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力发电烟气脱硫用烟气-烟气换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370498 阅读:2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火力发电烟气脱硫用烟气-烟气换热装置,包括上、下管板及安装在上、下管板之间的换热管,所有换热管的一端口与原烟气进口相连通,所有换热管的另一端口与原烟气出口相通,上、下管板之间的空间为净烟气通道,在净烟气通道的两端分别设有净烟气的进口连接通道和出口连接通道,换热管采用的是三维内肋管,换热管与上管板之间用法兰盘和螺栓进行连接,法兰盘与上管板之间设有O型密封圈;换热管与下管板之间设有U型槽橡胶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体积小,重量轻,占用场地少,换热性能好,能适应传统SGH改造场地的要求,检修维护方便,通过余热利用,变废为宝,既可节能减排又可提高脱硫效果,可在传统火电脱硫工艺改造中大力推广应用。(*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火力发电厂燃煤烟气脱硫
,具体地说, 涉及在烟气脱硫系统中对原烟气冷却和对净烟气进行加热的装置。
技术介绍
火力发电锅炉烟气湿法脱硫工艺需要将锅炉排烟(原烟气)降到5(TC左右进入脱硫塔脱硫,脱硫后烟气(净烟气)需要加热到80。C以 上,通过烟囱排放。目前用于脱硫系统原烟气降温和净烟气升温的装 置主要有SGH (蒸汽-烟气管式加热器)、MGGH (中间热媒烟气-烟气加 热器)和GGH (烟气-烟气加热器)三种类型,从国外引进的石灰石-石膏法烟气脱硫技术大多采用的是回转式GGH。采用SGH的脱硫系统原烟气进入脱硫塔前降温所释放的热量不仅未 被利用,而且还要消耗一定的工业水,这些工业水汽化后,使进入脱硫塔 的气体体积增大,其流速也增大,烟气与石灰浆液接触时间变短,既增加 了系统的流动阻力又影响了脱硫效果,还使净烟气所带雾滴增加,设备容 易腐蚀,影响排放指标;MGGH—般采用闭式水循环进行热量交换,水循环 机构需要耗费其它动力来驱动,并且要占用场地空间,使整个换热器体积 大,也存在管束容易腐蚀的问题;现有回转式GGH由于要设置回转机构, 需备用台套,设备投资大,能耗高,而且换热效率低,酸露问题及腐蚀 问题仍不易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体积小,换热性能好,成本低,检 修维护方便的火力发电烟气脱硫用烟气-烟气换热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火力发电烟气脱硫用烟气-烟气换 热装置,包括有上、下管板及安装在上、下管板之间的换热管束,换热管 束的一端口与原烟气进口相连通,换热管束的另一端口与原烟气出口相通, 上、下管板之间的空间为净烟气通道,在净烟气通道的两端分别设有净烟 气的进口连接通道和出口连接通道,换热管采用的是三维内肋管。原烟气在三维内肋管里通过时,扩展了换热面积,烟气的扰动得以增 强,烟气在肋间加速流动,并在变截面流动时造成了振动,因而提高了换 热效率,换热装置变得小型高效,体积小,安装投入及使用成本均有所降 低。三维内肋的密度、宽度、高度等几何参数,可根据换热、阻力及壁温 的要求进行调节,且先进的加工工艺又能满足这些调节,从而减缓设备的 腐蚀。由于无转动部分,管侧为未经脱硫的原烟气,与壳侧经过脱硫的净 烟气的压差非常之小,即使换热管出现有小的穿孔,出口净烟气仍能达标 排放,不会对系统的运行和脱硫效率产生大的影响,使用起来十分安全、 环保。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上述换热管与上管板之间用法兰盘和螺栓进 行连接,法兰盘与上管板之间设有O型密封圈;换热管与下管板之间设有U 型槽橡胶圈。采用螺接和0型密封圈,既使防腐涂层不因焊接而破坏,又 能方便更换由各种原因而破损的管子。本技术取得的技术效果是体积小,重量轻,占用场地少,换热 性能好,能适应传统SGH改造场地的要求,检修维护方便,通过余热利用, 变废为宝,既可节能减排又可提高脱硫效果,可在传统火电脱硫工艺改造 中大力推广应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2是图1的俯视图3是图1的A-A剖视图4是图1的X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1的Y局部放大图中l.上管板;2.下管板;3.换热管;4.原烟气进口; 5.原烟气出 口; 6.净烟气通道;7.进口连接通道;8.出口连接通道;9.法兰盘;10.螺栓;ll.O型密封圈;12. U型槽橡胶圈;13.检修通道。