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468880 阅读:1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空调换热器,包括翅片和穿过翅片内腔的U型管,还包括固定在U型管末端口的铜跨接弯头、与室外机相连的进液管和出气管、分配器、进口分支管、出口汇总笛形管和出口分支管。进口分支管包括第一进口分支管、第二进口分支管、第三进口分支管,出口分支管包括与第一进口分支管连通的第一出口分支管、与第二进口分支管连通的第二出口分支管、与第三进口分支管连通的第三出口分支管。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空调换热器在减小管径尺寸节约管材的前提下,换热量保持与原Φ7管换热器的换热量相当,且整机的制冷能效(EER)和制热能效(COP)同样与原有机型持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空调器
,特别涉及到空调器换热器

技术介绍
当前国家提倡节能减排,营造低碳社会,家用空调器的原材料铜、铝是主要的耗能 资源,且空调用铜量占比大,随着铜材价格上升,原材料成本上涨,整机的制造成本相应提 高。空调厂家通过技术改进,进一步减少空调器本身的铜铝用量,将是利国利民的节能工程。对于目前大多数家用分体空调来说,室内机换热器大多使用Φ7管径的铜管翅片 型换热器,而且此类换热器已沿用多年,由于Φ7管径的换热器在很多空调器的应用中,存 在换热面积过大、部分换热面积没有充分利用的缺陷,此情况势必造成换热器本身的材料 浪费。基于上述原因,须制作一种新的小管径换热器直接替代原Φ7管径的换热器,使其在 空调器使用中既保证原有性能,同时节约铜管的用量,降低能源消耗。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对于现在空调使用的室内箱体,提供一种比现有 换热器管径更小的空调换热器,本专利技术在保证原有空调各项性能的同时,降低空调室内换 热器的用铜量,节约换热器的材料成本与加工成本,减少铜资源的消耗。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空调换热器,包括翅片和穿过翅 片内腔的U型管,还包括固定在U型管末端口的铜跨接弯头、与室外机相连的进液管和出气 管、分配器、进口分支管、出口汇总笛形管和出口分支管。进一步的,进口分支管包括第一进口分支管、第二进口分支管、第三进口分支管, 出口分支管包括与第一进口分支管连通的第一出口分支管、与第二进口分支管连通的第二 出口分支管、与第三进口分支管连通的第三出口分支管。进一步的,铜跨接弯头焊接在U型管末端口。进一步的,第一进口分支管、第二进口分支管、第三进口分支管和第一出口分支 管、第二出口分支管、第三出口分支管为铜管。进一步的,第一进口分支管、第二进口分支管、第三进口分支管和第一出口分支 管、第二出口分支管、第三出口分支管末端带缩口。进一步的,第一进口分支管、第二进口分支管、第三进口分支管和第一出口分支 管、第二出口分支管、第三出口分支管主体外径为5mm。进一步的,第一进口分支管、第二进口分支管、第三进口分支管和第一出口分 支管、第二出口分支管、第三出口分支管的缩口段外径为4. 4mm,内径为3. 2mm,长度为 12-15mm。进一步的,U型管共12个,其中换热器一侧分布6个,另一侧分布6个。进一步的,U型管分为三路,第一路U型管分布在换热器迎风侧1个和背风侧3个,第二路U型管分布在换热器迎风侧2个和背风侧2个,第三路U型管分布在换热器迎风侧 3个和背风侧1个。进一步的,U型管外径为5. 05mm,壁厚为0.20mm,齿高为0. 14mm。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与现有的换热器相比,U型铜管的数量不变,制冷剂的分路数由2路变成3路 (上、中、下三路),流程设计上进口处采用分配器分流,出口处采用笛形管汇流,3路的流程 相等,全程换热均勻,提高了换热系数;对每一流路的U型铜管分布充分考虑了空调换热器 的迎风侧与背风侧的换热温度梯度的影响,每一流路都按各自的换热位置分别按最利于制 冷剂沿程换热的原则在迎风侧与背风侧分布U型铜管的数量。这样的设计充分考虑了换热 器风量及温度梯度的影响,提高了每路的换热均勻性,从而提高了换热系数和换热量。本发 明的换热器能够在减少铜管重量约30%的前提下,换热量保持与原Φ7管换热器的换热量 相当,且整机的制冷能效(EER)和制热能效(COP)同样与原有机型持平。