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器及充电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438593 阅读:2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充电器及充电器组件,该充电器包括交流输入端、交流输出端、交直流转换模块、充电控制模块以及充电端,其中,所述交流输入端连接所述交流输出端,所述交直流转换模块连接至所述交流输入端;自所述交流输入端流入的交流电,由所述交直流转换模块进行交直流转换产生直流电,该直流电由所述充电控制模块控制经所述充电端输出以对待充电器件充电;自所述交流输入端流入的交流电,亦由所述交流输出端流出该充电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仅需一电源插座即可同时为多个待充电器件充电,且充电效率高,方便使用,同时可避免一个待充电器件发生故障影响其他待充电器件充电进程的情况发生。(*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电器及充电器组件
[0001 ] 本技术涉及充电器,尤其涉及一种充电器及充电器组件。
技术介绍
一般情况下,对电池或用电设备进行充电,是采用AC适配器与适配座构成的充电 组件来实现的。通常,一个电池或充电设备需要由一个充电组件进行充电,因此,如果有多 个电池或充电设备需要充电,则需要多个充电组件,也就是多个AC适配器和多个适配座, 同时也需要相应数量的排插来插接AC适配器。这样,对于有大量电池(特别是规格相同的 电池)或用电设备需要充电的场合,例如办公室内,就需要有大量的电源插座,这不仅浪费 资源,不便于使用,还需要占用大量空间,杂乱的电源线亦会带来安全隐患,从而增加使用 成本和管理成本。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公告号为CN201374577Y的中国技术专利提供了一种组 合式充电器,其包括电源适配单元和由多个充电座组成的充电组件,该多个充电座由构件 相互固定,并可通过电连接件并联或串联于电源适配单元正负两极之间,为多个用电器充 电。虽然该充电器可同时为多个用电器充电,但由于其充电座共用一个电源适配单元,串联 时只要有一个用电器发生故障则会影响所有用电器的充电进程,并联时各用电器分流,因 此充电效率比较低。此外,充电座之间需要特别设置构件和外部导线进行相互固定和电连 接,使用起来较为麻烦,且会影响使用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充 电效率高、方便使用的充电器及充电器组件,以可在节省电源插座的情况下同时为多个待 充电器件充电,且避免一个待充电器件发生故障影响其他待充电器件充电进程的情况发生。本技术提供一种充电器,其包括交流输入端、交流输出端、交直流转换模块、 充电控制模块以及充电端,其中,所述交流输入端连接所述交流输出端,所述交直流转换模 块连接至所述交流输入端;自所述交流输入端流入的交流电,由所述交直流转换模块进行 交直流转换产生直流电,该直流电由所述充电控制模块控制经所述充电端输出以对待充电 器件充电;自所述交流输入端流入的交流电,亦由所述交流输出端流出该充电器。所述交流输入端为交流插座或交流插头,所述交流输出端为交流插头或交流插 座。所述交流输出端设有防触电保护层。所述充电器还包括用于调整充电电流的控制开关,该控制开关连接至所述充电控 制模块。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充电器组件,其包括多个充电器,各充电器包括交流输入 端、交流输出端、交直流转换模块、充电控制模块以及充电端,各充电器的交流输入端连接其交流输出端,交直流转换模块连接至其交流输入端,自该交流输入端流入的交流电,由交 直流转换模块进行交直流转换产生直流电,该直流电由所述充电控制模块控制经所述充电 端输出以对待充电器件充电;该多个充电器依次连接,在后充电器的交流输入端插接至在 前充电器的交流输出端,交流电自在前充电器的交流输入端流入,由其交流输出端流出至 在后充电器的交流输入端。所述充电器组件还包括电源连接线,该电源连接线连接至所述依次连接的多个充 电器中最前充电器的交流输入端。所述交流输入端为交流插座或交流插头,所述交流输出端为交流插头或交流插座。所述交流输出端设有防触电保护层。所述充电器还包括用于调整充电电流的控制开关,该控制开关连接至所述充电控 制模块。所述多个充电器具有相同的结构与规格。本技术只需一个电源插座即可供多个充电器同时为多个待充电器件进行充 电,节省资源和空间,降低使用成本,且多个充电器只需彼此插接即可使用,安全方便,同时 还可在各充电器的交流输出端加设防触电保护设施从而进一步增强其使用安全性;其次, 本技术的多个充电器交流输入端均接入交流电,而交/直流转换工作由各充电器各自 进行以对各自连接的待充电器件进行充电以及充电控制,因此多个充电器虽然在外部结构 上形成串联连接结构,但在电气结构上则形成并联连接结构分别对各待充电器件进行充 电,各充电器可以提供较大的充电电流,充电效率得到大大提高,特别是,当一个待充电器 件发生故障时,其他待充电器件的充电进程不会受到影响;至于充电器组件可连接的充电 器的数量,则可由电源连接线、充电器交流输入端和交流输出端的负载能力来确定。