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卢贵东专利>正文

多功能体位自动变换病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53159 阅读:2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是一种长期卧床病人用的辅助护理器械。床体通过转轴与床架立柱相连,床体的足侧挡板上装有扇形齿轮,两边各装一限位挡;床架立柱两侧装有行程开关,并装有传感器,其固定触点座板与立柱相连,活动触点支臂与转轴相连。通过可转动的床体固定床架及装于足侧床架的电控转动装置,控制床体定时做左右正三个部位的调整,从而改善病人身体的受压状况。(*该技术在200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是一种长期卧床病人用的辅助护理器械。褥疮是长期卧床病人的严重并发症,可给病人造成极大的痛苦,多见于截瘫、偏瘫、昏迷,年老衰弱或各种大手术后等长期卧床而不能自行变更卧位的病人。由于皮肤局部长期受压,导致血流不畅,因而容易坏死,形成溃疡,变成褥疮。在传统的护理方法中,除进行局部按摩外,预防褥疮的主要措施是由护理人员每隔二小时左右帮助病人翻身变更卧位一次,通过变更卧位使受压的局部软组织解除压迫,改善血液循环。但在实际工作中,不仅护理工作十分麻烦,劳动强度大,而且可能由于一时疏忽使病人发生褥疮。另外,某些疾病,如脑出血、脑外伤、脊柱损伤、大手术后的病人等,可能因人工翻动身体而增加病人的痛苦,甚至使病情加重。如何简便而有效地预防褥疮,一直是护理工作的难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自动进行体位变换的病床,通过可转动的床体固定床架及装于足侧床架的电控转动装置,控制床体定时做左右正三个部位的调整,从而改善病人身体的受压状况,促进血液循环。此外,在床体上还装有活动靠背架及可拆装的便盆,以方便使用。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实现的它包括床体、靠背架、连杆、摇臂、控制箱、减速器及行程开关组成,其特征在于,床体通过转轴与床架立柱相连,床体的足侧档板上装有扇形齿轮,两边各装一限位档;床架立柱两侧装有行程开关,并装有传感器,其固定触点座板与立柱相连,活动触点支臂与转轴相连,床体头侧经连杆固定装有活动靠背架,在足侧床架立柱处设有控制箱,扇形齿轮与床体相连,电动机及减速器固定在床架上;所述控制箱内装配有电路元器件安装板,及电气传动装置,该装置由电动机、连轴节、蜗轮蜗杆减速器、小齿轮及扇形齿轮组合构成;安装板上装有四级长延时单稳态电路DC1-DC4及位置传感器与两个双稳态电路SC1、SC2相接,该双稳态电路SC1、SC2与反相器BG1、BG2及继电器J1、J2相连;在床体下方设有手摇升降装置,该装置包括丝杠、丝母、连杆及一对锥齿轮与摇臂相啮合装配构成;在床面中央开有活动开盖的孔洞,其下挂装有一便盆。本技术的优点与效果是1.病床结构简单、容易制造;2.床体卧面为弧面形,与人体背部曲率相近,病人卧在床上压强小,可减轻软组织压力;3.设有自动控制电路及电气传动装置,能定时变换病人的体位,从而使病人因重力受压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改善,防止褥疮的发生。4.设有自控/手控转换开关和手控按钮,当将自控/手控开关扳至“手控”位置时,可按压“左转”或“右转”按钮,按病人的意愿变更体位。5.设有活动靠背架,可按病人的要求由护理人员用手摇转动装置将靠背架支起或放平。6.在床底部设有大小便孔洞,下面装有滑道及便盆,抽去病人身下的小褥垫即可解大小便,(上肢能动的病人自己即可随时解大小便),十分方便。 附图说明如下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向视图;图3为图1的B-B剖视图;图4为电路原理图。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结构及电路工作原理做进一步表述床体2是钢木混合结构,装有弧形床面(床面曲率半径为550mm)床体两端装有转轴,通过转轴与床架立柱1、4相连。床体足侧档板上装有扇形齿轮16,两边各有一个限位档17、21,在床架立柱1两侧各有一个行程开关18、20。在床架立柱上还装有位置传感器19,其固定触点座板与立柱相连,活动触点支臂与转轴相连。在床面中央开有大小便孔洞,其下方装有便盆10,便盆装在滑道上,可随时取下。