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接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337113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源接头,包括一导动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导动模块包括:一第一转动单元;一第二转动单元;一连动单元,该连动单元系位于该第一转动单元以及该第二转动单元之间,使得该第一转动单元、该第二转动单元以及该连动单元进行同步转动;一控制单元,系与该导动模块连结并控制该导动模块;以及一壳体,系容置该导动模块以及该控制单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连动单元使第一转动单元及第二转动单元能够同步转动,籍由此控制电源接头的开闭,不仅减少了电源接头连通或关闭时的操作步骤,而且降低了操作时间,从而也提高了工作效率。(*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源接头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源接头。技术背景对于市面上出售的普通电源接头,使用者欲切换其通断状态时,需要分别使不同 轴上的导电单元作正向或反向转动。因此,当电源接头较长时,导电单元的数量较多,不仅 增加了电源接头连通或关闭时的操作步骤,而且增加了操作时间,从而也降低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使不同轴心间的导电单元可同时 转动的电源接头。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电源接头,包括一导动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导动模块包括一第一转动单元;一 第二转动单元;一连动单元,该连动单元系位于该第一转动单元以及该第二转动单元之间, 使得该第一转动单元、该第二转动单元以及该连动单元进行同步转动;至少一导电单元; 至少一固定单元,其中该至少一导电单元及该至少一固定单元系设于第一转动单元、第二 转动单元或连动单元上;一控制单元,系与该导动模块连结并控制该导动模块;以及一壳 体,系容置该导动模块以及该控制单元。其中该第一转动单元更包括一第一转动轴,且该至少一导电单元设于该第一转动 轴上,而该第二转动单元更包括一第二转动轴,且该至少一固定单元设置于该第二转动轴 上。其中该第一转动单元更包括一第一固定单元,该第一固定单元连接于该第一转动 轴ο其中该第二转动单元更包括一第二导电单元,该第二导电单元连接于该第二转动 轴ο其中该连动单元更包括一第三转动轴,且该至少一导电单元设置于该第三转动轴 上。其中该至少一导电单元与该第一固定单元系平行齐排于该第一转动轴,而该第二 导电单元与该至少一固定单元系平行齐排于该第二转动轴。其中该壳体系包括复数孔槽,该至少一导电单元以及该至少一固定单元可由该复 数孔槽收合或凸出于该壳体。其中该第一转动单元包括一第一齿轮、该第二转动单元包括一第二齿轮以及该连 动单元包括一第三齿轮,使得该第一转动单元、该第二转动单元以及该连动单元可彼此相 对转动。其中该连动单元包括一第一导销连杆以及一第二导销连杆,而该第一转动单元包 括一第一导槽,该第二转动单元包括一第二导槽,该第一导销连杆与该第一导槽连接,而该第二导销连杆与该第二导槽连接,使得该第一转动单元、该第二转动单元以及该连动单元 可彼此相对转动。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连动单元使第一转动单元及第二转动 单元能够同步转动,籍由此控制电源接头的开闭,不仅减少了电源接头连通或关闭时的操 作步骤,而且降低了操作时间,从而也提高了工作效率。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第--实施例的导动模块的详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第--实施例的导电单元转换为关闭状态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第--实施例的导电单元转换为开启状态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第--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图6是本技术第二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第二二实施例的导动模块的详细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第三Ξ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第三Ξ实施例的导动模块的详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源接头,包括一导动模块10,该导动模块10包 括一第一转动单元11 ;一第二转动单元12 ;—连动单元13,该连动单元13系位于该第一 转动单元11以及该第二转动单元12之间,使得该第一转动单元11、该第二转动单元12以 及该连动单元13进行同步转动;至少一导电单元;至少一固定单元,其中该至少一导电单 元及该至少一固定单元系设于第一转动单元11、第二转动单元12或连动单元13上;一控 制单元20,系与该导动模块10连结并控制该导动模块10 ;以及一壳体30,系容置该导动模 块10以及该控制单元20。