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连接器及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5396814 阅读:1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用于同轴电缆的同轴连接器以及将同轴连接器连接于同轴电缆的方法包括:衬套,所述衬套允许同轴电缆的经制备端从中通过并具有至少第一接触表面;接线端,所述接线端包括第二接触表面;绝缘体,所述绝缘体设置于其中,用来接纳同轴电缆的中央导体;以及螺母,所述螺母接纳衬套并可沿至少一部分衬套轴向位移。第一和第二接触表面形成夹紧区,用来夹住同轴电缆的外层导体。同轴连接器不包括中央导体。绝缘体被设置在接线端以接纳同轴电缆的内层导体,从而将其直接连接于接线盒、放大器或其它同轴端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技术介绍
本专利技术总地涉及同轴连接器,更具体地涉及简化的同轴连接器和将电缆附连 于该同轴连接器的方法。硬线同轴电缆广泛地用于有线电视产业以分配有线电视信号,并包括由低损 耗、高介电泡沫塑料包围的中央内层导体。泡沬介电体又由可呈光滑圆柱形或带有 褶皱的金属外层导体包围。绝缘保护套包围金属外层导体并帮助防止水汽劣化信号 路径。此类同轴电缆的末端连接于接线盒、放大器和其它同轴端口。众所周知,同 轴连接器用来端接硬线同轴电缆的末端。为了恰当地传输电信号,同轴连接器应当保证在连接器外本体和同轴电缆的 外层导体之间取得可靠的电连接。同样,合用的同轴连接器必须在连接器的中央导 体和同轴电缆的内层导体之间取得可靠的电连接。另外,可靠的同轴连接器必须形 成与同轴电缆的末端可靠的机械连接,否则存在与要求电信号的成功传输形成干扰 的风险。已知的同轴连接器与同轴电缆的末端形成可靠的电耦合和机械耦合。然而, 这些连接器的复杂度、它们相对多的部件数以及安装过程中给予技师的负担都是当 前知晓的连接器的重大缺陷。当前的同轴连接器在许多情形下需要焊接以提供可靠 的连接。市场上的其它电流硬线同轴电缆连接器由多个移动部件构成,典型为一种标 准前端,该标准前端包括内接线端或中央导体、外接线端或外本体、用于将中央导 体支承在外本体内的介电绝缘体以及密封多个密封件、限位环等的可移动背紧螺母等。美国专利No. 6,133,532示出这样一种具有背紧螺母的连接器,所述背紧螺 母密封住三个不同的移动部件(锁定装置、导向表面和内衬套)以及三个单独 的O形环密封件。背紧螺母部分中很大数量的移动部件使同轴电缆的装配变得 复杂,所述同轴电缆的装配通常需要使用若干专门的工具。另外,随着移动部 件数目增加,连接器故障和安装困难的风险增加,这是因为至少一个部件可能产生缺陷、丢失或安装不当的概率也在增加。同样,Sucht等人的美国专利No.4,952,174披露了一种同轴连接器,其中背紧螺母容纳锥体、心轴、心轴壳、带齿的金属环和密封环。锥体与连接器的 中央导体协作以咬入同轴电缆的内层导体。带齿的金属环咬入同轴电缆的外层 导体的外表面并迫使这些外层导体压向心轴。除去相对大量的部件,在同轴电 缆的外层导体和连接器的外本体之间没有直接接触。Szegda的美国专利No.4676577披露一种用于硬线同轴电缆并包括前本体、 支承在前本体中并与之绝缘的中央导体以及后螺母(或盖体)的同轴连接器。 前本体的中央导体包括用于接纳同轴电缆的内层导体的夹头。绝缘卡合轴套定 位在前本体中以当卡合轴套轴向位移时挤压夹头。前本体还包括插入同轴电缆 仅使其进入其外层导体的心轴;该心轴可相对于前本体轴向移动并咬合住卡合 轴套。后螺母包括用于夹紧同轴电缆外层导体的外表面的外层导体夹部件以及 具有倾斜表面并咬合于O形环的夹紧环。当后螺母拧紧在前本体上时,外层导 体夹部件咬合前本体上的斜面,从而使外层导体夹部件沿径向向内压向同轴电 缆的外层导体;同样,外层导体夹部件咬合于夹紧环的倾斜表面,再次迫使外 层导体夹部件压向同轴电缆的外层导体,同时挤压后螺母中的O形环。同时, 外层导体夹部件咬合于心轴和卡合轴套并使其在前本体中轴向位移,从而挤压 中央导体夹头。Henningsen的美国专利No. 6,183,298披露一种硬线同轴连接器,其具有主 体、轴套或背紧螺母、中央导体以及将中央导体支承在主体中的绝缘体。 Henningsen'298专利包括可轴向移动的部件,用于在电缆的内层导体周围沿径 向挤压连接器的中央导体。然而,背紧螺母或轴套仍包含附加的可移动部件, 包括带狭缝的金属环、内轴套和减摩擦盘。Montena的美国专利No. 7,029,326和7,048,579披露一种同轴电缆挤压连 接器,其包括连接器本体、管状柱、挤压部件和悬空的、可变形压环部件。这 些专利也需要若干可移动部件来实现其想要实现的目的。