缆11更井然有序在固定在登船塔1上。 如图1、图6所示,所述的登船塔1的上部以现有技术枢接有轴承座8。轴承座8 上有铰接部81,过桥2的一端通过销轴铰接在轴承座8上的铰接部81上,使过桥2具备相 对登船塔1水平转动的同时,也可在垂直方向上转动,保证生产过程中过桥2能始终搭在甲 板5上,增加了本技术的使用性,如,能很好地避免码头作业时,船舶甲板5高度随海水 上下波动,导致过桥2与甲板5相脱离的情况发生。权利要求1.一种上船生产动能转接机构,包括登船塔,登船塔的上部连接有过桥,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登船塔垂向固定有第一电缆和第一管线,所述的第一电缆的下端与坞边电力箱电连 接;所述的第一管线下部与廊道管路相通连,第一管线上部设置有阀门接口 ;登船塔顶部 固定有转接电箱,转接电箱与第一电缆的另一端电连接;同样,所述的过桥两侧固定有第二 电缆,第二电缆一端与转接电箱电连接,另一端引至甲板的预定位置;所述的过桥纵向固定 有第二管线,第二管线的一端有法兰接口,法兰接口通过通管和阀门接口相连接,另一端通 过法兰接口与甲板上的气体主管道相通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船生产动能转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登船塔垂向固 定有电缆托架,第一电缆固定在电缆托架上,通过电缆托架固定在登船塔上。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船生产动能转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登船塔上部 枢接有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上船生产动能转接机构,包括登船塔,登船塔的上部连接有过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登船塔垂向固定有第一电缆和第一管线,所述的第一电缆的下端与坞边电力箱电连接;所述的第一管线下部与廊道管路相通连,第一管线上部设置有阀门接口;登船塔顶部固定有转接电箱,转接电箱与第一电缆的另一端电连接;同样,所述的过桥两侧固定有第二电缆,第二电缆一端与转接电箱电连接,另一端引至甲板的预定位置;所述的过桥纵向固定有第二管线,第二管线的一端有法兰接口,法兰接口通过通管和阀门接口相连接,另一端通过法兰接口与甲板上的气体主管道相通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庞神福谢浴淳李建军罗子强赖宇秋杜容浩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中船龙穴造船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中国|广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