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架空输电线路中导线微风振动的结构及防晕阻尼线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476538 阅读:6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防晕阻尼线夹,该线夹包括一竖直设置的线夹本体,该线夹本体同一侧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一第一半圆槽和第二半圆槽,该第一半圆槽和第二半圆槽的外缘为圆弧形;一设有半圆槽的圆弧形上压盖与第一半圆槽扣合设置并形成握持导线的第一夹持孔,一设有半圆槽的圆弧形下压盖与第二半圆槽扣合设置并形成握持阻尼线的第二夹持孔;所述第一夹持孔与第二夹持孔平行,所述上压盖和下压盖扣合于线夹本体形成一条形线夹,所述线夹的前、后端面分别与第一夹持孔垂直,所述线夹上、下端面与前、后端面的过渡连接角弧度半径大于等于20mm。该防晕阻尼线夹采用较大的圆弧角或球形外观的结构,可有效提高防振方案的起晕电压、熄灭电压。(*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于一种用于架空输电线路中的导线阻尼线夹,尤其涉 及一种防晕阻尼线夹。
技术介绍
架空输电线路由于导线对地挂点高、跨距大,微风振动很严重,可能 发生导线破损和疲劳断裂等问题,为此,需要在输电线路上实施防振措施, 以抑制架空导线的微风振动。在我国的超高压、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大跨越防振方案中,多釆用e阻 尼线与防振锤联合防振的防振措施。安装经过试验验证的防振方案能有效 消耗振动能量,达到防振的目的。在这种防振措施中需要使用阻尼线夹来安装阻尼线,如图11A、图11B所示,该阻尼线夹9两端分别各设有一个握持 部91,其在使用时一端握持阻尼线,另一端握持导线,现有的阻尼线夹9其 上、下端面92、 93与前、后端面94、 95的过渡连接角弧度较小,通常其弧 度半径R'小于等于5mm,因此无法达到防晕效果;在输电线路的运行电压 低于50kV时,该传统的阻尼线夹9能满足工程的要求。但是在电压等级升高 到特高压时,传统的阻尼线夹9不能适应新的电磁环境的要求,其电晕及无 线电干扰水平均不能达到我国相关的环保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晕阻尼线夹,该线夹在防振的同时能够达到防晕效果,以克服现有结构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架空输电线路中导线微风振动的 结构,在保证阻尼线夹对导线和阻尼线有效稳定握持的同时,有效提高防 振方案的起晕电压、熄灭电压,以满足我国特高压输电线路工程应用的要 求。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防晕阻尼线夹,该线夹包括一 竖直设置的线夹本体,该线夹本体同一侧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一第一半圆槽和第二半圆槽,该第一半圆槽和第二半圆槽的外缘为圆弧形; 一设有半 圆槽的圆弧形上压盖与第一半圆槽扣合设置并形成握持导线的第一夹持 孔, 一设有半圆槽的圆弧形下压盖与第二半圆槽扣合设置并形成握持阻尼 线的第二夹持孔;所述第一夹持孔与第二夹持孔平行,所述上压盖和下压 盖扣合于线夹本体形成一条形线夹,所述线夹的前、后端面分别与第一夹 持孔垂直,所述线夹上、下端面与前、后端面的过渡连接角弧度半径大于 等于20mm。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压盖一端与线夹本体枢接, 另一端由螺固元件连接于线夹本体。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下压盖一端与线夹本体枢接, 另一端由螺固元件连接于线夹本体。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螺固元件为圆头螺栓和盖型 螺母。一种防晕阻尼线夹,该线夹包括一水平设置的线夹本体,该线夹本体 上侧面设有一第一半圆槽,线夹本体下侧面设有一第二半圆槽,该线夹本 体四周外缘面为球面; 一设有半圆槽的上压盖与第一半圆槽扣合设置并形 成握持导线的第一夹持孔, 一设有半圆槽的下压盖与第二半圆槽扣合设置 并形成握持阻尼线的第二夹持孔;所述第一夹持孔与第二夹持孔平行,所 述上压盖和下压盖的外表面为与所述线夹本体的球面相同半径的球面,所述上压盖和下压盖扣合于线夹本体形成一球形线夹,所述球面的曲率半径大于等于20mm。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球面的曲率半径介于60mm 65mm之间。一种防止架空输电线路中导线微风振动的结构,该结构包括分裂导线 的子导线、 一阻尼线和多个防晕阻尼线夹;所述阻尼线的两端部分别设置 一个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球形线夹,所述阻尼线的中部分别设置多个如权 利要求1所述的条形线夹;所述防晕阻尼线夹的第一夹持孔握持分裂导线 的子导线,所述防暈阻尼线夹的第二夹持孔握持阻尼线。由上所述,本技术的防晕阻尼线夹在保证对导线和阻尼线握持有 效稳定以满足大跨越输电线路防振的同时,由于该线夹的突出于导线的部 分采用较大的圆弧角或球形外观的结构,有效提高了防振方案的起晕电压、 熄灭电压,能达到我国特高压输电线路工程应用的要求,使线夹的电晕及 无线电干扰达到了相关要求,填补了国内相关产.