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的连接元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492685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板的连接元件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固定至第一板(3)的板(2),以及连接主体(4),所述连接主体(4)与板(2)相连,且可以插入第二板(5)的空腔(6)内以将第二板连接至第一板(3),该连接主体(4)具有大致“V”形的截面以及可以完全插入至空腔(6)的顶部边缘(9)。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板的连接元件。本专利技术尤其便利地应用于木建筑构造的木板连接。本专利技术也同样适用于其它材料的板的连接,该材料例如为多层材料,混凝土或其 它材料。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板的连接元件包括一种板,该板用金属所制,且弯曲成“L”或“T”形状结构。该连接元件包括用于连接至第一板的部分,和固定至第二板的部分。该“T”形连接元件具有至少一个部分,该部分可以被插入至板的缺口中,该缺口是 在板的制作过程中形成的。通过这种方式,板的连接使得连接元件至少被部分隐藏。除此之外,现有技术中还包括具有平坦第一部分和两个第二部分的连接元件,该 两个第二部分也均为平坦,相互平行的。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部分一旦固定至第一板处后, 第二板被插入在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二部分所形成的空间中。采用适当的固定元件,以使第 二板和连接元件之间的连接稳定。这些种类的连接元件用于板块的角连接。也就是说,这些元件用于将两块板以直 角连接。特别地,所述连接用于将形成建筑物的地面和/或天花的板连接至至少部分形成 建筑物的支撑墙或者隔墙的板上。现有技术中的连接元件缺点是结构特性差,尤其在刚性方面。该缺点在建造建筑物组装板块的过程中尤其明显。使用现有技术中的连接元件,需要有顺序地将形成墙面的板安装在形成地面和/ 或天花的板上。也就是说,要将板直接地安装在相邻的板上,因为现有技术中的连接元件不可以 支撑相隔开的板,即使是暂时的支撑。此外,这样导致操作人员使用大块的板以减少板的数量以及方便安装。然而,这样做,会出现关于板块的处理问题,以及操作人员的安全问题,这是因为 例如大型板的“帆效应”。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在于提供一种板的连接元件,该连接元件可以免除上 述缺点。特别地,本专利技术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显著改善结构特征的板的连接元件。此外,本专利技术还在于提供一种板的连接元件,其在建造建筑物时,板的安装具有轻 松,快速和安全的特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一种板的连接元件来实现,该连接元件的特点包含在以下一项或多项权利要求中。 附图说明以下将以非限定的方式、结合附图的具体实施例来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板连接元件的第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图;图2为图1中板连接元件在使用结构中的截面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板连接元件的第二个实施例的透视图;图4为图3中板连接元件的正视图;图5为图3中连接元件,根据图4中V-V方向的截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在附图中,数字1代表整个板的连接元件。本说明书中涉及木板,然而,本专利技术同样可以有利地应用于其它材料所制成的板。连接元件1包括至少一块板2,优选为平坦的,该板2可以固定在第一木板3处,以 及包括连接主体4,该连接主体4与板2连接且可以插入至第二木板5内。特别地,该连接主体4可以插入至与其形状相匹配的空腔6内,该空腔6设置在第 二板5处(图2)。这种特征有利于板的中心组装。也就是说,在第二块5中的空腔6的位置决定了 相对于第一板3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连接主体4主要沿着垂直于板2所在平面的伸展方向延伸。在图1和图2的实施例中,连接元件1包括两个平坦的共面板2,每个共面板都与 连接主体4相连。每个板2具有至少一个孔7,用于容纳将板2固定在第一板3处的锚定件8。