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换热器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换热器和原Φ7管换热器装配爆炸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换热器在空调器制冷时制冷剂流向示意图; 图4为本专利技术换热器在空调器制热时制冷剂流向示意图; 图5为原Φ7管换热器在空调器制冷时制冷剂流向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空调换热器,包括翅片1以及穿过翅片1内腔的双排U 型管2,分配器3,第一进口分支管4,第二进口分支管5,第三进口分支管6,出口汇总笛形管 7,第一出口分支管8,第二出口分支管9,第三出口分支管10,根据流路分布焊接在U型管管 口两端的铜跨接弯头11、跨接弯头12、跨接弯头13、跨接弯头14,进液管15,出气管16。如图3所示,当空调制冷时,从室外机流出的的制冷剂经进液管15进入分配器3 并分为三路第一路经第一进口分支管4流进端口 101,然后沿U型管2经跨接弯头12、跨 接弯头11,最后从端口 201流出,然后经第一出口分支管8流入出口汇总笛形管7 ;第二路 经第二进口分支管5流进端口 102,然后沿U型管2经跨接弯头11、跨接弯头14、跨接弯头 13,最后从端口 202流出,然后经第二出口分支管9流入出口汇总笛形管7 ;第三路经第二 进口分支管6流进端口 103,然后沿U型管2经跨接弯头11、跨接弯头12,最后从端口 203 流出,然后经第三出口分支管10流入出口汇总笛形管7。三路的制冷剂在出口汇总笛形管 7汇总后流入出气管16然后经过室内外连管等流回压缩机的吸气口,再从压缩机地排气口 排出,完成一个完整的制冷循环。如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空调换热器由4折组成中,带“AIR”符号的箭头所指的是换 热器的迎风侧,在此侧整个换热器共布置了 6个U型管2 ;与迎风侧相对的是换热器的背风 侧,在此侧整个换热器同样布置了 6个U型管2。在进行换热器的流路设计时,充分考虑风 量分布及迎风侧与背风侧的温度梯度的变化第一路U型管的分布数量为迎风侧1个,背风侧3个;第二路U型管的分布数量为迎风侧2个,背风侧2个;第三路U型管的分布数量 为迎风侧3个,背风侧1个。如图4所示,当空调制热时,从室外机流出的的制冷剂经出气管16进入出口汇总 笛形管7并分为三路第一路经第一出口分支管8流进端口 201,然后沿U型管2经跨接弯 头11、跨接弯头12,最后从端口 101流出,然后经第一进口分支管4流入分配器3 ;第二路 经第二出口分支管9流进端口 202,然后沿U型管2经跨接弯头13、跨接弯头14、跨接弯 头11,最后从端口 102流出,然后第二进口分支管5流入分配器3 ;第三路经第三出口分支 管10流进端口 203,然后沿U型管2经跨接弯头12、跨接弯头11,最后从端口 103流出,然 后经第二进口分支管6流入分配器3。三路的制冷剂在分配器3汇总后流入进液管15然 后经过室内外连管、室外换热器等流回压缩机的吸气口,再从压缩机地排气口排出,完成一 个完整的制热循环。如图5所示,原Φ7管换热器制冷剂的分路数为两路,其中301、302分别是换热器 的第一流路进口端、第二流路进口端;401、402分别是换热器的第一流路出口端、第二流路 出口端;原Φ7管换热器每一流路中各自相等的分布有6个U型管。本专利技术中,U型管的特征参数不限于技术方案中所指的具体参数,根据此U型管特 征而制造的类似U型管同样在此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空调换热器,包括翅片(1)和穿过翅片内腔的U型管(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 定在U型管(2)末端口的铜跨接弯头(11)、与室外机相连的进液管(15)和出气管(16)、分 配器(3)、进口分支管、出口汇总笛形管(7)和出口分支管。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调换热器,包括翅片(1)和穿过翅片内腔的U型管(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在U型管(2)末端口的铜跨接弯头(11)、与室外机相连的进液管(15)和出气管(16)、分配器(3)、进口分支管、出口汇总笛形管(7)和出口分支管。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文俊
申请(专利权)人: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科龙空调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