美国专利No.7,029,304披露一种电缆连接器,其包括配置成连接于设备 端口的前本体;配置成接纳硬线同轴电缆的经制备端的后本体;保持在螺纹拧 入前本体的后本体上的联接螺母;由绝缘体保持在前本体内的导电引脚,所述导电引脚包括连接并保持于电缆的中央导体的夹头;以及保持在后本体内的心 轴。在该连接器中需要导电引脚。由于大量移动部件密封在最传统的硬线连接器的背紧螺母中,因此外层导 体应当彻底清除在安装和拧紧过程中可能对诸部件造成妨碍或阻滞的所有胶 合和粘合材料,否则将产生低劣的电连接。这道工序被证明是相当麻烦和耗时 的。由于必须制造和组装的大量部件密封在背紧螺母中,传统连接器的制造和 组装就花费的时间和材料成本而言也是昂贵的。专利技术概述简言之并根据其至少一个实施例,本专利技术提供具有衬套、接线端、螺母和绝 缘体的连接器。在一个实施例中,硬线同轴连接器包括使同轴电缆的经制备端从中经过并 具有至少第一接触表面的衬套;接线端,所述接线端包括孔、具有与所述衬套的内 径相当的第一外径的阶梯形外表面以及相对的前端和后端,接线端的后端包括至少 第二接触表面,所述阶梯形外表面在前端和后端之间形成肩部并在其中设有绝缘体;以及具有用以接纳衬套的孔的螺母,所述螺母可沿至少一部分衬套轴向位移。 第一和第二接触表面形成用于卡合住同轴电缆的外层导体的夹紧区。同轴连接器不包括中央导体。相反,将绝缘体设置在接线端内以接纳同轴电 缆的内层导体,用以与接线盒、放大器或其它同轴端口直接连接。如此,本同轴连 接器接纳所要连接的同轴电缆的内层导体,使得从电缆末端至阴接口的损耗量减至 最小,减少连接器中的部件数目,仅需要连接器和电缆之间的一个接触和连接器中 的一个绝缘体。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结构还省去了在许多情形下作为传统同轴连接器的最 昂贵部件的部件,即中央导体。由于传统同轴连接器中必须构造中央导体,因中央 导体的外径对阻抗性能的影响,这将演变成回波损耗性能,在本专利技术中省去中央导 体减少了制造和/或安装连接器所引入的成本和复杂性。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可以明瞭,可使用一个以上的绝缘体。相比传统连接器,根据本专利技术诸实施例的装置是简单的和便于连接的,同时 很大程度地减少了组装和安装中的误差和缺陷的几率。本专利技术的连接器可接纳带褶铍的或光滑的同轴电缆。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器配置成接纳具有直径约为5mm±0. 02ram的内层导体、 选择以获得将近50欧姆阻抗的介电和外层导体的同轴电缆。在一个实施例中,同 轴电缆是光滑的并具有大约0.54英寸的外径,例如一一但不局限于一一540 CellReachTM电缆。当实施本专利技术的至少一种模式时,向外张开的唇缘形成在同轴电缆的外层导 体的露出端上。在一个实施例中,夹紧区中的第一接触表面形成在衬套的孔内并作 为啮合于该张开唇缘的外表面的沿径向向内的环形阶梯;有选择地沿径向向内的环 形阶梯包括用于啮合该张开唇缘的外表面的斜面。夹紧区中的第二接触表面形成在 接线端的后端的前缘附近并较佳地呈角度和/或削锥以进入同轴电缆的外层导体的 张开唇缘内,由此啮合于其内表面。当接线端和衬套被推压在一起时,张开的唇缘 夹在该第一接触表面和第二接触表面之间。在一个实施例中,衬套的前端压力配合于接线端的后端,第一接触表面和第 二接触表面形成用于接纳同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安装于具有外层导体和内层导体的同轴电缆的同轴连接器,所述同轴电缆的外层导体具有外径,所述同轴连接器包括: 衬套,所述衬套具有相对的前端和后端以及使同轴电缆从中穿过的贯通延伸孔,所述孔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与同轴电缆的外层导体的外径相 当的内径并具有位于所述前端和后端之间的至少第一接触表面的沿径向向内的阶梯; 接线端,所述接线端包括孔、具有与所述衬套的内径相当的第一外径的阶梯形外表面以及相对的前端和后端,接线端的后端包括至少第二接触表面,所述阶梯形外表面在前端和后端 之间形成有肩部; 具有用以接纳衬套的贯穿延伸孔的螺母,所述螺母可沿至少一部分衬套轴向位移; 衬套的前端牢固地结合于接线端的后端,衬套的前端在接线端的后端周围延伸,其中第一接触表面和第二接触表面之间形成夹紧区,当彼此相向地推压接触 表面时,所述夹紧区被压紧; 其中所述衬套围住绝缘体;并且 所述同轴连接器围绕中心线设置,且没有任何同轴连接器部分位于中心线上。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JC赫尼格森
申请(专利权)人:康宁吉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US[美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