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置耳塞的移动通信终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412313 阅读:2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内置耳塞的移动通信终端,其包括:本体;耳塞;连接装置:将所述本体与所述耳塞连接形成为一体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内置耳塞的移动通信终端内置了耳塞,耳塞与移动通信终端为一体结构,不仅能够在环境噪声较大的场所使用时,使耳塞支起并塞入耳道以阻隔外界噪声干扰,使受话者更容易听清对方的讲话,而且不会出现忘记携带耳机装置的问题;并且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移动通信终端,特别是涉及一种内置耳塞的移动通信终端
技术介绍
当在环境噪声较大的场所(例如工地、工厂、商场、歌舞厅)使用现有的移动通信终端(手机)进行通话时,存在一个问题:我方难以听清对方的讲话。通常所采用的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为:使用手机附带的耳机装置。但是该方案存在下述缺点:由于耳机与手机分离,每次通话前必须临时连接耳机装置、通话完毕再拔除耳机装置并收藏好,不仅操作繁琐费时,而且用户易忘记随身携带耳机。另外一种现有的解决方案为:使用蓝牙耳机。但是,该方案虽然不用在每次通话时连接和拔除耳机装置,但却存在下述的缺点:蓝牙耳机成本较高,不适用于不具备蓝牙功能的手机,而且用户可能忘记随身携带耳机,还可能遇到耳机电池没电。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外置耳塞的移动通信终端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外置耳塞的移动通信终端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的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型的内置耳塞的移动通信终端,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内置耳塞的移动通信终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不仅能够在环境噪声较大的场所使用时使受话者容易听清对方的讲话,并且不存在忘记随身携带耳机的问题,从而更加适于实用。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技术提出的内置耳塞的移动通信终端,其包括:本体;耳塞;连接装置:将所述本体与所述耳塞连接形成为一体结构;以及限位结构,与本体和耳塞连接,用于限定所述的耳塞在至少两个位置,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进行转换,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耳塞收起在所述本体内部,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耳塞支起于所述本体之外。优选地,前述的内置耳塞的移动通信终端,其中所述的耳塞安置在所述本体上的容置槽中。优选地,前述的内置耳塞的移动通信终端,其中所述的连接装置包括:一轴:所述轴的至少一端固定在所述本体上的,所述耳塞连接在所述轴上并可绕所述轴旋转。优选地,前述的内置耳塞的移动通信终端,其中所述的耳塞通过所述轴与所述本体电连接。优选地,前述的内置耳塞的移动通信终端,其中所述的限位结构由设置为矩形的所述容置槽构成,其限定所述耳塞的旋转角度为0-90度。优选地,前述的内置耳塞的移动通信终端,其中所述的连接装置包括: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容置槽的内壁与所述耳塞。优选地,前述的内置耳塞的移动通信终端,其中所述的弹性元件为弹簧。优选地,前述的内置耳塞的移动通信终端,其中所述的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耳塞尾部的第一楔和设置在所述容置槽内壁上的第二楔。优选地,前述的内置耳塞的移动通信终端,其中所述的耳塞通过导线与所述本体电连接。优选地,前述的内置耳塞的移动通信终端,其中所述的连接装置包括:管体:连接在所述耳塞后部,可在所述容置槽中滑行。优选地,前述的内置耳塞的移动通信终端,其中所述的管体与所述耳塞为一体形成。优选地,前述的内置耳塞的移动通信终端,其中所述的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耳塞尾部的第一楔和设置在所述容置槽内壁上的第二楔。优选地,前述的内置耳塞的移动通信终端,其中所述的第一楔由具有弹性的金属片构成。优选地,前述的内置耳塞的移动通信终端,其中所述的管体为一套管。优选地,前述的内置耳塞的移动通信终端,其中所述的耳塞通过导线与所述本体电连接。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内置耳塞的移动通信终端可达到相当的技术进步性及实用性,并具有产业上的广泛利用价值,其至少具有下列优点:1、比较完美地解决了在环境噪声较大的场所使用移动通信终端进行通话时难以听清对方的讲话的问题;2、与现有移动通信终端集成为一体,不存在忘记随身携带耳机的问题,-->不需增加和借助任何额外附件,使用方便。3、由于本方案并不增加新的部件,只是将现有移动通信终端的受话器由固定式改为旋转式,对现有移动通信终端原有的受话器在结构上的改造很小,因此对原有移动通信终端的成本增加很小;4、基本上不改变现有移动通信终端的形态和外观,不影响现有移动通信终端的使用方式。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移动通信终端内置了耳塞,耳塞与移动通信终端为一体结构,因而不会出现忘记携带耳机装置的问题;并且在使用时,只需使耳塞支起并塞入耳道,即可阻隔外界噪声干扰,清晰地听到对方的讲话,而不用像使用耳机装置那样费事地插拔,因而本案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再者,本案只需一连接装置即可将耳塞设置于移动通信终端上,成本低廉,可适用于不具备蓝牙功能的移动通信终端。