在床体头侧至中心部位设有活动靠背架3,床体下方有手摇传动升降机构,该机构由丝杠7、丝母5、连杆6、一对圆锥齿轮8及摇臂9组成,可按病人需要由护理人员摇动摇臂将靠背架支起或放下。在足侧床架立柱1处设有控制箱11,箱内有电气传动装置及电路元器件安装板22。电气传动装置由电动机12、弹性拨销联轴节13、二级蜗轮蜗杆减速器14、小齿轮15及扇形齿轮16组成。扇形齿轮16与床体2相连,电动机12及减速器14与床架相连。电动机通电后即可带动床体绕纵轴转动。此外,在第一级蜗杆顶部设有摇把连接轴颈,停电时可用附加的摇把转动蜗杆将床体转到需要位置。自动控制电路(见图4),主要由正、负电源(DY1、DY2)、四级长延时单稳态电路(DC1、DC2、CD3、CD4,简称单稳),起动电路(Q)、双稳态电路(SC1、SC2,简称双稳)、位置传感器(WC)、继电器(J1、J2)、反相器(BG1、BG2)、行程开关(K5、K6)、自控/手控转换开关(K2)及电动机(M)组成。电路工作原理如下插上电源插头X、接通电源开关K1、220伏交流电压经熔断器使电源指示灯燃亮。当自控/手控转换开关K2置于“自控”位置时,正电源DY1及负电源DY2通电。负电源滤波电容C7的容量比正电源滤波电容C6的容量小,故负电压比正电压建立早,使四级单稳均处于稳定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后,启动级Q导通,输出脉冲经C5、R5微分,负尖锋脉冲经隔离二极管D9去触发第一级单稳DC1,使其翻转到暂稳状态,DC1输出电压经C1、R1微分,正尖锋脉冲经隔离二极管D2及电阻R6去触发双稳SC1第一个管,使SC1翻转,SC1输出电压经耦合电阻R12加到反相器BG1的基极,使BG1导通,继电器J1通电工作,220伏交流电经J1的触点及行程开关K5使电动机M通电旋转,带动床体左转。当位置传感器WC的活动触点与左固定触点接通时,12伏电压经电阻R9、R10分压及C8、R11微分,正尖峰脉冲经隔离二极管D10去触发SC1的第二个管,使SC1回复,输出电压下降到接近零伏,BG1截止,J1断电,电动机停止工作,床体停在左位。过1小时后,单稳DC1回复到稳定状态,输出低电平脉冲,经C1、R1微分,负尖峰脉冲,经隔离二极管D1去触发单稳DC2,使其翻转到暂稳状态,DC2输出电压经C2、R2微分,正尖峰脉冲经隔离二极管D4及电阻R7去触发双稳SC2第一个管,使SC2翻转,SC2输出电压经耦合电阻R13加到反相器BG2的基极,使BG2导通,继电器J2通电工作,220伏交流电经J2的触点及行程开关K6使电动机M通电反向旋转,带动床体向平位转动。当位置传感器WC的活动触点与中固定触点接通时,12伏电压经电阻R9、R10分压及C8、R11微分,正尖峰脉冲经隔离二极管D11去触发双稳SC2第二个管,使SC2回复,输出电压下降到接近零伏,BG2截止,J2断电,电动机停止工作,床体停在平位。以后按此规律,隔1小时单稳回复,输出脉冲,经微分去触发下一级单稳,使其翻转,下一过程开始,末级单稳又去触发第一级单稳,如此循环往复,使床体定时变更位置。当自控/手控开关K2置于“手控”位置时,可按压左转按钮K6或右转按钮K4,使床体按需要转动,可在任意位置停止,当转到左极限位置或右极限位置时,行程开关K5或K6断开,电动机自动断电,使床体停止转动。权利要求1.多功能体位自动变换病床,包括床体2、靠背架3、连杆6、摇臂9、控制箱11、减速器14及行程开关18、20组成,其特征在于,床体2通过转轴与床架立柱1、4相连,床体2的足侧档板上装有扇形齿轮16,两边各装一限位档17、21;床架立柱1两侧装有行程开关18、20,并装有传感器19,其固定触点座板与立柱相连,活动触点支臂与转轴相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多功能体位自动变换病床,包括床体2、靠背架3、连杆6、摇臂9、控制箱11、减速器14及行程开关18、20组成,其特征在于,床体2通过转轴与床架立柱1、4相连,床体2的足侧档板上装有扇形齿轮16,两边各装一限位档17、21;床架立柱1两侧装有行程开关18、20,并装有传感器19,其固定触点座板与立柱相连,活动触点支臂与转轴相连,床体2头侧经连杆6固定装有活动靠背架3,在足侧床架立柱1处设有控制箱11,扇形齿轮16与床体2相连,电动机12及减速器14固定在床架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贵东
申请(专利权)人:卢贵东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21[中国|辽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