品的空白。附图说明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 用新型的范围。其中,图1:为本技术中条形防晕阻尼线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视示意图。图3A:为条形防晕阻尼线夹中线夹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B:为图3A的侧视示意图。图4A:为条形防晕阻尼线夹中上压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B:为图4A的侧视示意图。图4C:为条形防晕阻尼线夹中下压盖的结构示意图。图4D:为图4C的侧视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球形防晕阻尼线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侧视示意图。图7A:为球形防晕阻尼线夹中上压盖的结构示意图。图7B:为图7A的俯视示意图。 图7C:为图7A的侧视示意图。图8A:为球形防晕阻尼线夹中线夹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8B:为图8A的俯视示意图。 图8C:为图8A的侧视示意图。图9A:为球形防晕阻尼线夹中下压盖的结构示意图。图9B:为图9A的俯视示意图。 图9C:为图9A的侧视示意图。图10:为防止架空输电线路中导线微风振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A:为现有阻尼线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11B:为图IIA的侧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 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l、图2所示, 一种条形防晕阻尼线夹l,该线夹l包括一竖直设置的线夹本体11,该线夹本体11同一侧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一第一半圆槽111和第二半圆槽112 (如图3A、图3B所示),该第一半圆槽lll和第 二半圆槽112的外缘为圆弧形;(如图4A 图4D所示)一设有半圆槽121 的圆弧形上压盖12与第一半圆槽111扣合设置并形成握持导线的第一夹持 孔14, 一设有半圆槽131的圆弧形下压盖13与第二半圆槽112扣合设置并 形成握持阻尼线的第二夹持孔15;所述第一夹持孔14与第二夹持孔15平行,所述上压盖12和下压盖13扣合于线夹本体11形成该条形线夹1,所 述条形线夹1的前、后端面16、 17分别与第一夹持孔14垂直,所述线夹1 上、下端面18、 19与前、后端面16、 17的过渡连接角弧度半径R大于等 于20咖。由上所述,本技术的条形防晕阻尼线夹1在保证对导线和阻尼线 握持有效稳定以满足大跨越输电线路防振的同时,由于该线夹1的突出于 导线的部分具有较大的圆弧角(弧度半径R大于等于20mm),有效提高了 防振方案的起晕电压、熄灭电压,能达到我国特高压输电线路工程应用的 要求,使线夹1的电晕及无线电干扰达到了相关要求,填补了国内相关产 品的空白。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过渡连接角弧度半径R的大小最小为20mm,该线 夹的厚度(即前、后端面16、 17之间的距离最小为40mm);该过渡连接 角弧度半径R的大小可根据所述线夹的结构尺寸及握持的导线的结构尺寸 作出调整。进一步,如图1所示,所述上压盖12 —端与线夹本体11枢接,另一 端由螺固元件113连接于线夹本体11,以确保该线夹1对导线的有效握持; 所述下压盖13 —端与线夹本体11也为枢接,另一端也由螺固元件113连 接于线夹本体ll,以确保线夹l对阻尼线的有效握持。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螺固元件113为圆头螺栓和盖型螺母(两者为现 有元件),以达到很好的防晕效果。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结构和原理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如图5、图6 所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晕阻尼线夹,其特征在于:该线夹包括一竖直设置的线夹本体,该线夹本体同一侧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一第一半圆槽和第二半圆槽,该第一半圆槽和第二半圆槽的外缘为圆弧形;一设有半圆槽的圆弧形上压盖与第一半圆槽扣合设置并形成握持导线的第一夹持孔,一设有半圆槽的圆弧形下压盖与第二半圆槽扣合设置并形成握持阻尼线的第二夹持孔;所述第一夹持孔与第二夹持孔平行,所述上压盖和下压盖扣合于线夹本体形成一条形线夹,所述线夹的前、后端面分别与第一夹持孔垂直,所述线夹上、下端面与前、后端面的过渡连接角弧度半径大于等于20mm。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臻刘胜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