如图所示,于本实施例中,控制单元20连接于第一转动单元11上,当使用者操作 控制单元20时,第一转动单元11便带动连动单元13,而连动单元13进一步带动第二转动 单元12,使第一转动单元11及第二转动单元12同时做同向转动。特别的是,控制单元20 也可连接于连动单元13上,使连动单元13同时分别带动第一转动单元11及第二转动单元 12,但本实例并不以此为限。参照图2,进一步说明导动模块10的详细结构。第一转动单元11包括第一转动 轴113、第一导电单元及第一固定单元112 ;其中第一导电单元111及第一固定单元112连 接于第一转动轴113上,且第一导电单元111及第一固定单元112平行齐排于该第一转动 轴113上;第二转动单元12包括第二转动轴123、第二导电单元121及第二固定单元122 ; 其中第二导电单元121及第二固定单元122连接于第二转动轴123上,且第二导电单元121 及第二固定单元122平行齐排于该第二转动轴123上。当第一转动单元11转动时,第一导 电单元111及第一固定单元112可同时随着第一转动单元11转动;当第二转动单元12转 动时,第二导电单元121及第二固定单元122可同时随着第二转动单元12转动。如图所示,连动单元13包括第一导销连杆131及第二导销连杆132 ;所述第一转 动单元11包括第一导槽114 ;所述第二转动单元12包括第二导槽124,该第一导销连杆131 与该第一导槽114连接;该第二导销连杆132与该第二导槽IM连接,以形成凸轮机构,导 动模块10籍由此凸轮机构而转动,但本创作并不以此为限。参照图3及图4,图3与图4分别为电源接头的关闭和开启状态。如图3所示,导 动模块10为关闭状态。此时,第一导电单元111与第一固定单元112皆收合与壳体30内; 同样,第二导电单元121与第二固定单元122也皆收合与壳体30内,电源接头为断路状态。当使用者调整控制单元沿方向A转动,使第一转动单元11与第二转动单元12转 动,导动模块10为开启状态,即第一导电单元111与第一固定单元112皆伸出壳体30 ;同 样地,第二导电单元121与第二固定单元122皆伸出壳体30。此时,电源接头与外部电路系 统成为通路。参照图5,于实施例中,使用者将电源接头与电器、轨道结合,可籍由此切换控制单 元20,使电源接头移动并控制电源接头与轨道间的电源或讯号传递。另外,壳体30上设有 复数孔槽31,第一导电单元111、第一固定单元112、第二导电单元121、第二固定单元122 可由孔槽31伸出壳体30。参照图6,图6为本创作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第二实施例的整体结构与第一 实施例大致相同。电源接头包括壳体30、壳体30内设置的导动模块10及设置于导动模块 10上的控制单元20。导动模块10包括连动单元13、第一转动单元11及第二转动单元12, 所述连动单元13设于第一转动单元11及第二转动单元12间,第一转动单元11及第二转 动单元12通过连动单元13能够同步转动。而壳体30上设有复数孔槽31,第一导电单元 111、第一固定单元112、第二导电单元121、第二固定单元122可由孔槽31伸出壳体30。参照图7,图7为本创作第二实施例的详细示意图,导动模块10包括连动单元13、 第一转动单元11及第二转动单元12,连动单元13设于第一转动单元11及第二转动单元 12间,第一转动单元11及第二转动单元12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电源接头,包括一导动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导动模块包括:一第一转动单元;一第二转动单元;一连动单元,该连动单元系位于该第一转动单元以及该第二转动单元之间,使得该第一转动单元、该第二转动单元以及该连动单元进行同步转动;至少一导电单元; 至少一固定单元,其中该至少一导电单元及该至少一固定单元系设于第一转动单元、第二转动单元或连动单元上; 一控制单元,系与该导动模块连结并控制该导动模块;以及一壳体,系容置该导动模块以及该控制单元。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士权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泰腾灯饰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