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吕秀吟专利>正文

窗框的下框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370255 阅读:2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窗框的下框结构,属于建筑,建材产品中可有效排水的窗体,窗框产品结构的技术领域,包括设一凹槽于窗体内侧下方,该凹槽底侧设排水孔,排水孔下方设斜面使落下的水液流向承置台,于承置台底侧非连杆设置位置上设排水孔,使水液落下至室外侧。实现用以承置窗体,使窗体(含窗框,下同)内侧的水液导流至窗体外侧的效果。(*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窗框的下框结构,是有关推窗的框体结构,属于民用或工业 用建筑,建材产品结构的
具体说属于建筑,建材产品中可有效排水的窗体,窗框 产品结构的

技术介绍
推窗为建筑物的一种常用设施,使两片式窗户可向外推出成开启状态,向内拉入 而成封闭状态。这种窗户的设计主要需考虑通风、气密等因素。如图1所示,为一种广泛被运用的习知推窗与框体间结构的剖视示意图,图中的 相关构成主要包括推窗A、连杆B及下框体C ;推窗A藉由连杆B组装在下框体C上,推窗A 由连杆B的节制与支撑而组装在下框体C的外侧,以伸缩剪动的形态于下框体C的外侧走 位推出开启或拉回关闭。在已知的经验中,推窗在关闭状态下,室内侧的窗体在温差等情况 下将产生凝结水,这种水液D可能因溢流等原因造成对墙壁或室内物的不良影响。另外,吾 人常有清洁窗户等动作时,亦可能有水液D等排放的需要。有鉴于此,业界一直有考虑排出室内侧所产生或形成的水液的推窗结构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窗体窗框的下框结构,以实现由窗体流下的水液(包括各 式液体,以下统称水液)能被汇集、排出室外的目的。为达到所述的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窗框的下框结构,其包含一下侧部供与墙体结合;一凹槽设置于窗体室内侧的下方,凹槽的低处设置排水孔,使汇集于凹槽的水液 排向承置台;一承置台承载窗体,承置台的低处设排水孔;形成使窗体内侧及相近位置的液体进入凹槽后,循排水孔、承置台的排水孔而流 出室外的结构。该凹槽设置在窗体下方,其高度可低于室内侧的平台。该凹槽设置在窗体下方,其可成独立状沟体。在该凹槽低处的排水孔下方设第一斜面,向所述的承置台倾斜。一种窗框的下框结构,其包含一下侧部供与墙体结合;一凹槽设置于窗体室内侧的下方,凹槽的低处设置排水孔,使汇集于凹槽的水液 排向承置台;一承置台该承置台可承载推窗及其连杆,承置台的低处设排水孔;形成使窗体内侧及相近位置的液体进入凹槽后,循排水孔、承置台的排水孔而流出室外的结构。该凹槽设置在窗体下方,其高度可低于室内侧的平台。该凹槽设置在窗体下方,其可成独立状沟体。该凹槽低处的排水孔下方设第一斜面,向承置台倾斜。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由于在窗体下方的下框上设置一凹槽,于凹槽的低处 设置排水孔,排出的水经设置连杆的平台的低处设置的排水孔向下流出到室外;并进一步 的在水液流出到室外的位置处设置导流斜面,以方便水液排出。附图说明图1为习知推窗与下框体间的构造概略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下框的外观图。图3为显示本技术的排水路径图。图4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状态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0......下侧部20......墙体30.....承置台 31......排水口32......嵌槽 33......气密条40......连杆50......推窗60......第一平台61......第一竖壁70......凹槽 71......第二竖壁72......嵌槽 73......气密条74......排水口 75......第一斜面80......第三平台81......第二斜面82......第三竖壁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描述如下。如图2、图3、图4所示,本技术下框结构的构成体大致分成下侧部10可供 本技术固定于墙体20、一承置台30以供设置连杆40及推窗50、推窗50的一侧为室内 区,另一侧为室外区。室内区的部份包括第一平台60、第一竖壁61及一凹槽70、第二竖壁 71及第一斜面75等;室外区包括第三平台80、第二斜面81及第三竖壁82等。下侧部10的构成为习知结构,其与墙体20的结合亦为习知技艺,不加赘述。与习知结构相同,推窗50由连杆40局(节)制与支撑而组装在承置台30上,连 杆40以伸缩剪动的形态于承置台30的外面侧走位推出开启或拉回关闭。承置台30略呈凹槽状,设置连杆40及推窗50的位置。承置台30的底部开设若 干排水孔31,该排水孔31避开连杆40的设置部位。