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怡君专利>正文

护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31187 阅读:2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护套,主要于第一、二基板的两侧分别设置多个嵌置槽,且于表面一侧设置可穿设固定带并呈相对应设计的穿孔,而外、内夹持部的两侧分别设有多个嵌扣部连接于第一、二基板的多个嵌置槽,并于外夹持部内两侧设置导轨,以让内夹持部的多个凸部滑移导轨内,且外夹持部设有具定位孔的定位片,以当伤患使用时可利用外、内夹持部夹持伤患的绷带与敷料,并可支托伤患的受伤部位,且让水分不易渗入伤口,可让伤患的伤口快速愈合,而于不使用时可将内夹持部推入外夹持部内,以便使用者收纳与重复使用,再者,使用者可将凸部的定位凸点推移至定位片的定位孔内,以提供使用者调整定位的功能。(*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护套,尤指一种可固定伤口的绷带与敷料的护套,且具防水与支托受伤部位的功能,以让伤患的伤口快速愈合。
技术介绍
一般伤口的医疗,通常是先行将伤口予以清洁后,再将给予伤口敷上药水、药膏等消炎愈合药物,继而将绷带予以包扎,为利用绷带提供伤患固定敷料、保护伤口、帮助止血以及支托受伤部位等功能,而伤患需维持伤口干燥即可,并防止伤口受到擦撞与细菌的侵入,以使伤口快速愈合。然而,目前提供伤患包扎使用的绷带,通常为透过各式绷带包扎法包扎伤患的伤口,并利用网状绷带避免其松脱,其虽具包扎伤口的医疗功效,但透气率不佳,因此无法很有效的保持伤口干燥,且病菌可能在伤口与绷带间停留,一旦绷带拿掉,病菌可能尚余留在伤口处,以使伤患的伤口延缓愈合,且若伤患的伤口遭受外力碰撞时,伤口处直接受冲击,造成二次伤害,导致伤患疼痛不已。再者,若伤患不小心碰触到水分,水分会由绷带渗入伤口处,造成伤口极不容易愈合,此外,因伤患活动而使内敷药物溢出,进而污染网状绷带导致其无法重复使用,且易造成网状绷带弹性疲乏而松脱,无法达到固定敷料与支托受伤部位的目的,故常用绷带仍存在不少缺失,确有改良的必要。因此,如何利用护套让伤患于包扎伤口时可达到固定敷料与支托受伤部位的目的,且该护套具防水与可重复使用的功能,以让伤患的伤口快速愈合,并于不使用时可便于收纳,即为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由此,有鉴于上述常用装置在设计上均未达理想,所以,创作人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评估及考量,而以从事于此行业累积的多年经验,并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秉持不断的研究改良创新的理念,针对上述的不足之处再加以改良,乃设计开发出本技术的护套。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外夹持部与内夹持部夹持伤患的绷带与敷料,并可支托伤患的受伤部位,且藉由外夹持部与内夹持部保护伤患的受伤部位,避免伤口处遭受外力碰撞时而导致伤患疼痛不已,并让水分不易渗入伤口,可让伤患的伤口快速愈合,而于不使用时可将内夹持部推入外夹持部内,以便使用者收纳与重复使用。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利用外夹持部与内夹持部的多个气孔提高伤患的伤口处的透气程度,以有效的保持伤口干燥,以使伤患的伤口加快愈合速度。本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可让使用者将凸部的定位凸点推移至定位片的定位孔,不但可使外、内夹持部呈一定位状态,并可提供使用者调整定位的功能。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护套,包括有第一基板、第二基板、外夹持部以及内夹持部组成,该第一基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多个嵌置槽,且于表面一侧设置可穿设固定带且呈相对应设计的穿孔,并于靠近固定带的一侧设有可供穿套捆绑绷带的镂空部;该外夹持部的两侧分别设有可与第一基板的多个嵌置槽相连接的多个嵌扣部,并于外夹持部内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导轨,而外夹持部设置有具定位孔的定位片,且定位片两侧为可分别嵌入导轨,并于预设位置处设有掀合部,而外夹持亦于预设位置处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掀合部,且外夹持部与第一基板相连接时于一侧形成有空隙;该内夹持部于预设位置处设置有可滑移于外夹持部内所设置的导轨且具多个定位凸点的多个凸部,且内夹持部的两侧分别设有多个嵌扣部;该第二基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可与内夹持部的多个嵌扣部相连接的多个嵌置槽,且于表面一侧设置可穿设固定带且呈相对应设计的穿孔,并于靠近固定带的一侧设有可供穿套捆绑绷带的镂空部,而第二基板与内夹持部相连接时于一侧形成有空隙。所述外夹持部于远离固定带的一侧进一步设有具磁性体的档板。所述外夹持部于远离固定带的一侧进一步设有具扣体的档板。所述内夹持部于远离固定带的一侧进一步设有具磁性体的档板。所述内夹持部于远离固定带的一侧进一步设有具扣孔的档板。所述外夹持部设有多个气孔。所述内夹持部设有多个气孔。所述固定带为黏扣带。本技术的护套于实际使用时,具有下列优点,如(一)本技术利用两基板的固定带接合固定于伤患的受伤部位,以使护套不易从受伤部位脱落,且利用外夹持部与内夹持部夹持伤患的绷带与敷料,并可支托伤患的受伤部位,以藉由外夹持部与内夹持部保护伤患的受伤部位,避免伤口处遭受外力碰撞时而导致伤患疼痛不已。