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l、图2及图3所示,本技术所述的火力发电烟气脱硫用烟气 -烟气换热装置,具有上、下管板1和2及安装在上、下管板1和2之间的 换热管3,所有换热管3的一端口与原烟气进口 4相连通,所有换热管3的 另一端口与原烟气出口 5相通,上、下管板1和2之间的空间为净烟气通 道6,在净烟气通道6的两端分别设有净烟气的进口连接通道7和出口连接 通道8,换热管3采用的是三维内肋管。三维内肋管的加工工艺由重庆大学廖光亚等专利技术,经过近20年的使用 和不断改进,技术十分成熟。原烟气在三维内肋管里通过时,扩展了换热 面积,烟气的扰动得以增强,烟气在肋间加速流动,并在变截面流动时造 成了振动,因而提高了换热效率,换热装置变得小型高效,体积小,安装 投入及使用成本均有所降低。三维内肋的密度、宽度、高度等几何参数, 可根据换热、阻力及壁温的要求进行调节,且先进的加工工艺又能满足这 些调节,从而减缓设备的腐蚀。由于无转动部分,管侧为未经脱硫的原烟 气,与壳侧经过脱硫的净烟气的压差非常之小,即使换热管出现有小的穿 孔,出口净烟气仍能达标排放,不会对系统的运行和脱硫效率产生大的影 响,使用起来十分安全、环保。如图4、图5所示,换热管3与上管板1之间用法兰盘9和螺栓10进 行连接,法兰盘9与上管板1之间设有0型密封圈11;换热管3与下管板 2之间设有U型槽橡胶圈12。采用螺接和0型密封圈,既使防腐涂层不因 焊接而破坏,又能方便更换由各种原因而破损的管子。参见图l、图2,在上、下管板1和2之间设有检修通道13,方便工人 进出检修和更换损坏、腐蚀的换热管。图1中B方向为原烟气方向,C方向 为净烟气方向。权利要求1.一种火力发电烟气脱硫用烟气-烟气换热装置,包括上、下管板及安装在上、下管板之间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有换热管的一端口与原烟气进口相连通,所有换热管的另一端口与原烟气出口相通,上、下管板之间的空间为净烟气通道,在净烟气通道的两端分别设有净烟气的进口连接通道和出口连接通道,换热管采用的是三维内肋管。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力发电烟气脱硫用烟气-烟气换热装置,其特 征在于所述换热管与上管板之间用法兰盘和螺栓进行连接,法兰盘与上 管板之间设有0型密封圈;换热管与下管板之间设有U型槽橡胶圈。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火力发电烟气脱硫用烟气-烟气换热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管板之间设有检修通道。专利摘要一种火力发电烟气脱硫用烟气-烟气换热装置,包括上、下管板及安装在上、下管板之间的换热管,所有换热管的一端口与原烟气进口相连通,所有换热管的另一端口与原烟气出口相通,上、下管板之间的空间为净烟气通道,在净烟气通道的两端分别设有净烟气的进口连接通道和出口连接通道,换热管采用的是三维内肋管,换热管与上管板之间用法兰盘和螺栓进行连接,法兰盘与上管板之间设有O型密封圈;换热管与下管板之间设有U型槽橡胶圈。本技术体积小,重量轻,占用场地少,换热性能好,能适应传统SGH改造场地的要求,检修维护方便,通过余热利用,变废为宝,既可节能减排又可提高脱硫效果,可在传统火电脱硫工艺改造中大力推广应用。文档编号F28D1/053GK201402078SQ20082010027公开日2010年2月10日 申请日期2008年10月17日 优先权日2008年10月17日专利技术者廖光亚, 彭张平, 彭张忠, 键 王 申请人:重庆恒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廖光亚;王德军;王 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火力发电烟气脱硫用烟气-烟气换热装置,包括上、下管板及安装在上、下管板之间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有换热管的一端口与原烟气进口相连通,所有换热管的另一端口与原烟气出口相通,上、下管板之间的空间为净烟气通道,在净烟气通道的两端分别设有净烟气的进口连接通道和出口连接通道,换热管采用的是三维内肋管。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光亚彭张平王键彭张忠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恒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廖光亚王德军王键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5[]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