第一平台60及第一竖壁61为设置于室内侧的结构。凹槽70为设置于推窗50与第一平台60间的结构,其高度低于第一平台60,其一 侧为第二竖壁71,另一侧的外侧为嵌槽72,嵌槽72设气密条73与推窗50抵靠,凹槽70的 底部设若干排水孔74,凹槽70的下方设第一斜面75,该第一斜面75主要系导引由排水孔 74落下的水液流向承置台30的排水孔31。第三平台80的第二斜面81位置于承置台30下方,使由排水孔74流下的水液导 向第三平台80而流出;于承置台30下方与第二斜面81的侧面为第三竖壁82,以阻挡水液 流向室内侧。综上所述可知,本技术由室内侧的推窗50或推窗50近旁所流下的水液(如 图3之箭头符号所指示)进入凹槽70后,循排水孔74向下流,落向第一斜面75,再由第一 斜面75导向流入承置台30的排水孔31向下流至第二斜面81,并由第二斜面81流向第三 平台80流出。则室内侧的水液即被导流至室外侧。在各种习知的技术中,可在排水孔31、74或凹槽70内设置有关处理排水的其它构 成,惟不在本案请求专利的范围,故不加赘述。于凹槽70靠近推窗50下缘设嵌槽72,该嵌槽72上装置气密条73。于承置台30 的外侧亦设嵌槽32及气密条33。该气密条33皆抵靠推窗50,使形成气密性。以上实施例系以推窗为本技术窗体的代表,本技术特征在具有排水特征 的框体结构,实则窗体可以为其它不同用途的直立状的板片状体。依照本技术特征,凹槽70设置在推窗50下缘以汇集水液,凹槽70的整个沟 状体可成独立状,则其高度可高于第一平台60。上述本技术实施例仅用来例举本创作的实施态样,以及阐释本技术之技 术特征,并非用来限制本技术之保护范畴。任何熟悉此技术者可轻易完成之改变或均 等性之安排均属于本技术所主张之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窗框的下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一下侧部供与墙体结合;一凹槽设置于窗体室内侧的下方,凹槽的低处设置排水孔,使汇集于凹槽的水液排向 承置台;一承置台承载窗体,承置台的低处设排水孔;形成使窗体内侧及相近位置的液体进入凹槽后,循排水孔、承置台的排水孔而流出室 外的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框的下框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凹槽设置在窗体下方,其高度 可低于室内侧的平台。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框的下框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凹槽设置在窗体下方,其可成 独立状沟体。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框的下框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该凹槽低处的排水孔下方设第 一斜面,向所述的承置台倾斜。5.一种窗框的下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一下侧部供与墙体结合;一凹槽设置于窗体室内侧的下方,凹槽的低处设置排水孔,使汇集于凹槽的水液排向 承置台;一承置台该承置台可承载推窗及其连杆,承置台的低处设排水孔;形成使窗体内侧及相近位置的液体进入凹槽后,循排水孔、承置台的排水孔而流出室 外的结构。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窗框的下框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凹槽设置在窗体下方,其高度 可低于室内侧的平台。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窗框的下框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凹槽设置在窗体下方,其可成 独立状沟体。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窗框的下框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凹槽低处的排水孔下方设第一 斜面,向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窗框的下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一下侧部:供与墙体结合;一凹槽:设置于窗体室内侧的下方,凹槽的低处设置排水孔,使汇集于凹槽的水液排向承置台;一承置台:承载窗体,承置台的低处设排水孔;形成使窗体内侧及相近位置的液体进入凹槽后,循排水孔、承置台的排水孔而流出室外的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秀吟黄榆芳
申请(专利权)人:吕秀吟黄榆芳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