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机的旋转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209404 阅读:1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手机的旋转机构,包括基准板和转动板,在基准板上开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从该基准板正面看从左至右依次并排排列的第一滑槽、第二滑槽和第三滑槽,基准板下部通过卡柱活动装设有绕该卡柱作圆周转动的曲柄,该曲柄一端与转动板固定装接,转动板上固定设置有分别与第一滑槽滑动卡合的第一导销、与第二滑槽滑动卡合的第二导销、与第三滑槽滑动卡合的第三导销,在基准板下部两侧还分别固定设置有用于限定曲柄转动角度的限位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装配简单,转动自如,可广泛用于手机显示屏与手机主体的连接中,使用户轻松方便的将显示屏由竖向状态旋转为横向状态,给用户带来更多体验。(*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手机,尤其涉及一种将手机的显示屏由竖向状态转换成横向状态的旋转机构。 
技术介绍
在现代社会,手机作为一种移动通信工具,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为了便于携带,手机越来越小型化、轻量化,为了使用方便,手机成为限制横向宽度的纵长形状。近年来,手机的功能已经花样繁多,不仅仅包括通话功能,还包括短信功能、数码相机功能、录音功能、电视接收功能、音影播放功能及上网浏览等众多功能。当将手机用于接收电视、播放电影等用途时,手机的显示屏幕依然是纵向状态的话,显示横向画面时,就不得不将画面缩小到纵向显示屏幕可以显示的尺寸或者将通过显示屏幕的横向放置以观看画面整体。 为了使手机的显示屏幕能轻松方便的由纵向状态转换成横向状态,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结构形式。其中,专利号为200610004779X、名称为折叠式手机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如附图1所示,主要包括表面设置有显示部a的第1外壳、操作部、铰链部及支撑机构,第1外壳通过铰链部与操作部进行连接实现折叠功能,支撑机构:包括设于第1外壳上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曲线状引导槽b1,设于第1外壳上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线状引导槽b2,以及设置在显示部a背面的与左右方向延伸的引导槽b1滑动自如地卡合的第1引导销c1,设置在显示部a背面的与上下方向延伸的引导槽b2滑动自如地卡合的第2引导销c2。初始处于纵向状态,第2引导销c2位于上下方向引导槽b2的下端位置,第1引导销c1位于左右方向引导槽b1的左端位置,需要将显示部a转换为横向状态时,通过外力使显示部a从背面看逆时针方向旋转,此时,上下方向引导槽b2内的第2引导销c2从下端位置移动到该引导槽b2的上端位置,同时处于左右方向 引导槽b1左端位置的第1引导销c1移动到该引导槽b1的中央位置,通过外力使显示部继续沿同一方向旋转,处于上下方向引导槽b2上端的第2引导销c2又移动到该引导槽b2的下端位置,同时处于左右方向引导槽b1中央位置的第1引导销c1移动到该引导槽b1的右端位置,实现显示部a由纵向状态转换为横向状态的目的,重新转为纵向时只需要以相反方向用力即可,原理同上一样。上述专利揭示的技术方案必须同时设置上下方向的引导槽和左右方向的引导槽,使两引导销同时移动来实现显示部的转换目的。专利申请号为2008101795782,名称为折叠式手机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为上述专利的一个分案申请,其揭示的技术方案与前述基本一致,在此不再描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手机的旋转机构,其应用于手机上,轻松方便的将手机的显示屏由纵向状态转换为横向状态。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手机的旋转机构,包括基准板和转动板,所述基准板上开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从该基准板正面看从左至右依次并排排列的第一滑槽、第二滑槽和第三滑槽,基准板下部通过卡柱活动装设有绕该卡柱作圆周转动的曲柄,该曲柄一端与转动板固定装接,转动板上固定设置有分别与第一滑槽滑动卡合的第一导销、与第二滑槽滑动卡合的第二导销、与第三滑槽滑动卡合的第三导销。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基准板下部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限定曲柄转动角度的限位柱。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准板上固定设置有套装于曲柄上的C形弹簧。 所述基准板背面装设有一端固定于第二导销、另一端固定于基准板下部的拉簧。 本技术广泛应用于手机上,尤其应用于折叠式手机上,装于手机的显示屏与手机主体间,轻松方便的将显示屏由纵向状态转换为横向状 态,装配简单,操作方便,给用户带来更多的体验。 