具体地说,板2具有多个孔7,该孔7为大致对齐且等距,实际上,每个孔都容纳相 应的锚定件8。锚定件8可以为,例如,钉子,自攻丝螺钉或其它元件。连接主体4有利地具有一个大致为“V”形的截面,且具有一个可以完全插入空腔 6的顶部边缘9。连接主体4包括两块另外的板10,板10优选为平坦的,并相互以一定角度设置,且 向着顶部边缘9聚集。每块另外的板10都与各自的板2相连接。连接主体4的另外的板10具有第一末端10a,该第一末端相互连接以形成顶部边 缘9,且完全插入空腔6内,还具有第二末端10b,该第二末端与第一末端相对,与板2相连。在该实施例中,另外的板10的第一末端IOa相互成为一体。在连接主体4中,至少具有一个通孔11,用于容纳把连接主体固定在第二板5处的 元件12。具体地,该连接主体5具有多个通孔11,用于容纳各自的固定元件12根据图1和图2所展示的,板2通过以下方式设置板2从另外的板10的第二末 端IOb处以相互远离的方式延伸。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未图示),板2通过朝着彼此方向延 伸的方式设置,这样它们便位于连接主体4的另外的板10之下。具体来说,通孔11设置为穿过另外的板10,接近于第一末端IOa处。也就是说,通 孔11设置为接近于连接主体4的顶部末端9。实际上,尤其在附图2中,当连接主体4插入第二板5内时,设置在连接主体4内 的通孔11通过以下方式设置该通孔11与各自的设置在第二板5内的孔13相对齐,并且 穿过空腔6。在所描述的实施例中,固定元件12包括连接至套管15的螺钉14,该套管和螺钉都 插入通孔11内。在附图3,4和5的实施例中,连接元件1包括用于连接至第一板3的单个板2。板2与连接主体4相连,且处于与顶部边缘9相对的位置。更具体来说,板2与连接主体4的另外的板10的第二末端IOb相连。也就是说, 板2位于另外的板10下方。在该实施例中,另外的板10的第一末端IOa相互接近以形成顶部边缘9。然而,值 得注意的是该第一末端IOa是分开的,且并非相互固定的。同样在该实施例中,板2具有用于分别容纳锚定件8的孔7,该锚定件8用于将板 2固定至第一板3处。为了便于进入板2,以及便于锚定件8的应用,连接元件4的每个另外的板10分别 具有各自的设置在顶部边缘9的“V”形缺口 16。该设置在另外的板10的第一末端IOa处的缺口 16,彼此相对以形成开口 17,容许 通入板2处。此外,为了便于通入板2处,连接主体4的每个另外的板10具有各自的切口 18,该 切口位于另外的板10的一个侧面边缘IOc处。具体来说,切口 18沿着另外的板10的侧面边缘IOc相对设置。通过这种方式,从 连接元件ι侧的用于通向板2的工作区域有利地增加,使其更容易安装锚定件8在附图5中,板2具有四个成对的孔7。也就是说,孔7相对于板2的纵轴“A”成 交替偏移的设置(图5)。这种特征在将连接元件1固定在第一板3时更容易进入孔7。连接元件1可以方便地通过弯曲一片金属材料的薄片而制成。该薄片优选地采用 钢制成。本专利技术实现了上述目的且带来重要的优点。值得注意的是连接主体的特有外形使连接元件具有更好的结构特性。连接主体的“V”形截面显著地提高了结构刚性。这样使板块的安装更简便,快速和安全。当连接主体位于第二板的空腔内时,由于连接元件的刚性,第二板可以至少暂时 地保持其位置,而不需要立即固定成一个更稳定的方式。此外,通过这种方式,小型板块同样可以安装,这样使安装更简便和安全。另一个值得注意的优点在于连接元件可以应用在抗震建筑的区域中。该连接元件体现了其在刚性和弹性之间最大程度的平衡。连接主体的形状容许了连接元件的较小弹性变形。上述特点应用在建筑物上使其具有良好的抗震特性。使用具有抗强震的连接元件 进行连接的两块板可以经受相对震动,这样能较好保存建筑物的结构完整性。权利要求一种板的连接元件,包括至少一个板(2),该板与第一板(3)固定;连接主体(4),其与所述板(2)连接,且可以插入第二板(5)的空腔(6)内,以将所述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板的连接元件,包括:至少一个板(2),该板与第一板(3)固定;连接主体(4),其与所述板(2)连接,且可以插入第二板(5)的空腔(6)内,以将所述第二板连接至所述第一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主体(4)具有大致“V”形的截面以及具有顶部边缘(9),该顶部边缘(9)可以完全插入所述空腔(6)内。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阿里欧切科蒂保罗加莱蒂丹尼尔马尔廷蒂
申请(专利权)人:特伦蒂诺发展有限公司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CNR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IT[]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