此外, 本技术的充电器可采用相同结构和规格,不仅便于随意插接,也利于批量生产,从而降 低生产成本。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充电器组件的结构框图。图2为本技术的充电器的结构框图。图3为本技术的充电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充电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充电器组件的电路结构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充电器组件1包括电源连接线10以及多个充电器20, 该多个充电器20为多个充电座,其可首尾相连经电源连接线10由电源供电,以对连接至各 充电器20的待充电器件30进行充电。该待充电器件30可为充电电池或其他内置充电电 池的用电设备,在本实施例中,以充电电池为例。充电器20,如图2所示,包括交流输入端21、交流输出端22、交/直流转换模块23、充电控制模块M以及充电端25。其中,交流输入端21与交流输出端22直接相连接,令由 交流输入端21输入的交流电可经由交流输出端22输出;交/直流转换模块23则连接至交 流输入端21,以对由交流输入端21输入的交流电进行交/直流转换;转换得到的直流电由 充电控制模块M控制输送至充电端25,对连接至该充电端25的待充电器件30进行充电。 充电过程中,充电控制模块M根据待充电器件30的反馈信息对充电电流进行控制。在本实施例中,充电器组件1额外设置有电源连接线10,充电器20的交流输入端 21为交流插座,交流输出端22为交流插头。除此之外,充电器20的交流输入端21亦可为 交流插头,而交流输出端22则为交流插座,且该交流输入端21可经电源连接线10连接至 一交流电源,亦可直接连接至一交流电源。如图3和图4所示,充电器20的交流输出端22可直接插接另一充电器20的交流 输入端21,由此,即可将多个充电器20稳固连接,而无需采用其他连接件。此外,各充电器 20的交流输出端22,在本实施例中为交流插头,设置有防触电保护层221,以在其后无连接 其他充电器20时保护人员不易触电。且,各充电器20上可设置控制开关(图未示),该控 制开关连接至充电控制模块对,用以供用户调整充电电流。该控制开关可设置多个充电档 位,例如快充档位和慢充档位等,可用用户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和调整。充电端25则可为可 放置充电电池的充电槽,如图所示。使用时,将电源连接线10连接至一充电器20的交流输入端21,即可对连接至该充 电器20的待充电器件30进行充电并进行充电控制;若同时需要对多个待充电器件30进行 充电,则将该充电器20的交流输出端22插接至另一充电器20的交流输入端21,该另一充电器20的交流输出端22则插接至第三充电器20的交流输入端21,......,如此将多个充电器20依次首尾连接,构成充电器组件1,即可同时对多个待充电器件30进行充电并分别 进行充电控制,如图1所示。由于该充电器组件1中的多个充电器20可以采用相同的结构 与规格制成,因此,其插接的前后顺序可以根据需要任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交流输入端、交流输出端、交直流转换模块、充电控制模块以及充电端,其中,所述交流输入端连接所述交流输出端,所述交直流转换模块连接至所述交流输入端;自所述交流输入端流入的交流电,由所述交直流转换模块进行交直流转换产生直流电,该直流电由所述充电控制模块控制经所述充电端输出以对待充电器件充电;自所述交流输入端流入的交流电,亦由所述交流输出端流出该充电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交流输入端、交流输出端、交直流转换模块、充电控 制模块以及充电端,其中,所述交流输入端连接所述交流输出端,所述交直流转换模块连接 至所述交流输入端;自所述交流输入端流入的交流电,由所述交直流转换模块进行交直流 转换产生直流电,该直流电由所述充电控制模块控制经所述充电端输出以对待充电器件充 电;自所述交流输入端流入的交流电,亦由所述交流输出端流出该充电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流输入端为交流插座或交流插 头,所述交流输出端为交流插头或交流插座。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流输出端设有防触电保护层。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调整充电电流的控制开 关,该控制开关连接至所述充电控制模块。5.一种充电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充电器,各充电器包括交流输入端、交流输 出端、交直流转换模块、充电控制模块以及充电端,各充电器的交流输入端连接其交流输出 端,交直流转换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俊睿刘立新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奥士达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