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钒石煤一火提钒的脱碳焙烧装置及其工艺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282427 阅读:3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提钒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需外加热源的含钒石煤的一火提钒的脱碳焙装置及其工艺;该工艺将石煤与助燃风在预燃室内点燃后,切向进入主体一内,在主体一内螺旋前进,并与从环形配风器中喷出的热空气均匀混合,充分脱碳、氧化焙烧后,通过锥形出料口内气固分离,熟料从锥形出料口排出,高温烟气逆流向上从中心管内排出;熟料通过进料仓进入冷却装置内,通过弹性阻尼体上孔状结构的分配作用,缓慢下落与通过锥形布风器往上循环空气进行换热,加热后的空气从排出口通过管道进入到预燃室内预热石煤;冷却后的熟料进入后续浸出、沉钒和灼烧等工序提取V2O5产品。本发明专利技术简化工序,合理利用提钒焙烧工序中存在的热量,无需外界补充热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含钒石煤的提钒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无需外加热源的含钒石煤一火提 钒的脱碳焙烧装置及其工艺。
技术介绍
石煤是贮藏在古老岩层中的一种煤炭资源,是5亿年前地质时期的藻类、菌类等 在浅海环境下形成的一种腐泥煤。石煤大都具有高灰、高硫和低热值的特点,其成分除含有 机碳外,还有氧化硅、氧化钙和少量的氧化铁、氧化铝和氧化镁等。典型石煤中含较多C、V、Ca、Al、Si等元素,因此,石煤不仅可以用作动力锅炉和水 泥窑炉的燃料,燃烧后的炉渣也可作为水泥的原料,还可从石煤中提取钒、铀、钼、镍、铜、钴等金属元素。目前含钒量较高的石煤多采用焙烧一浸出一沉钒一灼烧工序提取V205。传统氧化 焙烧工序通常在竖窑、流化床、倒焰窑、回转窑等窑炉中完成,氧化焙烧工序的原料为常温 石煤,在窑内其首先进行预热,至700°C左右时进行燃烧脱碳,脱碳完毕方可进行三价钒向 五价钒的转化,一般预热段和脱碳段占焙烧窑总长的一半左右,严重限制了氧化焙烧工序 的产能。产生的高温烟气经初步除尘后进入余热锅炉回收余热,再经布袋除尘由排烟机排 空,虽然石煤具有化学热,并且焙烧亦放热,但是由于余热回收热量没有返回焙烧炉,因此 焙烧炉不仅不能外供能源,反而需要外加热源,工业中多采用发生炉煤气。然而石煤中含 碳,此部分化学热足够提供钒的氧化所需的750-900°C的高温,而且钒由三价钒氧化为五价 钒也是放热反应,因此同一炉内完成石煤的燃烧和焙烧非常可行。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目前含钒石煤提钒焙烧工序中存在的热量利用不合理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 是提出一种简化工序,合理利用提钒焙烧工序中存在的热量,无需外界补充热量的含钒石 煤一火提钒的脱碳焙烧装置及其工艺。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含钒石煤一火提钒的脱碳焙烧装置,该脱碳培烧炉由 焙烧炉和冷却装置组成;所述焙烧炉包括预燃室,环形配风器、主体一和中心管;所述冷却 装置包括进料仓、主体二、弹性阻尼体和锥形布风器;其中,所述主体一为圆柱套筒,所述主 体一上部连接所述预燃室,下部为锥型出料口,所述中心管一端置于所述主体一内,另一端 伸出所述主体一;所述环形配风器装配所述主体一的外壁上,所述锥型出料口与所述进料 仓管接,所述进料仓与所述主体二的连接,所述主体二上端设置有排出口,下端与进气管连 接,所述锥形布风器设置在所述主体二的底部,所述弹性阻尼体设置在所述主体二的内壁 上;所述热风排出口通过管道与所述预燃室连接。进一步,所述环形配风器由环形风管、上排布风管和下排布风管组成,所述环形风 管上设置有所述上排布风管和下排布风管,所述上排布风管向上倾斜5-20度连接,所述下 排布风管水平连接,可调整大涡强度。进一步,所述弹性阻尼体采用耐热不锈钢的多层网状复合结构。进一步,所述弹性阻尼体与振动电机固接,使弹性阻尼体根据设定的频率振动,强 化烟气和物料之间的换热和保证流动通畅。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上述含钒石煤一火提钒的脱碳焙烧装置的工艺,具体包 括以下步骤首先,将石煤与助燃风在预燃室内点燃后,切向进入主体一内,在主体一内螺旋前 进,并与从环形配风器中喷出的热空气均勻混合,顺流、涡旋前进、缓慢燃烧、充分脱碳、氧 化焙烧,至锥形出料口内气固分离,固体粉料从锥形出料口排出,高温烟气逆流向上,从中 心管内排出;其次,所述固体粉料通过进料仓进入冷却装置内,通过弹性阻尼体上孔状结构的 分配作用,缓慢下落,锥形布风器通过进气管将空气吸入往上循环,所述固体粉料与从下 往上的空气进行换热,加热后的空气从排出口通过管道进入到预燃室内与预热石煤进行燃Jyti ο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装置底部设置了锥形布 风器,气流向下流动打至锥形布风器上逆流向上,起到沿径向方向均勻布风的效果,保证了 气流向上分布均勻,合理利用提钒焙烧工序中存在的热量,无需外界补充热量,简化工序, 降低了生产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焙烧炉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环形配风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含钒石煤一火提钒的脱碳焙烧装置的工艺流程图。