附图说明附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显示屏由纵向状态转为横向状态的示意图; 附图2为本技术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技术后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本技术应用于手机后且手机显示屏处于纵向状态的透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本技术应用于手机后且手机显示屏由纵向状态向横向状态转换过程的透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6为本技术应用于手机后且手机显示屏处于横向状态的透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 如附图2、3所示,一种手机的旋转机构,包括基准板1和转动板2,所述基准板1上开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从该基准板1正面看从左至右依次并排排列的第一滑槽31、第二滑槽32和第三滑槽33,基准板1下部通过卡柱活动装设有绕该卡柱作圆周转动的曲柄4,该曲柄4一端与转动板2固定装接,转动板2上固定设置有分别与第一滑槽31滑动卡合的第一导销51、与第二滑槽31滑动卡合的第二导销52、与第三滑槽33滑动卡合的第三导销53。为了使曲柄更加精确的进行转动,在达到最佳的效果,基准板下部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限定曲柄转动角度的限位柱,使曲柄在90度范围内进行转动。另外,基准板上固定设置有套装于曲柄上的C形弹簧,在转动过程形成一定的阻滞力,实现自由停的功能,保持一个向纵向或横向状态转动并准确定位的趋势。还可以在基准板背面装设有一端固定于第二导销、另一端固定于基准板下部的拉簧8。 本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手机中,实现手机的显示屏幕由纵向状态轻松方便的转换为横向状态,给用户带来更多体验。 具体装配时,将基准板固定装于手机主体上,转动板固定于手机显示屏幕的背面。-->如附图4所示,初始状态时,手机的显示屏11处于纵向状态,从显示屏11正面看,曲柄4与转动板2的装接点卡于基准板1右侧的限位柱6上,第一导销51位于第一滑槽31的下部,第二导销52位于第二滑槽32的下部,第三导销53位于第三滑槽33的中上部,第二导销52与第二滑槽及曲柄4组成曲柄连杆机构。 如附图5所示,当用外力推动显示屏11由纵向状态向横向状态转动时,从显示屏正面看顺时针方向推动,曲柄4作圆周运动以带动转动板2运动,第三导销53由位于第三滑槽33中上部的位置移动到第三滑槽33的顶端位置并被第三滑槽33限位固定,第二导销52由位于第二滑槽32的下部移动到第二滑槽32的顶端位置并被第二滑槽32限位固定,此时第一导销51向第一滑槽31顶端位置移动,当曲柄4转动45度角时,显示屏刚好由纵向状态向横向状态转动45度角,此时第一导销51与第一滑槽31的顶端位置还有一段距离,由于C形弹簧7的作用,曲柄4在转动的过程中形成向最终转动状态继续自动转动的趋势。 如附图6所示,当继续用外力推动显示屏11转动时,从显示屏11正面看顺时针方向,第一导销51移动到第一滑槽31的顶端位置并被第一滑槽31限位固定,第二导销52移动到第二滑槽32的底端位置,第三导销53移动到第三滑槽33的底端位置,而曲柄4被设于基准板1从正面看左侧的限位柱6卡柱,使曲柄4不能继续往下转动,保证转动的最佳效果。设于基准板1下部左右两侧的限位柱保证曲柄在90度范围内转动,使显示屏从纵向状态转换为横向状态的最佳效果。 需要将显示屏从横向状态转为纵向状态时,其原理及动作过程与从纵向状态转为横向状态时原理一致,采用相反的动作过程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提到的导销可为铆钉或卡柱,限位柱也可以铆钉,其实施方式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常用的技术手段,在此不再作详细赘述。在不脱离本技术专利技术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技术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手机的旋转机构,包括基准板(1)和转动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准板上开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从该基准板正面看从左至右依次并排排列的第一滑槽(31)、第二滑槽(32)和第三滑槽(33),基准板下部通过卡柱活动装设有绕该卡柱作圆周转动的曲柄(4),该曲柄一端与转动板固定装接,转动板上固定设置有分别与第一滑槽滑动卡合的第一导销(51)、与第二滑槽滑动卡合的第二导销(52)、与第三滑槽滑动卡合的第三导销(5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手机的旋转机构,包括基准板(1)和转动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准板上开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从该基准板正面看从左至右依次并排排列的第一滑槽(31)、第二滑槽(32)和第三滑槽(33),基准板下部通过卡柱活动装设有绕该卡柱作圆周转动的曲柄(4),该曲柄一端与转动板固定装接,转动板上固定设置有分别与第一滑槽滑动卡合的第一导销(51)、与第二滑槽滑动卡合的第二导销(52)、与第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仁平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