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接种工作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5355530 阅读:2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食用菌接种工作系统,所述位于接种室的菌袋水平传输带上方设置有用于控制接菌环境的进风防尘罩,所述防尘罩贯通接种室的两侧的隔墙,所述防尘罩的前后两侧设置有接种操作口,所述进风防尘罩上端开口与送风管相连接,所述送风管上依次设置有初效过滤器、紫外线灭菌灯、冷却器、送风机和中效过滤器,所述送风管的进风口与室外新风口和位于缓冲间的回风口相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在环境可控的条件下,实现高效率的机械化、自动化的流水线接种作业,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满足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周年化食用菌生产的要求,从而保证接种区域充分洁净,提高接种成品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食用菌连续工作系统。该接种装置属于设施农业领域,主要用于 集约化、工厂化食用菌生产。
技术介绍
近年来,国内食用菌生产量增长迅速,但是由于生产技术的普及与市场竞争的加 剧,食用菌生产的利润空间却越来越小。食用菌生产必须尽快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换, 由小农栽培向大规模设施栽培转变,这已成为栽培者的共识。然而,目前设施栽培大多停留 在简单的手工经验栽培上,普遍存在着产量低、品质差的问题。尤其是食用菌接种环节,传 统的接种箱根本不适用于集约化、工厂化生产。接种是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中最容易引起污染的环节。人工培养出来供进一步繁殖 用的纯菌丝体就是菌种,它相当农作物的种苗。没有菌种,人工栽培无法进行;菌种不良, 不能获得优质高产。但菌种必须在无菌的条件下进行分离、接种和培养。因此,要控制污 染,确保成品率,必须创建一定无菌程度的洁净环境。目前国内对接种室消毒方法大致有三 种。第一种为化学药剂薰蒸法,该方法主要是采用以甲醛为代表的化学药剂进行薰蒸消毒, 其缺点是,对室内密闭性要求高,对人体的损害大;另一方面,这些化学药剂会污染室内和 室外环境,与食用菌发展的绿色趋势不符。第二种为紫外线灭菌法,该方法受紫外线光照距 离、湿度和光强减弱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很难保证稳定的消毒效果,在三者之间,灭菌能力 最差。第三种为臭氧消毒法,臭氧作为传统化学药剂的替代品近年来在食用菌生产中陆续 开始应用,但是目前食用菌领域应用臭氧发生器实施空气消毒时却存在一些问题,如实际 使用时消毒效果不稳定、设备使用寿命低、操作不方便等。分析其中原因,臭氧气体在投加 的同时即开始衰减,它在空气中的半衰期受室内的温度、湿度以及气流速度等影响。臭氧气 体靠自由扩散在整个接种室空间内且均勻分布,需要较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臭氧已经 进行了部分衰减,浓度大幅降低。尤其是接种室空间内含有大量悬浮粒子和气溶胶,目标微 生物很容易附着在上述微观粒子上,加大了消毒的难度。实际工程应用中,为了达到臭氧的 浓度阈值,臭氧的投加剂量应是理论上由阈值浓度所计算出的投加剂量的数倍;通常还需 要在制冷和洁净环境下,臭氧方能达到理想的消毒效果。综上所述,接种环境控制问题己成为制约食用菌生产的瓶颈。现有的连续接种作 业流水线尚无满足接种环境控制,特别是缺乏有效可靠的结构,来确保接种局部区域达到 100级洁净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食用菌连续工作系统,在环境可控的条件下,采取具 有现代农业特征的产业化生产方式,实现高效率的机械化、自动化的流水线接种作业,满足 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周年化食用菌生产的要求。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一种食用菌接种工作系统,包括设置在接种室下部的菌袋水平传输带,所述传输带的输入端伸向位于接种室一旁侧的冷却间,所述传输带的输出端通 向位于接种室另一旁侧缓冲间,所述接种室与缓冲间以及接种室与冷却间之间设置有隔 墙,其特征在于所述位于接种室的菌袋水平传输带上方设置有用于控制接菌环境的进风 防尘罩,所述防尘罩贯通接种室的两侧的隔墙,所述防尘罩靠近冷却间一侧的菌袋流动箱 输送通口上设置有风淋,所述防尘罩的前后两侧设置有接种操作口,所述进风防尘罩上端 开口与送风管相连接,所述送风管上依次设置有初效过滤器、紫外线灭菌灯、冷却器、送风 机和中效过滤器,所述送风管的进风口与室外新风口和位于缓冲间的回风口相连接。