图中1.预燃室2.环形配风器3.主体一4.锥型出料口5.中心管6.进料仓7.主体二8.弹性阻尼体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焙烧炉的结构示意图。焙烧炉由预燃室1,环形配风器2、主体 一 3和中心管5组成,其中,主体一 3为圆柱套筒,上部与预燃室1连接,中心管5 —端置于 圆柱套筒的主体一 3内,一端伸出主体一 3外,多个环形配风器2装配主体一 3的外壁上, 底部为锥型出料口 4。9.锥形布风器10环形风管11上排布风112下排布风113进气管14排出口4如图2本专利技术的环形配风器的结构示意图。环形配风器2由一环形风管10、上排 布风管11和下排布风管12组成,环形风管10设有上排布风管11和下排布风管12,上排布 风管11向上倾斜5-20度,下排布风管12为水平,可调整大涡强度。如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冷却装置由仓进料6、主体二 7和弹性 阻尼体8组成,其中,进料仓6设置在主体二 7的顶部,主体二 7上端设置有排出口 14,下端 与进气管13连接,进气管13的底部开口正对主体二 7下部设置的锥形布风器9,弹性阻尼 体8设置在所述主体二的内壁上。如图4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含钒石煤一火提钒的工艺示意图。将石煤与助燃风在预燃室 内点燃后,切向进入主体一内,在主体一内螺旋前进,并与从环形配风器中喷出的热空气均 勻混合,顺流、涡旋前进、缓慢燃烧、充分脱碳、氧化焙烧,至锥形出料口内气固分离,熟料从 锥形出料口排出,高温烟气逆流向上从中心管内排出;其次,所述熟料通过进料仓进入冷却装置内,通过弹性阻尼体上孔状结构的分配 作用,缓慢下落,锥形布风器通过进气管将空气吸入往上循环,熟粉料与从下往上的所述空 气进行换热,加热后的空气从排出口通过管道进入到预燃室内与预热石煤进行燃烧。权利要求1.一种含钒石煤一火提钒的脱碳焙烧装置,该装置由焙烧炉和冷却装置组成;其特征 在于,所述焙烧炉包括预燃室(1),环形配风器O)、主体一⑶和中心管(5);所述冷却装 置包括进料仓(6)、主体二(7)、弹性阻尼体(8)和锥形布风器(9);其中,所述主体一(3)为 圆柱套筒,所述主体一 C3)上部连接所述预燃室(1),底部为锥型出料口 G),所述环形配风 器(2)装配所述主体一(3)的外壁上,所述中心管( 一端置于所述主体一(3)内,另一端 伸出所述主体一 C3)外,所述锥型出料口(4)与所述进料仓(6)管接,所述进料仓(6)与所 述主体二(7)的连接,所述主体二(7)上端设置有排出口(14),下端与进气管(1 连接,所 述锥形布风器(9)设置在所述主体二(7)的底部,所述弹性阻尼体(8)设置在所述主体二 (7)的内壁上;所述排出口(15)通过管道与所述预燃室⑴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碳焙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配风器(3)由环形风 管(10)、上排布风管(11)和下排布风管(1 组成,所述环形风管(10)上设置有所述上排 布风管(11)和下排布风管(12),所述上排布风管(10)向上倾斜5-20度连接,所述下排布 风管(11)水平连接,可调整大涡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含钒石煤一火提钒的脱碳焙烧装置,该装置由焙烧炉和冷却装置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焙烧炉包括预燃室(1),环形配风器(2)、主体一(3)和中心管(5);所述冷却装置包括进料仓(6)、主体二(7)、弹性阻尼体(8)和锥形布风器(9);其中,所述主体一(3)为圆柱套筒,所述主体一(3)上部连接所述预燃室(1),底部为锥型出料口(4),所述环形配风器(2)装配所述主体一(3)的外壁上,所述中心管(5)一端置于所述主体一(3)内,另一端伸出所述主体一(3)外,所述锥型出料口(4)与所述进料仓(6)管接,所述进料仓(6)与所述主体二(7)的连接,所述主体二(7)上端设置有排出口(14),下端与进气管(13)连接,所述锥形布风器(9)设置在所述主体二(7)的底部,所述弹性阻尼体(8)设置在所述主体二(7)的内壁上;所述排出口(15)通过管道与所述预燃室(1)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德宏张艳徐元博胡羽霍婧舒斌陈良泽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