因而本技术的内置耳塞的移动通信终端更符合使用者对移动通信终端的消费需求,具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图2是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置耳塞的移动通信终端的侧视图,其中图1是在未通话时的状态示意图,图2在通话时的状态示意图。图3、图4是本技术第二实施方式的内置耳塞的移动通信终端的侧视图,其中图3是在未通话时的状态示意图,图4在通话时的状态示意图。图5、图6是本技术第三实施方式的内置耳塞的移动通信终端的侧视图,其中图5是在未通话时的状态示意图,图6在通话时的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提出的内置耳塞的移动通信终端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请参阅图1、图2所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内置耳塞的移动通信终端,其主要构成包括一个受话器1,其安置在手机本体2上的矩形容置槽21内,其可绕轴31旋转并通过轴31与手机本体2实现电连接。其中,可以使轴31的一端固定在手机本体2上,而另一端设置在受话器1中,或者使轴31的两端均固定在手机本体2上,轴31贯穿受话器1。容置槽21同时-->起到对受话器1进行限位的作用,使受话器1绕轴31旋转的角度被限制在0-90度范围内。图1所示为一如此改造后的手机在未通话时的状态,此时受话器1处于“收起”状态,从形态上看与现有手机没有明显差别。图2所示为所述改造后的手机在通话时的状态,此时受话器1绕轴31被旋转例如90度,处于“支起”状态,受话器1突出于手机本体2表面,突出部分相当于一个耳塞,在通话时将被插入使用者的耳道内,起到阻隔外界噪声干扰的作用,使使用者可以清晰地听到对方的讲话。图3、图4所示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内置耳塞的移动通信终端,为移动通信终端的侧视图,其主要构成包括一个可弹出的受话器1,其安置在手机本体2上的容置槽21中,利用弹簧32实现弹出,受话器1通过导线4与手机本体2实现电连接。在受话器1尾部有一个突出的楔11,在容置槽21内壁上也有一个突出的楔211,楔11和楔211相互作用,实现对受话器1的限位,使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置耳塞的移动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本体; 耳塞; 连接装置:将所述本体与所述耳塞连接形成为一体结构;以及 限位结构,与本体和耳塞连接,用于限定所述的耳塞在至少两个位置,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进行转换 ,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耳塞收起在所述本体内部,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耳塞支起于所述本体之外。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置耳塞的移动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本体;耳塞;连接装置:将所述本体与所述耳塞连接形成为一体结构;以及限位结构,与本体和耳塞连接,用于限定所述的耳塞在至少两个位置,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进行转换,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耳塞收起在所述本体内部,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耳塞支起于所述本体之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耳塞的移动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耳塞安置在所述本体上的容置槽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置耳塞的移动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连接装置包括:一轴:所述轴的至少一端固定在所述本体上的,所述耳塞连接在所述轴上并可绕所述轴旋转。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置耳塞的移动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耳塞通过所述轴与所述本体电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置耳塞的移动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限位结构由设置为矩形的所述容置槽构成,其限定所述耳塞的旋转角度为0-90度。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置耳塞的移动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连接装置包括: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容置槽的内壁与所述耳塞。7、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渭峰
申请(专利权)人: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