(二)本技术利用外夹持部与内夹持部保护伤患的伤口处,并让水分不易渗入伤口,可让伤患的伤口快速愈合,而于不使用时可将内夹持部推入外夹持部内,以便伤患收纳与重复使用。(三)本技术于伤患使用护套时,可依伤患个别的习惯,利用定位片的掀合部或外夹持部任一侧的掀合部将外夹持部掀开,增加伤患使用的便利性。(四)本技术利用外夹持部与内夹持部的多个气孔提高伤患的伤口处的透气程度,以有效的保持伤口干燥,避免伤患的伤口因水分渗入延缓愈合。(五)本技术可让使用者将凸部的定位凸点推移至定位片的定位孔,以使外、内夹持部呈一定位状态,以提供使用者调整定位之功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2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前视剖面图;图4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剖面图;图5为本技术于掀开时的动作示意图(一);图6为本技术于掀开时的动作示意图(二);图7为本技术再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8为本技术再一较佳实施例于实际使用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第一基板11、嵌置槽 12、穿孔 13、固定带 14、镂空部15、空隙2、外夹持部21、嵌扣部 22、导轨221、定位凸点 23、挡板24、掀合部 25、定位片 251、掀合部252、定位孔26、气孔3、内夹持部31、嵌扣部 32、凸部 321、定位凸点 33、挡板34、气孔4、第二基板41、嵌置槽 42、穿孔 43、固定带 44、镂空部45、空隙 具体实施方式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技术所采用的目的、构造技术特征以及其功效,兹绘图就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其特征与功能如下,以利完全了解。请同时参阅图1、2、3和4所示,为本创作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立体分解图、前视剖面图以及侧视剖面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技术的护套设置有第一基板1、外夹持部2、内夹持部3以及第二基板4,其中该第一基板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多个嵌置槽11,且于表面一侧设置可穿设固定带13并呈相对应设计的穿孔12,而该固定带13可为黏扣带,并于靠近固定带13的一侧设有可供穿套捆绑绷带的镂空部14,而固定带13可为黏扣带。该外夹持部2的两侧分别设有多个嵌扣部21,并于外夹持部2内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导轨22,且于远离固定带13的一侧设置具磁性体的挡板23,并于外夹持部2预设位置处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掀合部24,且外夹持部2为可进一步设有金属材质所制成的定位片25,且该定位片25设有与导轨22的定位凸点221相对应的定位孔252,以让定位片25两侧可分别嵌入导轨22,并于预设位置处设有掀合部251。该内夹持部3的两侧分别设有多个嵌扣部31,且内夹持部于预设位置处设置有多个具磁性体的凸部32,且凸部32于预设位置处设有多个定位凸点321,再于远离固定带43的一侧设置具磁性体的挡板33。该第二基板4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多个嵌置槽41,且于表面一侧设置可穿设固定带43并呈相对应设计的穿孔42,而该固定带43可为黏扣带并于靠近固定带43的一侧设有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护套,包括有第一基板、第二基板、外夹持部以及内夹持部组成,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基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多个嵌置槽,且于表面一侧设置可穿设固定带且呈相对应设计的穿孔,并于靠近固定带的一侧设有可供穿套捆绑绷带的镂空部;该外夹持部的两侧分别设有可与第一基板的多个嵌置槽相连接的多个嵌扣部,并于外夹持部内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导轨,而外夹持部设置有具定位孔的定位片,且定位片两侧为可分别嵌入导轨,并于预设位置处设有掀合部,而外夹持亦于预设位置处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掀合部,且外夹持部与第一基板相连接时于一侧形成有空隙;该内夹持部于预设位置处设置有可滑移于外夹持部内所设置的导轨且具多个定位凸点的多个凸部,且内夹持部的两侧分别设有多个嵌扣部;该第二基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可与内夹持部的多个嵌扣部相连接的多个嵌置槽,且于表面一侧设置可穿设固定带且呈相对应设计的穿孔,并于靠近固定带的一侧设有可供穿套捆绑绷带的镂空部,而第二基板与内夹持部相连接时于一侧形成有空隙。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子斐
申请(专利权)人:林怡君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