为了更好的实现本专利技术,所述传输带下侧的支架上设置有挡风板,所述送风管与 防尘罩之间还依次设置有高效过滤器和层流罩,所述送风管还通向设置在接种间和冷却间 顶部的高效过滤器,所述接种间和冷却间内的空气通过回风墙或回风管道与缓冲间的回风 口相同,所述风淋上侧的风淋送风管与送风管相连接,所述隔墙上设置有挡风门,所述接种 室内设置有臭氧发生器,所述防尘罩前后两侧设置有若干个供清扫检测用的活动门。本专利技术的食用菌接种工作系统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将工业流水线作业方式引入至食用菌接种环节,菌袋传输系统结构紧凑,运行可 靠,操作方便。特别是在接种室内的传输带下方设有贯通左右两面隔墙的挡风板,该挡风板 固定在传输带支架上,与防尘罩以及活页式挡风门一起,构成洁净空气排风的主通道,进而 使防尘罩内空气压力始终大于接种间或冷却间内的空气压力。这对确保层流罩内层流层以 及正下方接种操作区域达到100级洁净度起到关键作用。因此,本专利技术在环境可控的条件 下,实现高效率的机械化、自动化的流水线接种作业,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满足规模 化、集约化、标准化、周年化食用菌生产的要求。二是空气过滤消毒循环系统功能强大,效果明显,安全可靠。新风由高压离心风机 送入,经过初、中效过滤后,再由接种室和冷却间的高效过滤风口送入,连续循环,达到室内 空气净化效果;接种室和冷却间均达到1万级洁净度,并形成正压,防止外气倒流。在接种 室内设置了层流罩和防尘罩,防尘罩贯通左右两面隔墙,并在排气通道口设置风淋,风淋距 接种操作区域有一段距离,且排风方向始终向外,这就确保了接种操作区域达到100级洁 净度,从而保证接种区域充分洁净,提高接种成品率。三是接种是最容易引起污染的环节,因此是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中控制污染,确保 成品率的重要环节。本专利技术达到使用化学药品熏蒸消毒无法比拟的洁净度,层流罩内层流 层以及正下方接种操作区域静态菌落沉降数为零。对接种环境和机械设备无影响,对人员 的健康无影响。本专利技术的空气过滤消毒循环系统应用比较灵活,着重人性化设计。例如,紫 外灯仅送风管气体进行消毒净化;臭氧发生器也可连续向送风管内的空气进行熏蒸消毒, 待无人操作时,定时或择机向层流罩内或接种间内或冷却间内的空气进行熏蒸消毒。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食用菌接种工作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接种室2.缓冲间3.空调控制器4.回风口 5.新风口 6.混合段7.初 效过滤器8.紫外线灭菌灯9.冷却器10.送风机11.中效过滤器12.防尘罩13.活 动门14.操作口 15.层流罩16.送风管17.高效过滤段18.层流层19.臭氧发生器 20.风淋送风管21.冷却间22.风淋23.挡风板24.挡风门25.传输带26.菌袋流动箱27.链传动28.传输带支架29.传输带电机。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及附图,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创造。本专利技术的食用菌接种工作系统由菌袋传输系统和空气过滤消毒循环系统等组成。参考附图1,所述的菌袋传输系统包括传输带(25 )由支承在传输带支架(28 )上的 传输带电机(29)和链传动(27)带动。接种室(1)左右两面隔墙分别安装有活页式挡风门 (24)。置于传输带上方的菌袋流动箱(26),由冷却间(21),经右边挡风门,进入接种室,再 经左边挡风门,送至缓冲间(2 )。在接种室内的传输带下方设有贯通左右两面隔墙的挡风板 (23),且固定在传输带支架上;传输带上方亦设有贯通左右两面隔墙的防尘罩(12),防尘 罩侧面下部设置若干个供清扫检测用的活动门(13);防尘罩前后两侧面上部设置若干操作 孔(14),可供多人同时接种操作之用,防尘罩顶部设置层流罩(15)。所述的空气过滤消毒循环系统的功能主要是提供洁净的空气。来自于新风口(5) 的室外新空气和来自于回风口(4)的缓冲间空气,在混合段(6)汇合,经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食用菌接种工作系统,包括设置在接种室下部的菌袋水平传输带,所述传输带的输入端伸向位于接种室一旁侧的冷却间,所述传输带的输出端通向位于接种室另一旁侧缓冲间,所述接种室与缓冲间以及接种室与冷却间之间设置有隔墙,其特征在于:所述位于接种室的菌袋水平传输带上方设置有用于控制接菌环境的进风防尘罩,所述防尘罩贯通接种室的两侧的隔墙,所述防尘罩靠近冷却间一侧的菌袋流动箱输送通口上设置有风淋,所述防尘罩的前后两侧设置有接种操作口,所述进风防尘罩上端开口与送风管相连接,所述送风管上依次设置有初效过滤器、紫外线灭菌灯、冷却器、送风机和中效过滤器,所述送风管的进风口与室外新风口和位于缓冲间的回风口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新坚陈敏陈济琛林戎斌朱学军马远远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5[中国|福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